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輝
【摘要】新課程改革后,新課標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要想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就必須提高課堂的實效性。這就需要明確的教學目標,精確地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方法、及時的課堂檢測和合理的作業布置做保證,才能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目標明確 ?內容精確 ?方法多樣 ?檢測及時 ?作業合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歷史核心素養引領高考復習的策略研究》(JCJYC18110109)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052-02
新課程改革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還原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真正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這就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還要注意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進而提高教學的實效性。要想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們必須轉換思路,摒棄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模式,把話語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多思考、多討論、多練習,變以往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只有充滿活力、充滿激情的課堂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才能打造高效課堂。具體的做法,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教學目標明確化
教學目標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活動的歸宿,它不僅包括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技能,還包括學生應該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品德。要想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離開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是不可想象的。教學目標猶如燈塔,是指引學生在茫茫大海中前進的坐標。教師只有讓學生明白了一節課所要實現的目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有針對性,才能有的放矢,不管是相互討論還是獨立思考,才能不偏離航向。否則,就事倍功半了。
二、教學內容精確化
教學內容的精確化是圓滿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障。歷史是一門時間性、概念性和系統性都很強的學科,針對歷史的某一問題或某一觀點,由于史料的匱乏可能會出現爭議或分歧,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如果碰到此類問題,應該向學生解釋不同觀點出現的背景和原因,決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武斷提出哪一個是絕對錯誤或絕對正確的,應該尊重史實,做到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準確無誤地傳授教學內容。同時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發展能力,啟發他們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陶冶學生的情操。
三、教學方法多樣化
新課改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摒棄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改用“發現式”教學。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和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采用多媒體課件、講歷史小故事、讓學生現場表演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到書本知識與直接經驗相結合、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結合、教書與育人相結合、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真正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四、課堂檢測及時化
一堂課是否成功,關鍵得看教學的效果,看是否實現了教學目標,實現了學生認知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要想真正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必須及時進行檢測。其前提條件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設計好本節課所要檢測的題目,在講完課之后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如果學生對本節知識掌握得好,教師就可以放心地往下一課推進,一旦發現學生對某一方面的知識仍然存在疑問,教師應立即予以解決,盡可能把問題化解在課堂上,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五、作業布置合理化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作業和練習,學生可以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解決問題、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又可以發展自己的能力,養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的好習慣。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根據教學實際,選擇難度適中、與學生能力相符合的作業題,而不能不加篩選,隨意布置幾道題就匆匆了事。這樣不僅不能鞏固學生所學的內容,還浪費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得不償失。
總之,要想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單靠教師的精彩講解是不行的,必須在備課、授課、作業布置等多方面下功夫。只有讓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同時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再加上有效的課堂檢測和合理的作業布置,才能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并使其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才能打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韓學東.《用情景教學演繹歷史新教材》,《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03年10期
[2]閻冬梅,溫志剛.《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內蒙古教育》1999 年2期
[3]遠輝.《影響課堂教學效益的幾種心理因素》,《云南教育》2002年143期
[4]成學江.《也談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