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錢塘江是浙江的母親河,流域面積幾占全省面積一半。秀美的山水、勤勞的人民、深厚的文化、發展的成就,錢塘江對浙江、杭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杭州師范大學歷史系的學生在對該流域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將目光聚焦到了錢塘江康養旅游產業這一尚在起步階段的新興業態,以“健康中國”國家戰略與“擁江發展”省市行動為指引,以“文化+”為重要手段,以錢塘江文化的豐厚價值與柔性之力攬江入懷,打造多層次、多樣化的全域康養旅游產業帶,為擁江魅力文化帶、生態帶增色溢美。
關鍵詞:健康中國;擁江發展;錢塘江流域;康養旅游產業;文化+
基金項目:2019年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暨新苗人才計劃《“擁江發展”背景下錢塘江流域康養旅游產業發展探析》;2019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文化+打造“健康中國”樣板——錢塘江流域康養旅游產業發展探析》(項目編號:2019R426012)。
改革開放40年來,浙江的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18年,全省生產總值(GDP)居全國第4位,人均生產總值近1.5萬美元,按照世界銀行2015年的標準達到高收入(高于12736美元)國家水平,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皆獲得新的突破,城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不斷提高。
然而,隨著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浙江在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不可避免地遭到困擾與瓶頸:人口老齡化給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產業轉型升級問題亟待突破;物質與精神生活在迅猛的城市化進程中逐漸失衡,亞健康問題如影隨形;城鄉二元格局之下,農村在亟亟追趕城市的腳步中逐漸喪失了獨有的傳統;同時,畸形的城鎮化、工業化使自然山水遭受破壞。
面對上述問題,以及大眾旅游時代下新的旅游方式和業態的不斷產生,“康養旅游產業”在多重因子的驅動下從無到有,并逐步納入我國、我省的發展戰略之中,開啟了大健康時代的“新藍海”。2015年,“健康中國”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與“美麗中國”“平安中國”成為“十三五”規劃的三大關鍵詞。2016年10月25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正式印發并實施。在“新風口”下,康養旅游產業乘勢而為,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為出發點,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日益成為一大新興業態。201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擁江發展”,并作為推動杭州未來30年發展的“六大行動”之首位。2018年1月,《杭州市擁江發展戰略規劃(草案)》正式公布,尤其注重加強傳承利用錢塘江文化,打造特色彰顯的魅力文化帶、生態帶、產業帶。這契合了“健康中國”的發展理念,也為錢塘江流域康養旅游新業態的萌生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那么,在此背景下,錢塘康養旅游這一尚在起步階段的新興產業,應如何抓住時代之需與政策之機,乘勢而上發揮行業優勢,輻射帶動全域的發展呢?
對此,杭州師范大學歷史系的學生自2018年6月開始,前往錢塘江流域各點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四館三辦”廣泛搜集相關資料,以問卷調查、直接觀察、口述采訪等多種形式獲取相關信息,傾聽域內群眾對“三江兩岸”社會發展、日常生活變遷的真實感受。
在上述基礎上,著重對錢塘江流域內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商儒文化、山水文化、隱逸文化、國藥文化、詩畫文化進行了梳理,并通過深入探索這七大文化的歷史脈絡、挖掘其當代價值,進一步尋找錢塘特色文化與康養旅游產業的內在關聯和對接點。
紅色文化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將其文化內涵注入康養旅游產業,不僅能夠為老一輩人留住舊時記憶,也使年輕一代的愛國主義教育更為生動具體。如紹興依托一大批紅色歷史遺跡,開展研學活動,推出了“跟著課本游紹興”的品牌模式,以魯迅故里為核心,輻射至周恩來紀念館、俞秀松故居、諸暨革命烈士紀念館、新四軍北撤會議舊址、葉天底故居、嵊州黨史陳列室等,看風情大戲、賞祝福大典、聽革命故事、觀歷史影片……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切實體會中領略愛國教育。
民族文化碰撞出錢塘文化多元包容的特質,并為錢塘康養旅游產業的開發提供新思路。建德三江口村以“漁”文化為基,依托“九姓漁戶”特有的婚俗傳統,大力改造修繕九姓漁民歷史文化長廊,將古老習俗搬上現代舞臺,推出“九姓佳肴”創意菜品,形成了“吃、住、游、樂”于一體的“漁”家樂品牌。
商儒文化將“敢為人先,克勤克儉”的商文化,與“修身自省,知行合一”的儒文化相糅合,給予現代“雙創”智慧啟迪。文脈與商脈的融合,催生了智慧仁德的商儒文化基因。在新時代的號召下,攜傳統文化之魂,當代創新創業者們融匯群體之智慧結晶,踏上了浙江商幫的新征程——努力推動杭州向朝氣蓬勃、人才聚集、高質發展的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前進,使杭州成為可向全世界展示的中國智慧之鮮活樣本。
山水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山之沉穩能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水之靈動能創新人的思維、 開闊人的胸襟。錢塘江流域動靜相宜的山水文化,為康養旅游產業提供了堅實的底色。
隱逸文化是一種與世無爭、回歸自然、出世自覺的精神境界,展示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將其與琴、棋、書、畫、詩、酒、茶等載體相結合,可為休閑養生之旅增添陶冶性情、靜心凝神之功效。
國藥文化在傳承中不斷發展革新,為現代醫療康養注入本土智慧——蘭溪醫藥由諸葛后人不懈傳承,而今日之中醫藥不負先輩篳路藍縷,以“張山雷中醫藥文化”這一地方品牌,推動文化與養生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中醫康養之城”;磐安被譽為“野生中藥材的寶庫”,以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打造“江南藥鎮”高地,延長產業鏈,做活“藥”文章。
詩畫文化以朗朗上口之聲與栩栩如生之形,活化一江風景。錢塘江唐詩之路以唐詩為魂,蘊含著錢塘悠久的江潮文化、山水文化、隱逸文化和民俗文化。詩畫文化與康養旅游產業的深入交匯,應是順沿詩畫肌理,解讀文人風骨,在詩情畫意中陶冶情操。
文化之于發展,看似虛無縹緲,實則內力深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虛功一定要實做”。錢塘江文化與康養旅游產業相銜接的策略探索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以“文化+”空間管控,打造浸入式文化體驗。錢塘江流域康養旅游產業的擘畫需充分運用域內七大特色錢塘文化,塑造文化公共空間,將“文化引領”的發展策略落實到空間發展指引,培育具有人文深度的浸入式文化體驗;以“文化+”主題策劃,特色創意煥發光彩。流域內各康養旅游產業的規劃設計需要根據自身文化底蘊、產業發展現狀來明確轉型升級的方向及路徑,以“文化+”來明確產業轉型的指引,而不能僅僅為追求短期快速的經濟效益而照搬“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開發模式;以“文化+”品牌塑造,文化IP熠熠生輝。在“文化+康養旅游”發展策略的牽引下,將進一步拓寬人的生命豐度及自由度,使旅者養心也養魂。康養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用錢塘文化IP作為支撐,而要將有質量的文化IP轉化為經濟價值,則必須將人文理念貫穿于IP開發的全過程,對文化IP進行聚焦、塑造、延伸、運營。
錢塘江流域既有的豐厚山水與歷史文化資源,為康養旅游產業的萌發提供了絕佳的養料。700多年前,馬可·波羅贊譽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
相信,再過30年,到2049年,也就是到我們50歲的時候,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在我們的努力參與下,錢塘江流域構筑成為中國新時代的“健康樣板、世界天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浙江省錢塘江文化研究會.2018年度研究課題匯編[M].2018年.
作者簡介
魯雅雯,女,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