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摘要】隨著近些年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城鎮化的加速,現代的人們對于以購物為代表休閑娛樂方式逐漸感到麻木。伴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人們開始將更多注意力用來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上。以河南方頂驛文旅項目為例,對歷史文化古鎮進行改造,在項目參與中個人的心得和體會。旨在為相關建筑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現代建筑;符號;空間;意境
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加劇,我國享受到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諸多便利,社會財富在改革開放以來得到積累;但不容忽視的是,飛速的改革同樣也是一把雙刃劍,激進膨脹的功利主義隨著資本的飛速擴張,在吞噬著當代國人的自由意志,造成人們在現代社會失去方向和情感訴求,進而在本土文化和外來價值觀的強烈碰撞中,整個社會為追求生產的高效性,出現了選擇拋棄本土文化,以至于本土文化已經漸漸被外來文化兼并。
建筑作為一項從古至今不斷發展進化的“實用的藝術”,正是時代文化的一種載體,而在當代中國大舉實施城市化的進程中,絕大多數從業建筑師首先并沒有對西方優秀的建筑理論進行充分的學習和吸收,其次又在當今商品房快速批量化生產的大環境下對我們原有的建筑價值觀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在大眾逐漸審美疲勞的今天,對本土文化的重視及傳承成為了不可忽視的話題,如何在當今快速的全球化進程中尋回并喚起人們對于本土文化的認同,是當下千千萬萬中國建筑師應為之努力的一個方向。近些年的仿古項目實踐,使我對傳統建筑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讓我對傳統建筑文化有了新的認識,我逐漸意識到,我們的傳統建筑似乎已經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接下來我便從這些收獲中選取主要的幾點進行簡單分享。
1、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
一個文明之所以能夠誕生并長期存在于歷史長河中,一定是有背后成熟理性的思想體系作為支撐,中國古代的文化體系大致可以闡述為儒道禪三家,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儒家文化逐漸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儒家文化以“仁”、“禮”為核心,重視人倫教化,最終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逐漸演變成以血緣為基礎、以等級為特征的倫理規范,凡事都強調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理性秩序,并最終滲透在君臣、父子、夫妻等各種人倫關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理念體現在傳統建筑的方方面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斗栱的應用,自宋代在結構形式層面將建筑分成殿堂型和廳堂型之后,明清在宋“材份制”的基礎上將建筑明確劃分成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隨著結構作用逐漸弱化,中國傳統建筑最具獨創性的斗拱,逐漸演變成表現倫理等級觀念的特定符號標志。此外,最能體現傳統建筑形態特征的大屋頂,不同形式也代表了不同的倫理等級地位,拋開重檐和單檐的橫向比較,縱向來看,廡殿頂地位最為尊貴,歇山頂次之,懸山頂又次之,正式建筑中最末一等為硬山頂,卷棚頂多見于建筑小品中。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建筑在儒家思想的指導下,逐漸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等級制度,大到建筑規模、屋頂樣式,色彩裝飾,小至構件的使用,都有明確的等級規定,建筑成為名副其實的文化載體。
