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辛 黃常可
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消費作為拉動宏觀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是落實并完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抓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重慶經濟壓力增大,外貿經濟增長勢頭明顯放緩。在狠抓常態化防疫工作的同時,要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促進內需消費是必由之路。
有效提升收入水平,讓人民群眾有錢消費
收入是決定消費的關鍵自變量,收入提升帶來的乘數效應能直接影響消費,進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能否實現深度貧困鄉鎮如期脫貧,是重慶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
除了對深度貧困鄉鎮進行一對一幫扶,加大扶貧投入資金外,還可通過刺激消費來拉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一方面,發達地區可通過直接采購深度貧困地區農副產品,實現對口幫扶,以增加貧困地區群眾收入,有效提升消費力,進而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在居民收入受到直接影響的情況下,該減免的稅負要減免,該發放的福利要發放,但是各項措施必須要有針對性,政策要有指向性,要有效地把消費留在本地,這樣才能提高乘數,有的放矢。
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消費自然能夠漲起來。
做好基本保障兜底,讓人民群眾放心消費
通過馬斯洛需求模型,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人的需求基于生活必需的滿足。只有落實了最低生活保障,人民群眾才會放心消費。
2019年4月15日至17日,習近平總書記赴重慶考察調研,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系攻堅戰質量。
正因如此,2020年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工作的同時,還要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把幫扶政策、基本保障兜底都落到實打實的地方去,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一個都不少,讓人民群眾敢于去消費,有余錢去消費,可放心去消費,有底氣去消費。
打造全國領先的體驗式零售商業形態,提供優質的購物體驗
近年來,居民收入逐步提升,對消費升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經過長久的發展,重慶形成了解放碑、觀音橋、大坪等有較大影響力的商圈。商圈具備強大的消費輻射力和人群吸引力,可拉動經濟快速增長。但隨著客流量源源不斷增加,不少商圈的配套設施及服務無法及時跟上,停車難、公共交通不完善等影響了百姓的購物體驗,這不利于提振消費。
要想提振消費,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就要竭盡全力打造全國領先的體驗式零售商業形態,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購物體驗。比如觀音橋商圈正在進行業態調整、商品升級,其空中商鋪也正在提檔升級,以滿足顧客日趨多元化的購物需求。
除此之外,還要下大力氣降低消費者購物成本,確保百姓出行有車可乘,私家車有位可停,外地消費者不虛此行、不留遺憾,讓購物消費成為愉悅的休閑產業項目。
打造“近悅遠來”的城市格局,有效吸引人才來渝就業興業
消費的根本是消費者。增加消費者,就能擴大消費總量及規模。
近年來,我國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出生數量有所降低,全國不少地方開始呈現萎縮性城市的趨勢。經濟以人為本,創造一位消費者需要至少一代人的時間和精力。重慶作為全國中心城市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必須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創造投資和就業機會、吸收和聚攏人口資本的任務。
因此,重慶應有效落實各項人才配套工作,筑巢引鳳,有計劃、有目標地吸引人才來渝落戶、常住。要出臺有效政策及措施,吸引外地人才,留住本地人才。還要做好各項公共產品供給,打造“近悅遠來”的城市格局。
除此之外,因新冠肺炎疫情,大量留學生、華僑和華人的歸國需求提升,重慶應該抓住這一難得機會,做好迎接疫情結束后的歸國潮,吸引國際化人才回國建設家鄉,建設西部。
(作者分別系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重慶大學應用經濟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