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書記回來沒有?”
“在的。”
早上九點,在九龍坡區白市驛鎮高田坎村村務辦公室,記者見到別人口中的“冷”代表——九龍坡區人大代表、高田坎村黨總支書記冷彬。
一身半新的西裝,黑色皮鞋沾有浮灰……冷彬正瞄著辦公桌,找黨旗國旗的最佳擺放位置。見有人來,他忙起身,露出不太自然的微笑。
“他人如其名,話不多,有時候讓人覺得冷冷的。但他辦得了實事,讓人心里暖暖的。”這是不少人對連任三屆九龍坡區人大代表冷彬的評價。
“與其熱情相迎,不如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實際行動可能來得更真切些。”這是冷彬常說的一句話。
幫扶貧困戶,一幫就是15年
“看著他衣著整潔,表情卻冷冷的,我就覺得那次上門走訪只是走過場,根本沒抱任何希望。”說起冷彬的第一次來訪,家住白市驛鎮的王祥至今記憶猶新。
那是2005年底的一個雨天,冷彬與村干部挨戶走訪村民,來到王祥家里。
“我是區人大代表冷彬。馬上過年了,我們來看看大家的生產生活情況,有什么困難只管說。”冷彬說。
彼時,王祥是鎮上少有的貧困戶,臨近年關時還在為幾斤大米發愁。
一開始王祥很高興,詳細地介紹家人因病致貧、賺錢無方的情況。說著說著,王祥的表情就黯淡下來。
他發現,眼前的這位冷代表并未為他家的困境動容,自己說了半天,兩人之間的互動屈指可數。
大多數時候,冷彬只是四處看看、在本子寫寫畫畫,也沒有過多安慰言語,一直到離開,臉上的表情都沒出現過明顯變化。
“走過場就算了,表演也該到位嘛。”送冷彬一行人離開,王祥悻悻地向家人抱怨。
誰知道,第二天王祥收到了冷彬送來的800元過年錢。第二年開春,冷彬又送來價值400多元的蔬菜種子,并領著蔬菜種植專家、村社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幫扶。
那一年,王祥一家整整賺了20000多元。
這是冷彬當選九龍坡區人大代表后的第一次走訪。他之所以跟王祥互動不多,是默默在心里打著算盤:走訪結束后,要為類似王祥這樣的家庭制定“專屬”脫貧計劃,根據他們以往熟悉的活計,因人施策引導他們脫貧致富。
然而沒過多久,由于高新區西區板塊的開發建設,王祥家的耕地被征收了。
沒有了耕地就沒有了收入,這個家庭怎么辦?冷彬仔細思考后,向白市驛鎮推薦王祥夫妻當保潔員,又積極聯系相關部門,為王樣的兒子申請免費廚師培訓。
15年過去了,走訪、診貧、施策、回訪、再幫扶,冷彬對這家的關懷從未斷過。
如今,王祥夫妻倆都是鎮上的保潔員,兒子參加廚師培訓后,外出務工有了穩定收入。一家人早已脫了貧。
長年累月的真情付出,也讓他這個“冷”代表在群眾心里“熱”了起來。
“群眾把信任給了我,我就要把這份責任好好扛起來,把每次履職都看成接受群眾‘檢閱的機會。”為表示自己對群眾反映問題的重視,西裝、皮鞋成了冷彬下村入戶、走訪調研的標配,“走訪群眾,收集群眾意見,對我來說都是非常正式的,就該著正裝。”
為建二甲醫院,一“軸”就是5年
在白市驛鎮白新街中心,九龍坡區第五人民醫院看起來嶄新如初。
這家白市驛地區唯一的國家二級綜合醫院,承擔著白市驛、含谷、金鳳、走馬、巴福、石板、陶家等鎮以及江津、沙坪壩等部分地區,30余萬人口的醫療救治和應急保障任務。
這家醫院的落成,就得益于冷彬提交的一件代表建議。
“以前要繞道走到山那頭看病,一走就是一個多小時。升級改造鎮上的醫院,是群眾的心聲。”回憶當年的情景,冷彬不禁又皺起了眉,手不自覺地繼續輕挪桌面的旗。
