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東坡在謫居黃州的四年多時間里,心境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文章以蘇東坡1080至1083年的作品為線索展開群文閱讀,大致將這段時間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初到黃州時期、躬耕東坡時期和安居黃州時期。據此探究《定風波》中的“歸”,從最開始的“回歸自我”,到逐漸“回歸田園”,最后到“回歸自己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群文閱讀;蘇東坡;“歸”的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8-0138-02
【本文著錄格式】黎悅帆. 蘇東坡的回歸——《定風波》中“歸”字的群文閱讀教學設計[J].課外語文,2020,19(18):138-139.
一、選題安排
現在語文課本上選擇的文本,多是獨立文本。對于與作者生平經歷關系緊密的文本來說,并不利于讀者對內容進行深入解讀。對閱讀能力不盡相同的學生而言,由于多方面的差異“對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空缺,需要借助多個文本才能填補這些能力空缺”。而這種“空缺”,也正是我們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的起點。通過設計群文閱讀,將孤立的文本轉變為一個“召喚結構”,召喚學生為這個“不自足”的文本尋找線索去“完成”它,這種主動性和主體性,也正是新課標下語文課程積極提倡的。
文章基于的文本——《定風波》,若從文意上解讀則較為簡單,但教學目標往往要求學生能答出詞中的“歸”是“歸往何處”。黃州是蘇東坡人生的轉折地,烏臺的黑獄也成了蘇東坡人生的煉獄。之前順風順水的他,在黃州四年多的時間里真正實現了自我超越。如果對蘇東坡那段時間的生活遭際缺乏了解,則很難領會到“歸”的要旨。
因此文章將圍繞“歸”的解讀,以蘇東坡在黃州時期的作品為群文閱讀文本,根據其作品分為三個階段,逐步引導學生對“歸”的解讀。
二、教學設計
《定風波》的末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從意思上理解,蘇東坡回到住處,再看路經之地,既不是風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很顯然,這里的“風雨”和“晴”隱喻官職的升與降、名利的得與失、人生的順境與逆境。那么在“無風雨”“無晴”之前的“歸去”,究竟是要歸去哪里呢?
(一)初到黃州時期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心情?
尺牘《與王定國書》
罪大責輕,得此已幸,未嘗戚戚。但知識數十人緣我得罪,而定國為某所累尤深,流落荒服,親愛隔闊。每念至此,覺心肺間便有湯火芒刺。
為什么會感到“心肺間有湯火芒刺”?
《安國寺浴》
老來百事懶,身垢猶念浴。
衰發不到耳,尚煩月一沐。
山城足薪炭,煙霧濛湯谷。
塵垢能幾何,翛然脫羈梏。
披衣坐小閣,散發臨修竹。
心困萬緣空,身安一床足。
豈惟忘凈穢,兼以洗榮辱。
默歸毋多談,此理觀要熟。
“塵垢”“身垢”指什么?蘇軾想要“浴”除的是什么?“心困萬緣空,身安一床足”表達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對蘇東坡而言,雖然之前也曾被降職到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但至少還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經歷了“烏臺詩案”后,近乎是死里逃生的蘇軾,被貶到了天高地遠的黃州,擔“團練副使”這一虛職,感受到的是孤獨與落寞。除此之外,眾多好友還因他受牽連,苦不堪言的蘇軾如芒在背,“往還斷盡”。
“平時種種心,次第去莫留。”(《子由自南都來陳三日而別》)二十多年的理想、抱負和功績,就如鏡中花水中月一般不復存在。一向率真、豪爽的蘇軾開始沉思自己的性格,反思仕途得失對人生的實質意義。他開始轉向宗教,研究起佛老思想。到安國寺,他認為要洗凈的不僅是污穢,要洗掉的包括過去的“榮和辱”,他決定將世俗得失洗凈,暫置一邊,從而獲得身體的安閑和心境的平和。
此時蘇軾的“歸”,某種程度上將自己封閉起來,選擇孤獨地面對人生的重擊。
(二)躬耕東坡時期
《東坡八首(序)》
……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辟之勞,筋力殆盡。釋耒而嘆,乃作是詩,自愍其勤。庶幾來歲之入,以忘其勞焉!
《東坡八首》其五
農夫告我言,勿使苗葉昌。
君欲富餅餌,要須縱牛羊。
再拜謝苦言,得飽不敢忘。
《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兩三首其一》
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
……
腐儒粗糲支百年,力耕不受眾目憐。
……
四鄰相率助舉杵,人人知我囊無錢。
明年共看決渠雨,饑飽在我寧關天。
尺牘《與圓通禪師》
“謫居窮僻……自絕祿廩,因而布衣蔬食,于窮苦寂淡之中,卻粗有所得,未必不是晚節微福。”
從上述節選的材料可以看出蘇軾怎樣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態度?