與儒家思想強調等級森嚴的秩序性不同,道家學說的根本性思想,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強調“取法天地、效法自然”。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核心是崇尚自然,隨著時代的演變,道家思想也從哲學思想逐漸發展成哲學與宗教結合的產物,崇拜神仙、追求長生的思想促使道教信仰者追求幽靜深遠的修煉環境,最終在審美上形成中國傳統文化典型的含蓄美,這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傳統建筑的發展。
中國傳統建筑在表達手法上常常會與道家文化相結合,通過對玄學的引用來表達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典型的當屬《易經》中的八卦,八個方位符號不僅僅是八個方向,更被視為水火、山澤,相互間的組合更是蘊含宇宙之道,也因此,傳統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合院在建筑布局時會遵循“坎宅巽門”的原則。道家思想在建筑中的表達,除了簡單的方向定位外,隨著時代的發展,更是運用象征、假借、比擬等手法將建筑裝飾與自然事物相結合,傳統建筑中蝙蝠、祥云等的圖案即是代表。
道家思想在中國傳統園林中展現的尤為明顯,傳統園林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渾然天成的感受,采取中國山水畫含蓄的手法,運用虛實對比,使原本平淡狹小的空間展現出豐富的層次,變得趣味無窮。
儒家文化奠定了傳統建筑的美學基調,道家文化則在其基礎上對建筑進行啟發,兩者既相互對立又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中國傳統建筑的理性內涵,而禪宗思想作為外來思想則很好的吸收了本土思想的內涵,并將兩種思想交融,最后升華形成本土佛教思想,三個思想體系在審美追求上擁有各自的標準,彼此互相滲透互相融合,最終締造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理性思想,進而影響國人對于傳統建筑的審美追求。
2、傳統建筑文化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與思考
建筑設計過程就是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繼承與發展的過程。在設計過程中需正視與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傳統文化的內涵的基礎上結合先進的建筑技術和建造理念,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汲取創新的源泉。正因如此,當下的中國建筑逐漸呈現出傳統文化的諸多影響:
2.1形式的進化
回顧東西方建筑的發展歷程,特定的建筑形式是特定時期的產物,也是時代的象征,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古代科技發展速度不及現代社會,材料和技術的創新需要經歷很長的周期,受材料和技術的限制,建筑形態也會相對固化,但與此相對比,勞動人民對于美的向往和追求卻并不會止步,因此古代社會,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傳統建筑都在裝飾方面做足了功夫,建筑細部裝飾在文化內涵和藝術修養層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回顧中國傳統建筑,在形式和功能的關系方面處理并不盡如人意,甚至往往為追求建筑形式而忽略建筑使用功能的舒適性和便利性。在儒家尊卑有別和道家陰陽五行論等核心文化的指導以及古代社會缺乏新技術新材料的背景下,建筑的價值只能通過建筑的尺度和細節來展現,官式建筑往往為了展現雄偉壯觀的氣勢而采用過分夸大的尺寸,忽略使用者的空間感受,在舒適性方面表現不佳。
現代建筑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逐漸變得復雜多樣,社會的多元需求在促進建筑內部功能向更復雜的方向進化,隨著現代建筑理論的提出以及新材料的發明,現代建筑伴隨著內部功能的復雜化,外觀卻呈現出逐漸簡化的趨勢。
出現這種變化的實質,是新材料新技術在解決建筑功能復雜性的前提下,更多的向建筑的實用性和舒適性上靠攏。值得肯定的是,現代建筑在形式與功能的關系處理方面確實比傳統建筑更進一步,相比傳統建筑,現代建筑采用簡潔的形體和裝飾容納復雜的功能,和工業時代以來社會高速發展的需求相適應。古代社會處于封建制社會,建筑外觀的高大雄偉、富麗堂皇與統治者的統治需求相符合。這正是建筑作為人類意識形態的載體的有效證明,同時,也在啟發當代建筑師,建筑形式不應固步自封,墨守成規,應以時代為背景,體現時代特征,滿足時代需求。
2.2符號的運用
