陳敏
6月,《重慶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辦法(修訂草案)》提請重慶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
從去年12月開始,該辦法起草組就開展了大量的調研和征求意見,經過對各方面意見的梳理分析、研究論證,經過多次修改完善,形成了修訂草案。
修訂草案在保持原實施辦法的體例結構基礎上,明確了紅十字會性質定位和組織機構,細化了“三救三獻”等職責和應急管理制度,同時強化了政府及部門保障和社會參與支持,規范了財產監管機制和法律責任等,依法保障紅會的公信力。
圍繞“問題清單”開展調研
2017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進一步明確了紅十字會的宗旨,規范了法定職責,健全了監督機制,強化了法律責任。
現行《重慶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辦法》出現了一些與新修訂的上位法不完全相符、同當前紅十字會發展需要不相適應的地方,特別是面對今年年初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存在紅十字會組織結構不健全、應急響應不完善、公信力建設亟待加強等問題。
“這需要通過修訂實施辦法維護法制統一,適應新時代形勢發展?!笔腥舜蠼炭莆男l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另外,重慶市紅十字會在改革發展中探索出的一些好經驗、好做法,比如加強應急救護培訓、設立紅十字志愿者協會、組織開展紅十字青少年工作等,也需要在法規修訂中予以提煉和固化。
去年12月,市人大常委會針對《重慶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辦法》修訂工作召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明確立法目標后,起草組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問卷調查、查閱資料等多種方式,圍繞“問題清單”,深入開展立法調研。
“為確保我市紅十字事業健康發展,此次修訂工作具有長遠性、根本性意義。”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沈金強表示。
起草組在立法調研中,緊扣問題,一方面,研究借鑒其他省市新近立法的經驗,密切關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地紅十字會開展募捐和救助活動的情況;另一方面,對全市紅十字系統機構設置及其履職情況進行全面摸底,了解紅十字基層工作。
為了做到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起草組先后征求了各區縣(自治縣)人大、部分區縣政府、全體市人大代表、部分市政協委員、部分專家學者、全市紅十字系統、紅十字志愿者和捐贈人代表的意見建議。
調研中,一些區縣相關負責人提出,目前各區縣紅十字會發展很不平衡,仍有部分區縣紅十字會沒有獨立運行。希望在修訂法規時,明確區縣紅十字會設專職工作人員,各區縣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獨立設置紅會后是否獨立運行。還有區縣建議,應對區縣紅十字會、會員、紅十字志愿者的職責和權利進一步予以明確。
起草組還專門征求了市政府辦公廳及發展改革、民政、財政、衛生健康等32個市級部門和單位的意見,收到反饋建議共330余條,研究采納了70余條。
經過對各方面意見的梳理分析、研究論證,對文本進行了修改完善。
“修訂草案文本內容體現依法治國的要求,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規內容,制度措施符合我市實際,未新設行政許可、創設行政強制,法律責任設定符合立法權限規定?!笔腥舜蠼炭莆男l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在法規修訂草案文本中,對紅十字會的“三救三獻”(應急救援、應急救護、人道救助,無償獻血、捐獻造血干細胞、捐獻遺體和器官)、志愿服務、紅十字青少年、基層組織、傳播研究和對外交流等職責任務進行了細化。
根據上位法精神,為加強內部監督管理,修訂草案明確了市、區縣(自治縣)紅十字會依法設立監事會,并規定了理事會、執委會、監事會的產生及其主要職責,優化了紅十字會內部治理結構。為加強紅十字基層組織工作,打通紅十字會密切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修訂草案增加了有條件的村(社區)可以建立紅十字會基層組織的規定,明確了紅十字會基層組織開展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人道救助等工作。
規范突發事件響應
今年全國人代會上,多位人大代表提出,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國公益慈善活動運作不夠透明、自律機制不夠健全、監督機制不夠完善、應急能力不強等問題。
在此次立法調研中,關于紅十字會對于突發事件響應、捐贈財產處分的問題,也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時,非定向捐贈款物,怎么處理?
