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者歷來對《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中“小山重疊金明滅”句的理解爭議頗多。本文在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對多種觀點進行梳理、分析,最終得出“小山重疊金明滅”句中的“小山”既非“小山眉”也非“屏山”,而是女主人公額間的“額黃”,且本句是描寫女主人公額間額黃狀態的結論。
【關鍵詞】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額黃
【中圖分類號】I22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8-140-01
【本文著錄格式】孫海英.關于《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中“小山重疊金明滅”句的辨析[J].課外語文,2020,19(18):140,142.
《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是溫庭筠的名作,描寫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子晨起梳妝的嬌慵情態。此詞廣泛流傳,也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第二單元中。全詞如下。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其中“小山重疊金明滅”句,歷來有多種解釋。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關于“小山”的注釋是:小山,唐代女子好畫“小山眉”,過了一夜眉黛深淺不勻,如山峰重疊之狀。金,指“額黃”,唐代女子又好在額部涂上黃色,謂之“額黃”,過夜之后其色有明有暗。
這條注釋流傳較廣。潘慎也認為“‘小山是眉,和‘春山‘遠山‘屏山一個意思,只是表現在眉上感情的細微的差異。‘金應該是‘額黃……由于‘山枕隱濃妝,經過在枕頭上的揉擦,眉黛變得重疊了,眉稍處的黛色擦掉了,所以‘遠山變成了‘小山。額黃也有所脫落,有一塊(明)沒一塊(滅)的”。
但筆者對此有不同見解。如果“小山”是眉,“金”指“額黃”,那么這首詞的第一句“小山重疊金明滅”描寫的是主人公的“眉毛”和“額部”。第二句“鬢云與度香腮雪”描寫女子的“鬢邊”與“香腮”。第三句“懶起畫蛾眉”又寫到“眉毛”。第四句“弄妝梳洗遲”以白描勾勒的手法描寫女子的梳洗裝扮。我們會發現第一句的“小山重疊金明滅”與第三句的“懶起畫蛾眉”都在寫“眉毛”。這種寫法重復、啰嗦、無味,這就導致了這首《菩薩蠻》無法與溫庭筠的其他詞相媲美。
是不是我們對“小山重疊金明滅”的解讀有誤呢?這很有可能。
筆者在一本古代文學教材中看到對“小山”的另一種注解。小山:指屏山。許昂宵《詞綜偶評》:“小山,蓋指屏山而言。”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折疊的屏風上,或明或暗,光彩閃爍。
葉嘉瑩先生也持此種看法,她說:“‘小山依慣例本當指現實中山水之‘山,然而若從此詞全篇寫閨情之內容……則此句之‘小山又實在決不可能指現實中山水之‘山……是則‘小山之指床頭之屏山,殆無可疑。”葉嘉瑩先生在《唐宋詞系列講座》第三講之溫庭筠中也再一次強調“小山重疊金明滅”中的“小山”指“屏山”,而且否定了“小山”為“山眉”或是“山枕”(山枕,一種兩邊高的枕頭)的說法。
胡國瑞先生也有類似觀點,他認為“‘小山是床榻圍屏上的畫景,‘金是涂在屏風上的顏色,唐代早有金碧山水畫。‘明滅為日光透過窗紗照射屏山陰陽顯晦之狀。或以為畫上金碧山色有所脫落,故或明或滅,以見久別后閨中蕭索之像”。
如果“小山”指“屏山”,“金明滅”形容“陽光照在折疊的屏風上光明暗交織光彩閃爍”的樣子,那么“小山重疊金明滅”這句就是描寫“屏風”。由第一句的“屏風”直接到第二句的“鬢發”與“香腮”太過突兀;而“畫上金碧山色有所脫落,故或明或滅”與整首詞柔美的風格并不協調,至于“以見久別后閨中蕭索之像”更是牽強。所以筆者不認同這個說法。
筆者在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讀到唐代“人多長眉秀目,高髻插小梳三五不等”。“唐代婦女喜于發髻上插幾把小小梳子,當成裝飾,講究用金、銀、犀、玉或是牙等材料,露出半月形梳背,有多到十來把的,所以唐人詩有‘斜插犀梳云半吐語……在溫庭筠詞中有‘小山重疊金明滅,即對于當時婦女發間金背小梳而詠。唐五代畫跡中常有反映。”“當時于發髻間使用小梳有用至八件以上的,王建《宮詞》即說過‘玉蟬金掌三層插,翠髻高藂綠鬢虛。舞處春風吹落地,歸來別賜一頭梳……溫庭筠詞‘小山重疊金明滅所形容的,也正是當時婦女頭上金銀牙玉小梳背在頭發間重疊閃爍情形。”也就是說,沈從文先生認為“小山重疊金明滅”描寫的是女子發上的裝飾。原本我比較贊同這一看法。因為這給“金明滅”做了很合理的解釋。但是“小山”是什么呢?“小山”可能是主人公的發髻,可是并沒有一種發髻叫作“某某山”。發髻的名稱有“云髻、半翻髻、螺髻、雙鬟望仙髻、高髻、低髻、小髻、同心髻、側髻、椎髻、花髻、寶髻、烏蠻髻、回鶻髻、拋家髻、百合髻、愁來髻、倭墮髻、鳳髻、反綰髻、交心髻、水髻、飛髻、偏髻、撥叢髻、叢梳百葉髻、樂游髻、囚髻、歸順髻、長樂髻、鬧掃妝髻”。發髻名稱眾多,但不見“山”字。是否可以認為“金篦小梳堆疊如山”呢?但多數情況下女子睡覺會卸掉發髻上的飾品,否則睡覺時會不舒服。如果“小山重疊金明滅”是描寫發間小梳的,描寫梳子的同時其實也在寫頭發,這又與下一句中“鬢云欲度香腮雪”中的“鬢云”重復。所以,最終筆者否定了這種說法。
在查閱資料時,筆者注意到古代女子注重額部的裝飾與點綴,即“額黃”。古代女子涂額,“用筆蘸料涂在額上,或全涂或半涂……全額涂黃,又稱‘平涂,盛行于唐及五代,‘滿額峨黃金縷衣‘額黃無限夕陽山,就是對額裝的寫照。涂額之風,秦代已興……因黃顏色厚積額間,狀如小山,又稱‘額山……‘黃印額山清為塵,翠鱗紅樨俱含頻……詠的就是這種裝飾”。從這一段文字中,筆者發現“額黃”與“山”有聯系。所以筆者推測“小山重疊金明滅”描寫的就是女子的“額黃”裝飾。“小山”是額間顏料堆積的樣子,“金明滅”是顏料的視覺效果。《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的第一句就是寫主人公的“額部”;第二句“鬢云欲度香腮雪”描寫主人公的“鬢發”與“香腮”。由“額頭”到“鬢發”再到“香腮”既有條理,又合情合理。第三句與第四句“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描寫女主人公慵懶起床“畫蛾眉”,梳妝打扮。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小山重疊金明滅”這一句只是描寫女主人公額間“額黃”,而不是描寫“眼眉”或是“屏山”,也不是“發間小梳”。
參考文獻
[1]潘慎.唐五代詞鑒賞辭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2]郭興良,周建中.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冊[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EB/OL].360doc個人圖書,2012.
[4]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5]管彥波.中國頭飾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6.
[6]語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