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杰
成渝兩地統籌發展,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是推進其他改革任務的基礎和關鍵。
先行先試,以基本公共服務為“先手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有長足發展,但仍然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質量參差不齊、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不適應等問題。為此,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后,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應以基本公共服務為“先手棋”,探索成渝兩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改革模式,讓兩地人民增加國家戰略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全體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其核心是促進機會均等,而不是簡單的平均化和無差異化。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具體而言,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必須“一視同仁”,關鍵在是否符合“適用享有”原則,即一旦公民進入制度設計明確的“基本”范疇,就能夠通過政策的實施確保其享有相應公共服務。
善學善為,借鑒其他城市群探索經驗
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等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一是推動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形成共識。京津冀明確了三地在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互認、享受待遇、監管服務等方面的具體標準和內容,探索形成三地檢驗、影像等互認項目和質控標準。長三角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建立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聯動機制。粵港澳共同建立國際認可的中醫藥產品質量標準,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國際化;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業標準化體系,促進人才培養、資格互認、標準制定等方面合作。二是打造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化的暢通渠道。京津冀積極推進醫療機構實現互認,醫療機構試行共享,并在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等方面達成共識。長三角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養老保險待遇資格協助認證效率,便利異地居住人員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推進城市群內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推進省際醫療保險合作,實現退休異地安置人員就醫醫療費用聯網實時結算。粵港澳鼓勵三地高校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轉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完善跨區域就業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政策,推動實現平等接受教育,確保子女就地參加高考。三是形成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的良性機制。京津冀建立基礎教育資源共享機制,京津兩地開展教育對口幫扶項目,支持小、中、高等學校項目落戶河北。長三角加強區域醫療衛生人才聯合培養,鼓勵發展醫聯體或跨區辦醫,促進醫療衛生信息互聯互通。粵港澳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健全人才雙向流動機制,為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流動提供便利條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善于從中汲取經驗,推動自身實現良性發展。
共建共享,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按照“兜住底線、引導預期,統籌資源、促進均等,政府主責、共享發展,完善制度、改革創新”的原則,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該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事情。一是厘清政府與市場關系。厘清在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要突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標準落實和監督問責,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社會組織、相關企事業單位和公眾參與,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多元化。努力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拓寬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渠道,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多樣化。二是劃分事權與支出責任。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立足于現有的基本公共服務事權和支出責任框架,明確界定成渝兩地承擔支出責任。按照“權責利統一”的原則,哪一級政府的事權由哪一級政府承擔支出責任。對于輻射性較強的基本公共服務,要考慮兩地居民或者自由流動后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合理確定為成渝兩地的共同事權,由兩級政府承擔支出責任,并考慮通過橫向轉移支付的模式進行合理結算。三是設計標準與調整方式。成渝兩地依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以及各行業領域標準規范,結合本地區實際和財力可能,制定具體服務標準。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握好“地平線”“天花板”的關系,國家標準是“地平線”,用來托底,“天花板”是地方標準的高線,確保財力有保障,服務可持續。同時,成渝兩地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適時就個別領域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標準進行動態有序調整。四是建立共建與共享機制。在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機制、標準制定、基礎建設等方面,兩地政府要協調共建。在建設成本上,對涉及受益性跨越成渝兩地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要合理測定建設成本,協商公攤機制。在標準建設上,積極探索標準水平、城鄉均衡、動態調整、監控評估等方面創新,開展區域性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協作聯動。在人員范圍上,成渝兩地要對來自對方的流動人口,給予“戶籍人口”同等待遇,促進生產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五是制定溝通與協作方案。成渝兩地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超出了現有的行政區劃范疇,應由兩地省級政府牽頭,建立超行政區劃分的議事機構。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積極推動跨區域的政府購買基本公共服務行為,減少重復建設,提高兩地資源、資金、資產利用效率。要積極推進資質、標準、結果等互認互享工作,減少基本公共服務過程中的中間成本和冗余成本,實現共贏。要建立成渝人才庫,統一人才引進政策,推動各類人才在成渝兩地的合理流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作者系重慶市財政局預算處干部,全國會計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