傳統建筑的美學成就往往與建筑外觀的復雜程度密不可分,而現代建筑追求的是簡潔的幾何之美,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使用者對于工期和質量的要求愈加嚴格,將傳統建筑符號進行概括、重構,提取其中的意象應用于現代建筑,這種方式逐漸成為現代建筑表達傳統建筑意境的一條出路。
筆者認為,在運用這條道路時,應當細心謹慎,既要保證準確的意象傳達,又要注意簡化概括的分寸。如果只刻意追求形式的相似,簡化力度不夠,就回踏進“具象化”的陷阱,反倒弄巧成拙,東施效顰,;反之用力過度,可能會因此顯得蒼白無力,甚至丟失本要表達的意境和效果。
當代對于傳統建筑符號的運用主要有兩個方向:
第一,是對于傳統建筑材料的現代方式的運用,比如將磚、木、瓦等傳統建筑材料直接應用于現代建筑中,比如建筑大師王澍的代表作寧波博物館,將從傳統民居獲得的磚瓦應用于具有現代簡潔形體的博物館,重現了浙江地區傳統的“瓦爿墻”,在使用傳統材料的同時,將現代建筑的形體和功能與傳統建筑的符號與技藝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傳統建筑材料應用的成功典范。
第二,是在創作中將建筑形態設計成對于傳統建筑局部構件的模仿,以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為例,整個建筑的外形如同被放大的斗栱,取得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但這種做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種方式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控尺度,就會使建筑變得過于具象化,因此,這種手法更適用于具有標志性的建筑。
2.3空間的表達
建筑師工作的本質就是對于使用空間的賦形,而使用空間的具體形式實際是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的真實寫照,回顧中國建筑史,中國傳統建筑空間最典型的表現為:庭院空間、檐下開放空間。
庭院空間是傳統建筑空間最典型的代表,中國傳統建筑群是由不同功能的獨棟單體相互組合形成,現代中國人口眾多,人們的生活習慣已和過去截然不同,因此,傳統的庭院空間也有了新的演變。
現代建筑體量增大、功能復雜,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缺少對傳統庭院的需求,且傳統庭院空間土地利用率不高,與現代的經濟發展形式不相適應。因此,現代建筑對傳統庭院空間繼承的同時又增加了修改,使空間形式更加靈活:比如不局限于傳統建筑形制,弱化傳統建筑對于軸線和序列的要求,更加注重空間的自由性和靈活性。更進一步的改造,就是將庭院納入建筑室內空間,產生了現代建筑的中庭形式,與傳統庭院空間相區別的是,現代建筑的中庭是在建筑的高度方向而非廣度方向發展,這也與現代建筑由于用地的限制而向集中、豎向的發展特點相適應。同時,庭院空間之于建筑功能和空間的意義同樣得到了延續,傳統建筑通過庭院來區分建筑的開放與私密性,庭院的尺度和空間處理都會根據周圍建筑性質做出調整。對應到現代建筑創作,中庭能夠將不同功能空間進行空間分隔,同時也可以根據內部功能的開放程度,與開放的空間相結合,承擔流線分配和空間過渡的功能。
檐下開放空間作為傳統建筑的代表性元素,和現代建筑的灰空間相對應,屬于半開放半封閉的過渡空間,傳統建筑檐下空間將室內外空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也與傳統文化的理性思想內涵有關,至今現代建筑的灰空間依然具備傳統檐下空間的特點:擁有連續的空間界面、處于室內外空間之間,具備一定程度的開敞性。
2.4意境的展現
意境的展現實際上是對精神的傳達,追求客觀的美感與精神的感受相結合。
傳統建筑在意境的傳達上不依賴特定的符號和固定的形式,追求的是建筑空間在使用者心中的感受,這種感受是傳統文化內涵與建筑空間的呼應與共鳴。因此,現代建筑中往往也會仿照傳統建筑空間進行設計,比如引入園林中的月亮門門元素,作為空間借景的處理手法,或是在建筑創作中引入樹木或潺潺流水,以此來喚醒使用者對于傳統合院式建筑及傳統園林建筑的記憶與向往,起到空間意境傳遞的效果。
3、個人在實際項目中的感受
近些年得益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國家文化自信的號召和宣傳下,逐漸涌現出傳統文化的熱潮,在建筑和服務業領域,各地開始推出以文創旅游刺激經濟增長的戰略,這期間出現了諸多康養文創小鎮,多是在傳統的歷史古鎮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賦予古鎮新時代下新的活力,其中最成功的案例當屬北京古北水鎮和浙江烏鎮。
筆者近下面就以河南方頂驛項目為例談一談個人的心得體會。
