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勤華

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重慶市委、市政府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把主城都市區內的“21+3”個單元“融”在一起抱團發展,有利于形成區域高質量發展增長極,有利于提升輻射帶動能力,與成都“強強聯合”打造世界級城市群。
綦江作為一區一域,將不斷增強戰略意識、責任意識,珍惜機遇、搶抓機遇,主動登臺唱響主題歌、唱好大合唱,全力打造“一點三區一地”,即打造主城都市區重要支點、西部陸海新通道綜合服務區、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試驗區和知名休閑旅游目的地,努力為推動主城都市區建設作出綦江貢獻。
堅持一體化、同城化、融合化,在推動綦萬“聯”起來中建好重慶“南大門”。綦萬兩地山同脈、水同源、人相親、文相通。加快綦江—萬盛一體化同城化融合化發展,既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打造主城都市區重要支點的必然要求,也是綦萬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和“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格局的重大機遇。我們將堅決扛起促一方發展、護一方平安的政治責任,堅持“一盤棋”思想,秉持“一家親”理念,按照將綦萬“啞鈴型”中間地帶建起來、強起來的要求,重聯動、重協同、重“1+1>2”,攜手萬盛經開區,走好、走實總體規劃一體化、產業布局協同化、功能配套統籌化、公共服務便捷化、溝通協調常態化、發展成效共享化“六化”發展路徑。充分發揮已經建立的聯席會議及戰略規劃、產業發展、交通建設、公共服務4個專項工作組和2個重點項目指揮部作用,集中力量打造以永城—南桐為中心的綦萬創新經濟走廊、以金橋—隆盛為中心的臨空經濟產業園、以關壩—扶歡為中心的重慶煤電化工暨循環經濟產業園。有計劃、有載體推進實施當前明確的交通互聯互通、產業互補互融等五大類100余個重點項目,推動綦萬在加快一體化同城化融合化發展中產業耦合度更緊、區域融合度更高,以發展凝心聚力,共同建好重慶“南大門”。
圍繞高顏值、高品質、高氣質,在推動城市“活”起來中提高生活宜居度。城市是發展的載體,也是生活的母體。城市有顏值,才能吸引人;有品質,才能凝聚人;有氣質,才能感染人。我們將在規劃、建設、管理上強化統籌,立足現代城市化主戰場,遵循以人為本、道法自然,城鄉互融、山水交融,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推動中心城區、綦萬連接鎮、南部四鎮和其他各鎮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建設一批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特色城鎮和美麗鄉村,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們更向往。堅持基礎設施先行一步、公共服務緊跟快進,暢通渝貴高鐵、渝黔高速等“大動脈”,織密內部“毛細血管”,推動形成“20分鐘綦萬通勤交通圈、30分鐘都市通達交通圈、1小時城際覆蓋交通圈”,著力建設渝南綜合交通樞紐;引進信息安全學院、城市管理學院等,深化與成都中醫藥大學、成都華西醫院等合作,積極打造西部產教城、區域性醫療中心,讓廣大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適、更安心。我們努力追尋城市的靈魂和記憶,把地域特色、歷史人文等“綦江因子”注入城市“經脈”,創新和加強城市治理,加快建設海綿城市、智慧城市,不斷扮靚主城都市區的“南客廳”。
深耕高質量、供給側、智能化,在推動產業“強”起來中打造經濟“升級版”。沒有產業,城市就空有骨架,經濟就缺乏支撐。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在綦江、萬盛調研時曾作出“因地制宜走好轉型路、因勢利導打造升級版”的指示要求,這是綦江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堅持工業主體地位,立足新型工業化主戰場,一手抓傳統產業智能升級,建成一批智能化工廠、智能化車間,為齒輪等傳統制造業插上了“智能之翅”,推動國內變速器領域最先進的上汽S項目在綦江傳動下線并批量生產;一手抓新興產業引進培育,以華芯智造這只“落地之鳥”吸引了博遠科技、魔方衛星等“天上群鳥”,商用低空衛星動力系統核心零部件實現了“綦江造”。今年以來,我們克服疫情影響,集中簽約了新能源、大數據、智能終端等產業項目25個,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鏈條不斷補弱點、通堵點、連斷點。下一步,將依托落戶綦江的公共大數據國家實驗室重慶分部、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西部中心,全力創建國家高新區,大力推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齒輪交易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新基建,按照“產、學、研、用、測、資、服”一體發展思路建設西部信息安全谷,努力為我市打造“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綦江力量。同時,我們也將緊扣綦江資源優勢,統籌推進現代服務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等加快發展,做優“老四川”“飯遭殃”等品牌,用“綦江服務”為全市發展助力,以“綦江味道”為市民生活添香。
瞄準通道暢、平臺強、環境優,在推動開放“深”起來中建設渝南開放高地。古詩有云:“君看縹緲綦江路,萬馬如龍出貴州。”綦江是川渝黔重要聯結點,公元639年,國內最長的南向官道交通線從綦江一路向南出邕州(廣西南寧)、通交州(越南北部),堪稱最早的南向通道;川鹽入楚、入黔等鹽馬古道蜿蜒綦河兩岸,鹽關設于綦城東門。可以說,綦江人身上代代相傳著“開放”的基因,綦江大地上層層積淀著“開放”的厚土。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將立足綦萬通道優勢和重要支點城市的帶動、輻射功能,以西部陸海新通道綜合服務區和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為抓手,攜手四川自貢、攀枝花等地在信息安全產業、鋁加工上下游產業、綠色食品產業、恐龍主題旅游等領域深化合作,推動渝貴高鐵、藻渡水庫、蟠龍抽水蓄能電站等渝黔合作重大項目建設,共建綦遵物流綜合服務平臺、遵赤綦“紅三角”精品文旅線路,不斷拓展“交流面”、擴大“朋友圈”,推動綦江由前些年開放的“邊緣地帶”向“前沿地區”嬗變。我們將堅持以開放倒逼改革、創新服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踐行講法治、講誠信、講效率、講幫扶,努力實現“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打造更有影響力、更具吸引力的“開放綦江”。
聚焦山更青、水更秀、人更好,在推動生態“美”起來中形成區域性康養中心。“綦水一帶環,瀛嶺千峰矗。”綦江城以水而名,因山而靈,這里歷史與人文交相輝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賀龍元帥曾稱贊“綦江是個好地方”。我們會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生態環境,深入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全面落實“河長制”“林長制”,深入實施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大力推進三峽集團綦河水環境治理PPP項目,讓“一河碧水入長江”;一體推進156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讓“黑色”礦區披上“綠色”新裝,努力為我市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筑牢渝南生態屏障,讓綦江人民看得見綠水青山、聽得到鳥語蟲鳴、聞得進花果飄香。我們堅信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將在保護中深化資源利用、推動綠色發展,大力推進橫山原鄉小鎮、郭扶北緯29度康旅示范小鎮、中醫國醫館等建設,加快構建“康養+”產業體系,打造渝南黔北區域性康養中心,讓心靈得以悠閑地滋養、生命得以詩意地棲息,努力讓綦江成為八方游客流連忘返的“養生、養老、養心”之所,“想來、想留、想念”之地。
(作者系中共重慶市綦江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