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國勇
摘 要:互聯網和現代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帶領人類進入了全媒體時代,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加上新媒體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極大地提升了我們的閱讀體驗,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則進一步加速了我們閱讀行為的嬗變。手機閱讀、網絡在線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有聲閱讀……新的數字閱讀方式在不斷涌現。相比于過去通過傳統的紙質閱讀從圖書報刊中獲取知識信息,現在我們更多的是通過電子媒介進行數字閱讀。
關鍵詞:數字閱讀;紙質閱讀;多媒體
1 數字閱讀的優點
近年來,隨著全媒體的快速發展,數字閱讀超過了紙質閱讀,不斷提升著我國國民的綜合閱讀率。2019年4月16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的數據顯示:我國有60.7%的國民更傾向于數字閱讀,而且這一比例在青年讀者中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數字閱讀具有以下優點:
1)數字閱讀載體小巧、攜帶便捷,更能滿足當今快節奏生活方式的需要,這是數字閱讀最大的優點。現在,公交上、地鐵上到處都是抱著手機閱讀的人群,手機、平板、MP4等數字閱讀載體小巧、攜帶方便,我們隨時可以打開來看,而傳統紙質讀物卻體積大、較重,攜帶不便。
2)數字閱讀的容量巨大。紙質讀物作為傳統的文字承載形式,其本身的外延和上限都是有限的,相應的所能搭載的內容也有限,因此,紙質閱讀的容量并不是很多。數字閱讀時,我們可以通過數據將文字全部記錄,雖說存儲量也有上限,但二者在容量相同的前提下,所用的體積卻無法可比。一本方寸之間的電子書可以容納一個圖書館的書籍資料,其容量是海量的。顯然,在這一點上紙質閱讀是沒有可比性的。
3)數字閱讀內容豐富。信息資料可以制成word、ppt、pdf等各種格式,還可以數字化嵌入圖片、聲音、影像等元素實現圖文并貌,內容應有盡有、生動活潑,讓我們大飽眼福。近幾年,有聲閱讀異軍突起,成為新的閱讀增長點,移動有聲App平臺已成為人們聽書的主流選擇。在關于數字閱讀優點的讀者調查中,選擇“內容豐富”者占57.7%。
4)數字閱讀的軟件更為人性化,更符合現代人的閱讀需求。數字閱讀時,可以隨意設置字體的大小、顏色和字號,這些功能受到了老年人、近視者的青睞;我們還可以根據喜好隨意更改背景的圖案、顏色和屏幕亮度;滾動閱讀、夜間閱讀等模式的設置提高了閱讀的自主性,以上功能不但有利于保護視力,還讓閱讀變得時尚、親切。最新的有聲閱讀等充滿趣味的閱讀形式,使孩子們在閱讀中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激發了他們想象力和創造力。
5)數字閱讀更為環保、經濟。環保作為一種生活理念,在當下已經深入人心。紙質讀物的主要原材料是紙,制造紙張就要大量砍伐樹木,這對保護森林、節約資源極為不利,而數字閱讀卻不存在這些問題。目前,一般人在數字閱讀時大多是免費的,即便是付費,和紙質閱讀相比費用也相對較低。紙質讀物不但要用到紙,還要經過編輯、校對等一系列出版流程,在加上運輸、銷售等環節,因此,成本較高、價格較貴。
2 紙質閱讀的優點
在數字閱讀迅猛發展的今天,在我們的周圍“低頭族”隨處可見,傳統的紙質閱讀不斷的受到擠壓,好像早已被大多數人所遺忘。但是,紙質閱讀也并非一無是處,它依舊大有市場,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點:
1)“紙質閱讀”有實體感,能帶給我們真實場景的閱讀過程體驗,這是它的最大優點。我們手拿一本書閱讀時能感覺到它的厚重,心里不空虛、有安全感。而數字閱讀看不見、摸不著,雖然現在技術通過水墨電子屏實現了紙質化書籍的呈現,但這和手拿紙質書閱讀的實體感完全不同。相信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數字技術也無法讓我們擁有這種實體感。