中國自古以來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北方地區政治氛圍濃厚,南方地區注重商業貿易,同時由于地貌、氣候、水文等地理條件,不同地區的建筑有著截然不同的面貌,在進行文化古鎮的改造工作時,首先應當充分了解當地傳統建筑風貌和自然地理情況,才能在后續的工作中避免誤入歧途。
“方頂驛”項目位于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現有村落本是明清時期古驛路的驛站所在,當地傳統建筑材料為獨有的一種清水磚,個別建筑采用土坯做墻。河南省的傳統建筑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鞏義康百萬莊園,這為項目的創作提供了可供參考借鑒的范本。
在材料的選用方面,考慮到建筑地域性的因素,延續當地歷史文脈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選用當地獨有的清水磚和土坯作為墻體材料,配合筒瓦、板瓦、斗栱、雀替等的使用,可以展現出官式建筑和民間建筑不同的形象效果。
在古鎮改造方面,為了使古鎮能夠在現代展現出新的生命力,改造需要向兩個方向進行,一個方向是利用傳統建筑形式容納現代建筑功能,即“做新如舊”,體現對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尊重,向景區游客展現古代村落整體風貌和建筑文化;另一個方向是回避傳統建筑形象,采用現代建筑形象,將傳統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中傳承和延續,向傳統文化致敬。
利用傳統建筑形式容納現代建筑功能的案例在整個項目中有很多,以文創街區“小日子”民宿為例,民宿主體由三個二層單體組成,南側以外廊互相連通成為一個整體。在建筑形象上采用硬山式屋頂,一層以清水磚作為外墻材料,二層以木材作為外墻材料,山墻利用清水磚疊澀形成墀頭,豐富立面效果。一層外廊柱子間設雀替,外廊下設掛檐板,二層柱子間設門罩。北側臨近園區后勤道路,立面不及南向重要,因此二層不設連廊,取而代之的是墻上出挑的坡檐。
通過以上建筑細部對于傳統建筑符號的運用,將傳統建筑形象展示給游客,通過形象上的直觀表達將當地傳統建筑文化進行詮釋。
將傳統建筑文化運用在現代建筑形象中最典型的案例當屬“草木間”禪茶主題酒店,以在建筑外觀上表現古代與現代相結合的特征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借鑒貝聿銘先生的蘇州博物館的處理手法,將中國傳統古建筑的形態特征加以提煉概括,最后簡化為現代建筑符號,應用于設計中,同時,結合功能要求對建筑形式進行靈活處理:主入口形式處理成山墻,屋頂設計成雙層屋頂,同時將屋頂側面傳統的嵌板由木材替換為玻璃,保留了古建筑莊嚴的對稱構圖,又增加了空間的通透性,體現出現代建筑的時代感;空間布局上以傳統的合院式空間布局,并在細節的處理上保留中式園林常見的月亮門等構圖元素,展現對傳統文化的保留和傳承整個建筑雖未體現傳統建筑的一貫形象,但在意境的表達上將傳統建筑的空間形象進行了充分展現。既尊重了景區現存古建筑,又為景區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結語:
現代建筑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是多元化的,從直觀上的單純的形態模仿、符號的引用到感受上空間的表達和意境展現,當代中國建筑師都在盡可能的進行各種嘗試,在追求與時俱進的同時保持對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這既是當代中國建筑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也是我們面對全球同質化的出路,無論是注重視覺上的沖擊還是注重場所的營造,都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將傳統建筑特征運用到現代建筑,雖然識別性強,但卻無法表達鮮明的時代特征;不拘泥于形式的表現,通過現代設計手法來進行傳統空間意象的營造,可能在使用者心里并不能引起感受上的共鳴,希望在全體中國建筑師的共同努力下,能夠突破這些問題,以更成熟的手法在現代建筑舞臺展現中國傳統建筑文化。
參考文獻:
[1]何家禮, 王璇. 淺談如何在現代設計中傳承中國傳統建筑文化[J].中外建筑,2015(02) .
[2]秦紅嶺.儒家倫理與中國傳統建筑[ J].新建筑,2004(7).
[3]彭晉媛.禮—中國傳統建筑的倫理內涵[J].華僑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3,(1).
[4]曾軍宏.試論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美學影響[J].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