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能力是幼兒認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學業成就和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充足的識字量是閱讀的前提。不必“一刀切”式地規定必須只能在一年級時識字。相反,在一年級之前,應該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創設文字環境,在生活中、繪本閱讀中引導幼兒識字,甚至選用合適的識字教材,讓兒童更早地開啟自主閱讀,積累豐富的語言,這對其語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語素文字;幼兒識字;文字環境;激趣識字
【中圖分類號】G61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8-0068-01
【本文著錄格式】刁仁榮.淺談幼兒初步識字的必要性[J].課外語文,2020,19(18):68,70.
一、兒童識字的重要性
早期閱讀是幼兒成為終身學習者的開端,零到八歲是幼兒學習閱讀的重要階段,唯有在此階段“學會閱讀”,日后才有可能“從閱讀中學習”。閱讀能力是幼兒認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學業成就和綜合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作為語言發展的高級能力,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依賴于長期的學習和成人的引導。
(一)識字與閱讀的密切關系
文字閱讀是兒童對世界從感性進入理性認識的重要步驟。兒童認識世界的媒介從最初的實物、圖像過渡到抽象文字,便開啟了人類文化、藝術、歷史、科學的大門,隨著閱讀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他們的思維、情感、知識也飛速發展。
眾所周知,閱讀必須要有一定的識字量才可以進行。識字量不夠,會直接影響自主閱讀的進度,只能讀短小的兒歌、簡單的故事,對語感的培養、情感和思維的幫助遠不及那些豐厚的經典著作。
據筆者觀察班里的學生,學前識字量達到一千的,已經能自主閱讀簡單的繪本,而識字量僅在一百字以內的無法自己讀書,即使是一上語文課本也要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閱讀。表面上看是識字量的差別,背后則是日積月累的閱讀量差距。輸入性閱讀尚且如此,而輸出性的寫話、習作更是建立在閱讀和寫字的基礎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級學生識字量不足,將嚴重制約讀寫能力的發展。
(二)漢字作為語素文字的獨特性決定了兒童識字宜早不宜遲
漢字作為語素文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區別于拼音文字的是,它的音和形是分開的,且漢字造字方法眾多,數量繁多。漢字的線條成為筆畫,筆畫再組合為部件,比表音文字要復雜得多。數量繁多,結構復雜,使漢字的學習和使用比較困難。兒童學習起來,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反復復習。
多年來,小學語文教學一直延續一、二年級集中大量識字,而一進入三年級即開始寫作,這樣的進度使得很多孩子寫作初期困難重重,家長也大呼三年級作文是一座大坎兒。由于前期識字量不夠所導致的自主閱讀時間推遲、閱讀量少、閱讀速度慢,嚴重影響了寫作這項建立在大量識字和閱讀基礎上的輸出性語言活動。
(三)小低年級兒童識字的困難
一年級入學的孩子,剛剛結束幼兒園生活,不少孩子本來生活自理能力就較弱,還要適應新的一堂課四十分鐘的節奏,在課堂學習上往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培養基本的聽課習慣,學習效率較低,識字量在短期內很難提高。
一年級孩子專注力時間短,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一節四十分鐘的課尚且需要老師經常提醒孩子認真聽講。筆者統計了上午和下午授課時,一節四十分鐘的課上,平均每8到10分鐘就要停下提醒學生的紀律。要在短期內大量識字,除非記憶力超群,專注力極強,否則困難重重。
二、幼兒循序識字的可行性
(一)提供豐富的文字環境