2)紙質閱讀的閱讀質量高于數字閱讀,更利于保護版權、鼓勵創作。現在網絡上的信息是海量的,監管難度在不斷加大,盜版行為時有發生。我們數字閱讀時,常會遇到作品亂碼、錯字等現象,給閱讀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即便是閱讀網絡上發表的原創作品,其水平也常常是參差不齊、雜亂無章。而紙質閱讀卻不同,作品寫完后要經過一整套嚴格的編校程序,質量可靠,這就保證了我們的閱讀質量,也保護了版權。實際上,現在多數真正得經典作品都是紙質版,而不是電子版。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選擇一本好版本的圖書是高質量閱讀的前提。紙質閱讀時,書是立體性、實體性,我們可以直觀的、全面的接觸到作品,更準確、全面地把握內容,從而做出自己理性選擇。
3)紙質閱讀有助于我們養成注意力集中的良好閱讀習慣。挪威斯塔萬格大學(University of Stavenger)文學教授、同時也是主要研究人們在不同媒介上閱讀體驗研究小組成員之一的安妮-曼根(Anne Mangen)指出:“閱讀是人與技術之間的互動。或許,紙質書的觸感和物理特性對人們產生了一種不同的認知和情感體驗,而這一點對人們進行持續專注閱讀顯得尤其重要。”紙質閱讀的獨立性強,我們隨手拿起一本書,只要有光就能讀接下來。
4)紙質閱讀比電子閱讀效果更好,更適合深度閱讀。現在大多數人都喜歡數字閱讀,而不是紙質閱讀,表面上看兩者的閱讀流程都一樣,但是我們的大腦在這兩種閱讀過程中的生理機能卻并不相同,最終的閱讀效果也不同。研究發現,數字閱讀時,我們會尋找關鍵詞,并有選擇性地掃讀、跳讀,而不會像傳統紙質閱讀那樣一行一行地讀,其實,在這過程中,我們大多數時間是在瀏覽,而不是在真正的閱讀。結果就像“船過無痕”一樣,幾天之后,我們什么也沒記住。同時,我們的讀速會不自覺的加快,大腦基本上就沒時間停下來思考,也就談不上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自然也就沒什么收獲。而紙質閱讀時,不存在以上的這些問題,我們的記憶更為深刻,閱讀效果也更好,紙質閱讀對深度閱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類在不同媒介上閱讀,理解程度也不同。我們現在數字閱讀內容多以新聞資訊、社交和觀看視頻為主,這類文章一般篇幅較短、不同文章間的內容跨度也很大,有碎片化、娛樂化的特點。如果我們長時間的數字閱讀,就無法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形成自身真正的知識儲備,也難以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想深度。而紙質閱讀的文章一般篇幅較長、結構嚴謹,內容的知識性強、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要求也相對較高,經常紙質閱讀,可以幫助我們儲備知識、建立學科知識體系,提高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紙質書的實體頁面是我們深度理解的根基,我們讀紙質書時,可以隨意翻動實體頁面,通過前后聯動閱讀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還可以通過勾畫圈點、做筆記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深度。而數字閱讀時,電子屏幕似乎會讓人產生一種過于自信的錯覺,雖然我們自認為已經輕松理解、掌握了知識,但事后測試卻發現事實卻并非如此,所以,現在我們深度閱讀時都會首選紙質閱讀。
5)紙質閱讀可以更方便、有效的做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人都有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的習慣,這對理解文章大有好處。紙質閱讀時,我們經常會勾畫圈點、標注、摘錄、做筆記,而數字閱讀時就沒有了這種手感,不想寫寫畫畫。同時,數字閱讀因為要更多的受制于閱讀介質、地點等因素,無法做到像紙質閱讀那樣勾畫簡捷、書寫方便,雖然現在很多軟件大多支持注解、筆記功能,但是實際上用戶體驗的并不多。
6)紙質閱讀更有利于保護視力、身心健康。紙質閱讀時,閱讀材料在燈光漫反射作用下更有利于緩解閱讀時帶來的視覺疲勞,讓我們感覺更舒服。而長時間對著電子屏幕數字閱讀,傷害到我們的眼睛和身體。眼睛因為長時間的受到屏幕光的反射,容易疲勞、導致視力下降。而且,電子設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輻射性,容易給我們的身體造成損害。
