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微希



走進重慶市地質遺跡保護與研究實驗室化石修復中心,3只氣勢恢宏、高昂頭顱、1:1等比例復原的恐龍化石擺在場地中央。它們似乎為我們還原了恐龍時代的震撼,訴說著遠古時代地球的奧秘與生物的神奇。
讓這些恐龍化石開口“說話”的,是由40人組成的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這些地質工作者們5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探尋著恐龍化石,還原地球過往的印記。
作為該研究院的領頭人,代輝5年內參與了所有發掘工作,用一個個化石成果詮釋了“地球曾經的老大”恐龍的前世今生。
誤打誤撞“闖”入古生物學
1987年在湖北出生的代輝,是目前重慶市最年輕的古生物學專業博士。
為何會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選擇如此冷門的專業,這還要從代輝大學本科時說起。
2006年,代輝考進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本以為進了好大學,學的又是具有“廣適性”的材料科學,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膳R近畢業時,代輝遭遇了猝不及防的打擊。
大三時,代輝信心滿滿走進學校雙選會,想了解下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就業情況,可結果卻讓代輝傻了眼:他所學的專業,用人單位興趣平平,即便有興趣的,都是一些小型企業,這讓代輝心里很不是滋味。
這讓代輝內心有了繼續深造的打算。
一次偶然的機會,代輝了解到古生物學這個專業,它屬于地質學二級學科,而地質學又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王牌專業,當時這個專業的畢業生都屬于高薪行業瘋搶的對象。
代輝當即決定報考古生物學專業。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功考上本校的研究生。讀碩期間,成績拔尖的代輝,又直接被推薦碩博連讀。
讀書的日子里,代輝十分重視研究工作。2012年,代輝先后兩次到重慶綦江做恐龍足跡研究。通過細致的測量、拍照、取樣、記錄,他在幾十個日夜里用粉筆勾勒出恐龍足跡的輪廓,為后期在室內進行詳細測量和繪制足跡分布圖打下了堅實基礎。
扎實的研究成果,也讓代輝的博士論文一氣呵成——那一屆古生物學專業順利畢業的博士生僅有兩人,代輝便是其中之一。
就這樣誤打誤撞,代輝“闖”入古生物學這一領域。他的求學路在外人看來好似一帆風順,但他自己心里清楚,成功都是在無數次失敗和失望后迎來的。
“尋龍”路上不停歇
2015年,27歲的代輝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畢業后,經導師推薦,來到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
到單位沒多久,代輝就編制完成《重慶市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2016-2020)》,并成功申報重慶市首個國家級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
正當代輝思考著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時,機會竟主動找上了門。
2015年初,18歲的云陽縣清水土家族鄉鋼廠村村民周政,在帶狗放牛時,小狗不經意間刨出了幾截粗壯的“骨頭”。
意識到不同尋常后,周政當即上報,云陽縣文物保護管理所、三峽博物館、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等單位迅速前往現場調查,由此揭開了云陽恐龍化石神秘的面紗。
隨后,原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立即委派208地質隊,開展研究保護工作。
作為208地質隊恐龍化石研究方向的學術帶頭人,代輝當仁不讓接下重擔,迅速奔赴現場。
彼時,在云陽發現的恐龍化石,大多數是零星出土、支離破碎的,需要團隊從雜亂紛繁的化石中去尋覓證據,從蛛絲馬跡中探尋恐龍化石分布的范圍與數量。
代輝和幾位負責野外搜尋的同事,每天如同福爾摩斯一般,進行著尋骨追蹤。
背著大包、頭戴安全帽、拿著圖紙和筆、扛著儀器設備,代輝和同伴們對照著云陽縣的區域地質圖,踏遍了每個山頭和村落。
當時正值隆冬,代輝的臉常常被大風刮得生疼。為方便化石挖掘工作,代輝團隊直接住在農戶家,夜晚常常被凍醒。
經過努力發掘,云陽恐龍化石研究有了重大突破——這片發現零星化石的區域竟然曾經是一個恐龍窩!