被貶到黃州的蘇軾,沒有收入來源卻要養活一家十幾口人,生活困苦。他必須從之前的“自我封閉”中走出來,給自己謀生路。在好友的幫助下,他開始在城東的山坡上耕作。作為一名士大夫,在農事上他并無優勢。會因為打的井出了水、種的地冒綠苗,歡喜得像個孩子;會虛心向百姓討教,并多次拜謝;會在意莊稼的收成;會對豐收充滿期盼……
在士大夫講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年代,蘇東坡不會因為農人知道他囊中沒錢感到羞愧,也不會因為守域城丁的奚落而惱怒。相反地,他努力走出原先自己“封閉”的世界,努力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拿起耒耜,躬耕田地,能從勞動中獲得喜悅、能為自食其力而驕傲、能從先前的失中看出得……
此時的蘇軾,仍舊在不斷地研習道家哲學,只是不再封閉自己,而是將道家哲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他追隨他崇拜的陶潛的腳步,“回歸田園”,讓自己成了“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的平民百姓。
(三)安居黃州時期
尺牘《與藤達道》
某閑廢無所用心,專治經書,一二年間,欲了卻《論語》《書》《易》……雖拙學,然自謂頗正古今之誤,粗有益于世,瞑目無憾。
尺牘《與文彥博》
到黃州無所用心輒復覃思于《易》、《論語》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學作《易傳》九卷。
《書雪》
今年黃州,大雪盈尺。吾方種麥東坡,得此固我所喜。但舍外無薪米者,亦為之耿耿不寐,悲夫!
從上述的材料中,能讀出蘇東坡的“歸”與陶淵明的“歸”有何不同?
在安居黃州時期,蘇東坡花了大量的時間專治經書,從未停止對“儒”家思想的探索和學習;雖然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努力勞作中有了起色,但看到屋外無柴無米的百姓,心中還是充滿擔憂,夜不能寐。可見,雖然蘇東坡借佛教思想除卻自己的妄心雜念、擁有道家超然物外的情懷,但他未曾忘記自己士大夫的身份,仍然心系天下,沒有放棄對儒家治世的追求。
那么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碰撞中,蘇軾又是如何自處的呢?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這首歌詞在第二天一早就傳遍黃州,大家都說蘇軾昨夜唱罷此歌后,將衣服帽子掛在江邊,乘船出海去了。消息傳到知州徐君猷的耳朵里,把他嚇壞了,他負有看管蘇軾的重任。徐君猷急忙帶人去臨皋亭查看,誰知蘇軾正在家中睡覺,鼾聲如雷。
從上述節選的材料可以看出蘇軾怎樣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態度?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注:蘇軾的朋友王鞏(字定國)因為受到蘇軾“烏臺詩案”的牽連,被貶謫到荒涼的嶺南,其歌妓柔奴毅然隨行。公元1083年王鞏北歸,柔奴為蘇軾勸酒。
詞的最后一句常被人們用到,蘇軾寄寓著什么呢?
此時的蘇東坡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并且要得到回應的青年了。隨著修行的深入,一方面,他有著他的不滿、怨氣;另一方面,隨著“江海寄余生”一句,他也將自己的情緒宣泄完,以一種超然的心境重新回到現實中,安然面對不那么理想的生活。就像柔奴所說,到一個地方,就當作是本鄉人。這不是認他鄉做故鄉,而是讓自己努力融入一個陌生的地方,去除人生地不熟的隔閡,獲得身心的舒適。此時的蘇軾更加的超脫,因為他明白真正能解脫自己的,是當下。
三、教學評估
文章通過關于“歸”字的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的心境經歷了哪些變化,從而理解《定風波》中“歸”的深層次內涵。因此評估環節設計兩道題。
(一)根據第二部分,談談對“歸”的理解
回歸《定風波》——不要害怕雨驟風狂,為什么不吹著口哨慢慢前行呢?雖然我現在是個拄著竹杖、穿著草鞋的農夫,過著閑適的田園生活,但心中的蓑衣,使我無謂風雨,任由風吹雨打。略帶寒意的春風拂面,酒漸漸醒了,身上微微感到寒冷。剛剛自己還悠閑地走在瓢潑大雨中,現在卻迎著山頭的斜陽了。我已經逐漸從逆境走向希望。回頭看看“我”這一路走過來的風風雨雨,并沒有所謂的雨和晴。因為對在黃州摸爬滾打了四年多的蘇東坡來說,無論身在何處、走向何方,只要回歸自己的本心,回歸自己的精神家園,那些官職的升降、名利的得失、人生的順境逆境并沒有那么重要了。
(二)閱讀《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對比兩者的不同,同時推測是蘇東坡哪個時期的作品
《前》主要是以主客問答的形式,實現蘇軾內心的獨白與對話,在感嘆人生短暫、壯志難酬后,用佛老思想中的隨遇而安安慰自己。《后》則更多體現了道家文化的曠達,在“狂風驟雨”和“大雨初霽”面前,不封閉自虐、也不欣喜若狂,而是能夠自我調適,達到超脫的境界。這是蘇東坡安居黃州時期的作品,不斷實現對生命的反省與超越。
參考文獻
[1]姚姝蘭,葉黎明. 群文閱讀:在互文空間中建構文本意義[J].語文學習,2019(9).
[2]蘇軾.蘇軾文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0.
[3]蘇軾.蘇東坡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
[4]林語堂.蘇東坡傳[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9.
[5]康震.康震評說蘇東坡[M].北京:中華書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