紙質讀物的出版要經過嚴格的法定審查程序,這保證了其內容的積極性、健康性。紙質閱讀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放心、大膽的選擇。但是,數字閱讀時,網絡上的作品常常表里不一,含有大量煽動性的、情感性的、不健康的內容,大眾看后極易受其感染,進而憑一時激情做出沖動、過激的行為。其中有些打開后直接就是娛樂游戲和低俗廣告,很容易吸引青年學生的眼球,讓廣大父母防不勝防,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3 數字閱讀和紙質閱讀的兩種閱讀方式
總得來說,數字閱讀和紙質閱讀兩種閱讀方式各有利弊、并不矛盾。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判斷哪一種更好都是有失公允的。更有甚者,一些人只是根據當下數字閱讀的普遍性而預測“傳統紙質閱讀將會被數字閱讀所取代。”也是過于草率和武斷的。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其實,知識都是一樣的,兩種閱讀方式只是載體的傳播方式不同而已。科技的進步,不過是給了人類更加的多元化選擇,我們需要做的是取長補短、為我所用,甚至是將兩者并用,具體包括:
1)廣大青年及學生應該以紙質閱讀為主,數字閱讀為輔。對年紀較大的在紙質媒體中成長起來的人,更喜歡紙質閱讀時的那種實體感,而年輕的一代人更習慣于數字閱讀,數字閱讀代表高科技、象征時尚,給人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覺。但是,正處在學習知識、身體發育關鍵時期的青年及學生,如果把自己的閱讀完全局限在數字閱讀上,則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危險的。
紙質閱讀的實體感,更有利于他們養成熱愛讀書、注意力集中的習慣;通過高質量的閱讀,深度閱讀、多做讀書筆記,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建立完備的知識體系;紙質閱讀更利于他們身心全方面的發展。數字閱讀小巧便捷,作為輔助閱讀方式,用于查找資料、檢索信息、應急之需。
2)閱讀專業類、理論性內容,應以紙質閱讀為主;閱讀新聞信息類、休閑娛樂性內容,以數字閱讀為主。專業類、理論性的讀物大多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很多都需要我們反復閱讀并理解,因此紙質閱讀更適合;紙質閱讀時的勾畫圈點能夠比較方便直觀地留存我們每一次的閱讀痕跡,記錄下這些讀物帶給我們成長的心路歷程。新聞信息類、休閑娛樂性內容了解內容即可,一般不需要深度閱讀,而且數字讀物小巧、便捷,可以隨身攜帶,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坐車、等候的碎片時間隨時完成閱讀。
3)閱讀小說等長篇幅、結構復雜的作品應以紙質閱讀為主,閱讀詩歌、散文等應以數字閱讀為主。小說等長篇、大部頭著作,結構嚴謹、體系完整,需要集中注意力、深度閱讀、耗時較長,紙質閱讀更好;散文、詩歌等作品篇幅短、用時短,適合碎片化的閱讀,數字閱讀效果好。
4)圖書一般適合紙質閱讀,報刊更適合數字閱讀。報紙期刊一般篇幅較短、有較強的時效性,可以最大化的發揮數字閱讀便捷、快節奏的特點,讀者可以及時、高效的了解到最新的各類新聞資訊和信息。而圖書一般篇幅較厚、時效性相對不強,適合紙質閱讀。實際生活也印證了這一點,近幾年我國的紙質報紙期刊閱讀量在持續下滑,而紙質圖書的閱讀量基本保持平穩,與這種閱讀趨勢相適應,近年來,很多傳統的報刊出版社全力向新媒體領域進軍,紛紛將業務重點轉向數字報刊,有的甚至已經停止發行紙質版。
不管是數字閱讀還是紙質閱讀,只要我們能夠在最適合的時候使用,它就是最好的閱讀方式。兩者各有各的生長環境和發展空間,都會長期存在。傳統紙質閱讀有其生命力,不會被數字閱讀輕易取代,最多也只會是被部分取代,而不會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從目前來看, 數字閱讀和紙質閱讀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展,最終會是一個怎樣的結局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參考文獻
[1]滕玉石.大數據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數字閱讀推廣策略[J].圖書館學刊,2019(09).
[2]李新祥.數字時代我國國民閱讀行為嬗變及對策研究[D].武漢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