代輝將恐龍窩分為數個區,分布沿地層走向橫跨云陽的普安、新津、龍角、故陵4個鄉(鎮),長度達18公里。
2017年上半年,1區發掘形成了長達150米的化石墻,猶如一幅侏羅紀畫卷。
恐龍化石墻面世后不久,比化石墻所在的沙溪廟組地層更古老的新田溝組地層又發現了恐龍化石。這讓代輝激動萬分,他敏銳地感覺到,“肯定會有新的發現!”
為了印證自己的想法,代輝帶著這些化石,馬不停蹄地奔赴北京,在導師徐星工作單位附近住下。
白天與導師一起研究和記錄,晚上回酒店奮筆疾書研究成果。
根據化石總體特征,代輝初步判斷該恐龍為基干堅尾龍類,但究竟是新的屬種還是應歸入之前發現的屬種,必須要對全世界同一時期的同類恐龍進行逐一對比。
經過對錐體的形態、神經棘特征等進行大量對比研究,以及對化石標本上的微小結構和特征細節進行描述,2020年初,代輝在《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道》)上發表了《中國重慶中侏羅統新田溝組可能為巨齒龍超科的一獸腳類恐龍新材料及其對早期堅尾龍類演化的意義》一文,“普安云陽龍”這個新屬種恐龍由此正式發現和命名。
傳承讓恐龍研究永遠常青
余海東、譚超、李寧、王荀仟、肖明、周羽漩、胡海虔……這些全是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的地質工作者。
在這5年的時間里,他們從曾經的青澀少年,逐漸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學術研究員,團隊也從過去的默默無名,到如今在全國打響名號。
這離不開代輝對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的重視。
從中國礦業大學畢業后,譚超就來到研究院工作。初出茅廬的他,負責云陽恐龍化石群的前期化石露頭調查工作,每天滿山遍野地找點、挖坑,尋找恐龍化石分布地層層位。
代輝把譚超的用心工作看在眼里,但也急在心里。
因為和其他工作相比,化石研究不僅要有前期的探尋,還要把文章寫出來,得到同行的認可。這個過程非常漫長,也非常枯燥,很容易讓人放棄。
如果譚超只能做前期工作,不能做后期研究,那對譚超今后的發展會有很大的阻礙。
為此,代輝語重心長對譚超說:“我認可你現在的工作,但這遠遠不夠。做古生物研究,要志向高遠,要讓自己有一個很高的目標,比如要做到業界的什么程度,而不能只是為了完成項目任務、工作任務,應該深入挖掘自己的研究成果,出高質量的學術論文?!?/p>
聽完代輝一席話,譚超也更加明確了自己提升的方向。
隨后,采集整理鑒定、查詢論文和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譚超在代輝的指導下,開始走上了真正的科研之路。如今的譚超,已能獨立發表論文。
為壯大科研隊伍,代輝還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引進了師弟胡海虔。作為胡海虔的師兄,代輝對胡海虔相當了解,胡海虔所學的專業,恰好能彌補團隊在基礎地質和沉積學等方面的空白。在代輝的帶領下,胡海虔不到2年時間就成了哺乳類方向研究的學術帶頭人。
“古之學者必有師?!贝x認為,“師道”的本質不僅在“教”,更在于“育”??铸埢芯繜o涯,傳承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讓研究既永遠常新,也永遠常青。
如今,在代輝的帶領下,團隊已經發現2個恐龍新屬3個新種——普安云陽龍、磨刀溪三峽龍、普賢峨眉龍。
談到這些年在古生物學研究上走得如此順利,代輝直言,這里面不止有團隊的努力,更有不少人乃至單位在默默地付出,他們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支持著重慶古生物工作。“正因他們在前指路,我才能和團隊在‘尋龍路上毫無障礙、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