冷彬說,2005年以前,白市驛鎮通往主城區的隧道還沒像如今這樣暢通,路況也不好。而隨著白市驛鎮融入主城區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當地群眾對鎮衛生院有限的醫療水平越來越不滿意。鑒于此,冷彬多方走訪群眾、了解醫療衛生相關部門情況后,將鎮衛生院提檔升級為二甲醫院的建議作為履職第一年的“試卷”提交了上去。
針對冷彬提出的建議,九龍坡區政府高度重視,從全區醫院的規劃布局、資金投入等方面進行了回復。但由于區、鎮兩級財政資金緊張,時隔一年后,醫院改建之事仍沒著落。
“冷代表,鎮醫院啥時候能配齊科室?不是說建議已經反映上去了,怎么一點‘雷聲都沒有呢?”群眾常常向冷彬詢問。
“那時別人問我情況,我都不知道怎么解釋。”冷彬說:“建議沒著落,我感覺愧對群眾。我又想,是不是建議提得不夠專業、細致?”
在建議“遇冷”的第三年,冷彬找到了時任鎮衛生院院長徐玉林。從衛生院選址到資金投入,從科室建設到硬件配備……兩人前后討論了近一年。
“醫院該怎么建,我并不專業,就當個‘跟班全程協助專業人士吧。”冷彬說。
在多方奔走下,冷彬的建議得到白市驛鎮人大的高度重視。
在2007年的九龍坡區人代會上,“將鎮衛生院提檔升級為二甲醫院”以代表議案的形式提出。區政府有關部門也積極回應,計劃投資近1億改建醫院。但項目啟動后不久,因為全區財政支出問題再度被擱置。
“群眾眼巴巴盼著,這憂如何解?”冷彬和另外幾位九龍坡區人大代表商議后,再次將建議提交九龍坡區人大。而后,九龍坡區人大召集區政府有關部門及白市驛鎮的部分區人大代表,召開座談會進行論證,最終改建項目順利推進。
2011年項目終于完成,醫院不僅配齊了硬件設施,還從東北請來了教授,醫療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
30米斷頭路,一年走過18遍
“陶然居到巴林路30米的斷頭路已經修好,新圖大道雙向六車道還差1.2公里未打通……”談及鎮里的公路,冷彬掰著指頭數,連羊腸小道都不放過。
15年的履職歷程,讓他的足跡遍布鎮里的角角落落,關注得最多的就是鎮上的交通問題。
“當人大代表不只是開個會、舉個手。平時多收集情況,將群眾遇到的困難,及時向人大反映,向政府提意見、談看法。”冷彬說,當了15年的人大代表,這一直是自己的“規矩”。就像為解決一段30米斷頭路的問題,他一年里去走了18遍。
“30米走路只要幾分鐘,開了車卻要繞道2.3公里,得多走14分鐘。”白市驛鎮白彭路與巴林路之間的一條橫向道路,是場鎮要道之一。2016年時,這條道路與巴林路相交距離就差30米,卻到2018年底仍未打通。
就剩30米,為什么不修?2018年間,冷彬步行去斷頭路查看13次,5次開車測試路程及用時。
在2019年初區人代會上,他提交《關于白市驛鎮道路整修及打通“斷頭路”的建議》,得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僅過2個月,西部物流園就請工程隊接通了該段道路。
這樣的建議,冷彬提了很多。如“解決渝黔鐵路涵洞‘水浸街問題”“推進改善人居環境問題”等。
“冷書記,村里那幾家拆遷戶想再了解下相關政策,指名要你去給他們講,一上午打電話催了好多次。”采訪臨近中午,一名工作人員拿著手機走進辦公室。
此前,她已在辦公室門口探了4次頭。
“群眾的事情最重要。”冷彬抱歉地笑笑,開始埋頭整理起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