環境以其分散性特點客觀存在并滲透于幼兒生活的每一個空間。引導幼兒學習文字,如果不跟他們的生活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文字對于孩子來說只能是枯燥無趣的東西。家庭和幼兒園,應依據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從貼近幼兒生活細小環節選取識字素材,在孩子視野范圍之內,將環境中的實物與漢字對應展示,自然而然引導孩子自主識字。幼兒最初的識認漢字是將漢字與實物匹配在一起的,應在他們的活動室里,各種物品、設施上貼有與之相匹配的漢字,如在桌椅、門窗以及各類家具和物品上貼上對應的名稱字卡,在潛移默化中把字形、字音、實物聯系在一起,在無壓力、無考核的狀態下識字。
(二)在生活中開啟識字
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是取之不盡的活教材。”幼兒的學習離不開大自然,應把幼兒帶到大千世界,引向生活的源頭,在大自然中教幼兒識字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幼兒生活環境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教育因素,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到兒童的生活中去。例如在春游活動中,從坐車時認識車牌中本省的簡稱,到在公園門口認識公園名稱,以及一些簡單的路牌文字。
此外,家長也應創造機會、利用機會潛移默化地帶孩子認字。比如每逢星期天或節假日,父母常帶孩子去超市和書店,這就是教孩子識字的好機會。利用街道兩旁的廣告牌,超市、快餐店的門面牌,飲料上的商標等,這樣讓孩子通過身臨其境的感受認識的漢字能加深印象,記得牢。
(三)在繪本中激趣識字
幼兒喜歡繪本,繪本里有風格各異的插畫師精心繪制的圖畫,有曲折有趣的故事,從圖多字少的低幼繪本入手,激發幼兒的識字興趣。
很多繪本如《小雞球球》以及《小豬噼里啪啦》,貼近兒童生活,每頁只有一句話,約五到十個字,且重復次數高,比如“小雞球球,你在哪里?我在這里”“小蝴蝶,你在哪里?我在這里”。可以邊指邊讀,在溫馨輕松的親子閱讀中,逐漸學會一些常用字。在孩子掌握了部分常用字后,家長激發孩子自己讀出來,即使讀得很慢,有時還會混淆,但給予及時的糾正和充分的鼓勵,孩子仍會興致盎然地自讀,在這自讀自認的過程中,由最先認識的那幾十個常用字拓展開來,又會慢慢認識新的字,像滾雪球一樣,識字和繪本閱讀相互促進,形成了良性循環。
(四)在教材中系統識字
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圖文并茂、趣味十足、循序漸進,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識字教材。比如使用較為廣泛的《四五快讀》,編排體例很合理,從字、詞、句到短文,在反復中識字,一共八冊,共六百字,系統性、實用性極強。
筆者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與海外華人的交流中,還發現了一些鮮為人知但非常值得推薦的識字教材,如《思展基礎漢字500》,由香港思展文化發展公司推出,由蒙特梭利的資深幼兒教師編寫,貼近生活,豐富有趣,反復性強,廣受海外華人的喜愛,是他們在外語環境中教孩子漢字的極佳教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的《輕松貓 中文分級讀物》套系規劃四級,共計36個故事,每個故事通過故事的推動和句子的重復,重點對一個語言項目進行學習。套系中的故事以有節奏韻律的兒歌為主,還包括當代原創故事、傳統故事,類型多樣,可讀性強。
三、幼兒識字促進語文學習的案例
筆者教齡十年,其間有一屆六年的大循環,跟蹤了四十五名學生,總結以下案例。
韓同學,女,家中父母皆是高校教師,讀書學習氛圍很濃,據說三歲起就開始用卡片識字,一年級開學識字量已有2000,能自主讀繪本,看幼兒畫報,一年級在別的同學咿咿呀呀學拼音、學“口耳目”時,這位同學已經開始大量閱讀,一年級讀《新語文讀本》等配套拓展閱讀書,二年級讀國際大獎小說系列,三年級即開始閱讀《水滸傳》和《西游記》,三年級上學期的習作也是不費吹灰之力,且是語言流暢、文風老到的佳作。這位同學升入中學后,我和她也保持聯系,有前期大量的閱讀和寫作的積淀,她的語文成績也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
綜合筆者多年來教學經驗,對幼兒識字的探索和對數百名學生識字和閱讀的研究跟蹤,我認為,有步驟、有方法、系統的學前識字是非常有必要且意義深遠的,識字不是一蹴而就的,根據每個孩子的心智發育水平,進行適當的、循序漸進的系統性識字,對其后期的閱讀、寫作水平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