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川

渝北區全面落實市委五屆八次全會和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精神,對標重慶建設“兩中心兩地”,圍繞提升產業能級、創新能級、開放能級、服務能級,謀劃提出了打造現代產業集聚區、協同創新引領區、內陸開放先行區、城鄉融合示范區“四區”發展定位,全力打造“五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創新實施農村“雙十萬工程”,做大自己、服務全局,努力在推進主城都市區高質量發展中展現大擔當、實現新作為。
圍繞補鏈強鏈,打造現代產業集聚區
緊扣主城都市區建設“產業升級引領區”,聚焦高質量、供給側、智能化持續發力,推動固本開新求變,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一是做強智能制造業。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兩條腿”走路,繼續堅持區財政每年預算安排2億元資金,爭取市級支持,推動傳統制造業加快智能化改造。圍繞OPPO、傳音、深科技等龍頭企業,抓好核心零部件全產業鏈招商,加速形成千億級智能終端產業集群;與清華紫光合作建設“建筑云”,加快打造集創新研發、生產制造、智慧管理于一體的3.7平方公里現代建筑智慧產業園。合作建設兩江新區龍興工業園區,深化與廣元、資陽等城市及成都臨空經濟示范區的產業合作,聯合廣安打造高灘—茨竹川渝合作示范園。
二是做大現代服務業。圍繞建設千億級兩江國際商務中心和千億級現代消費走廊,大力發展總部貿易、服務貿易、創新金融,積極培育以“三線”為導向的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在大健康、夜經濟、會展經濟等領域形成新增長點。加快機場南端臨空消費中心建設,盤活近百萬平方米低效閑置工業廠房,轉型發展康養、文創等新消費。建好中糧大悅城、新城吾悅廣場、洲際國際會議中心等商業綜合體,提速推進重慶基金小鎮建設,提質打造御臨河大峽谷、銅鑼山國家礦山公園5A級景區和白俄羅斯風情小鎮、石頭房子等文旅融合項目,培育一批新的消費“打卡地”。
三是做優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深化“三變”改革,促進“三社”融合發展,通過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組織化、信息化、品牌化、景觀化“七化”驅動,創新實施農村“雙十萬工程”,新栽種10萬畝生態林、10萬畝經果林,為生態留白、給自然種綠、讓農民增收,力爭到2022年實現全區森林覆蓋率達55%以上,糧經結構比達到2:8。積極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支持渝鄰兩地打通農產品雙向流動“快速綠色通道”。
注重科創策源,打造協同創新引領區
緊扣主城都市區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深度融入兩江協同創新區和重慶科學城等重大科創平臺,發揮仙桃國際大數據谷創新生態圈優勢,著力在應用創新、成果轉化等領域先行先試,成為大數據智能化創新策源地。
一是著力發展數字經濟。堅持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抓好中新(重慶)示范項目合作通信領域示范點建設,推動長安全球軟件中心、中關村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和億達中國(仙桃)軟件產業園落地,聯合重報集團加快建設數字經濟產業園,大力引進知名軟件企業,發展壯大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業態,全力打造千億級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集群。抓緊實施一批5G基站及配套信息設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項目,打造智能化應用場景。
二是著力集聚創新要素。搶抓全國一體化國家大數據中心(西部)工程建設機遇,推進仙桃國際大數據谷共享平臺向成渝兩地企業開放,推動科技創新券共通共用,促進供需對接、創新要素流動。用好渝北“種子、風險、天使、擔保”四大科技基金,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培育一批高成長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依托新加坡(重慶)青年人才成長驛站和仙桃大數據學院,深化科技人才合作,讓更多創新創業人才流向渝北、留在渝北。
三是著力促進成果轉化。依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等平臺,打造創新孵化“聯合體”,推動一批規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支持再升科技、金山科技等國家工程中心建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協作,健全技術轉移和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吸引優質科技成果在渝北落地,促進渝北科技成果異地轉化、重大科技項目產業化。
發揮臨空優勢,打造內陸開放先行區
緊扣主城都市區建設“改革開放試驗田”,搶抓“擴大開放、拓展空間”新機遇,圍繞體制機制創新大膽探索,加快空港、水港、鐵路港“三港”聯動,推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優進優出,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活力。
一方面,持續提升開放水平。全面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南向國際經濟走廊,加強與機場集團、保稅港區、悅來國博中心、龍興工業開發區等主體開放聯動,不斷提升港口、平臺、機場口岸的開放能級。立足國際航空港功能發揮,全力支持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及第四跑道建設,引資建設洛磧碼頭,加快“外聯”通道、“內暢”路網建設,構建“空鐵公水”高效聯運新優勢。著力建設國際航空物流分撥中心,大力發展國際物流、冷鏈物流、智能物流,加快中遠海運、中通速遞、復興國藥等10個重大項目建成投用,做優做強“一帶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打造千億級航空物流園。
另一方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對標世行標準,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實成渝兩地審批許可一體化協作事項,探索創建無差別受理服務異地件示范窗口。加快自貿區制度創新聯動,深化“一本報告管全域”等改革,推動成渝自由貿易港政策試點覆蓋。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法及實施條例,用好臨空政策法律服務國際中心,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升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
突出生態宜居,打造城鄉融合示范區
緊扣主城都市區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區”,統籌推進城市提升和鄉村振興,織密民生保障網,筑牢以“兩山”基地建設為示范的重要生態屏障,力爭早日建成“近者悅、遠者來”的國際臨空大都市、宜居宜游美麗地。
在城區,突出“公園城市、智慧城市、機場城市”,統籌抓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深入實施“增綠添園”“清水綠岸”工程,精細化經營“三龍”片區,推動136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和兩路、回興等兩大片區有機更新,著力推進以空港新城板塊為重點的產城景融合發展,實現城市經濟品質、生態品質、生活品質、人文品質大幅提升。
在農村,抓好全市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區建設任務,鞏固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加快推進“十縱十橫”骨架路網和社社通“四好農村路”建設,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用好山水資源,打造40公里古洛環線鄉村振興示范帶和“巴渝鄉愁”等田園綜合體,聯合廣安打造華鎣山寶鼎風景區。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渝北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