捐贈人捐贈的實物不易儲存、運輸或者難以直接用于人道救助的,怎么處理?
紅十字會內部如何加強管理?
……
在前期的調研和意見征求中,大家針對全市紅十字會治理結構、職能職責、突發事件響應、募捐活動程序、捐贈財產處分、財產管理等問題提出了意見建議。
重慶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今年的疫情期間,對于捐贈款物,市紅十字會從公示的時點選擇、具體內容、行文格式、文字表述、時間起止計算等,都進行了周密細致地推敲。公示不搞“一鍋煮”,按照資金接收、資金支出、物資收支三大類分別進行。前期捐贈單位多、金額大,市紅十字會還對銀行和網絡兩個渠道的捐贈分別進行了公示,以便于捐贈人和全社會監督。
為回應此次疫情防控引發的社會關切,更好發揮紅十字會在人道領域的政府助手作用,修訂草案在突發事件響應、捐贈財產處分等方面作了規范。
起草組成員舉例說,如規定捐贈人為特定對象捐贈時不得定向捐贈給其利益關系人,紅十字會要按照雙方簽訂的捐贈協議將款物轉交給受贈單位和個人。若遇到非定向捐贈,紅十字會應根據捐贈人意愿將受捐贈財產用于資助符合其宗旨的活動和事業。如果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紅十字會接受的非定向捐贈款物,應當服從政府統一調配。
修訂草案還明確了市、區縣(自治縣)紅十字會在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中,應當根據政府發布的響應級別及時啟動應急響應機制,依法組織參與宣傳、救援、救護、救助、募捐等相關工作,做到高效運轉、公開透明。
“現在一些網絡捐款、轉賬,捐贈人用化名,還有一些用帶有侮辱性、歧視性的化名,不留電話,該怎么辦?”調研時,璧山區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就講述了之前發生的一件這類事件,他認為,準確公示接受社會捐贈及財產使用等情況,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是完全有必要的,但建議規定,捐款人不得使用帶有歧視性、侮辱性化名,團體捐款名稱必須是由有關部門注冊登記認可的名稱,否則可以退回、拒收或不予公示。
據了解,修訂草案對基金會和專項基金會以及專項基金的設立、募捐方式、信息公開、監督管理等都作了相應的規范,同時,也規范了捐贈人行為。
強化財產監督管理
慈善款物被稱為“玻璃缸里的魚”,所有捐贈人都有權利了解款物去向。在這種情況下,紅十字會的監督機制、信息公開制度自然進入公眾視野,備受關注。
在立法調研中,有建議稱,公信力是紅十字會的生命線,除法律監督、政府監督、社會監督外,還需要從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審計公開、信息發布等制度層面規范內部監督。
針對互聯網公開募捐活動,有人建議,在修訂辦法時,應明確應當在政府部門統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臺發布公開募捐信息。
因此,修訂草案也對捐贈募捐活動、紅十字會財產監管等作了細化規定。比如:根據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捐贈物資發放的實際情況,為提高紅十字會分配捐贈資源的效率,明確了捐贈人可以參與捐贈物資的發放,同時,進一步維護了捐贈人查詢捐贈信息的權利,并明確市、區縣(自治縣)紅十字會應當及時、準確向社會公布接受捐贈的財產及其使用等情況,接受社會監督。此外,還增加了將捐贈財產與其他財產分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審計公開和監督檢查等內容。
為了全面提升公眾應急救護能力,讓“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修訂草案也提出,市、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紅十字應急救援工作納入政府應急響應體系,根據實際需要將紅十字備災救災中心或者備災倉庫建設列入當地防災減災規劃,并將群眾性應急救護知識普及、培訓納入政府民生工程。
同時,為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修訂草案也提出了表彰獎勵政策。
立良法促善治。參與相關立法工作的人大代表表示,修訂實施辦法有利于新時代紅十字事業發展,也有利于進一步促進紅十字會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提升其社會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