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辰
摘 要:新能源技術的發展直接影響著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電動汽車的發展前景。電動汽車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由于充電時長以及充電樁資源不足等影響,具有一定的發展限制性。為了更好地推動電動汽車的發展,需要從新能源技術著手,做好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有效解決充電資源限制問題。本文將圍繞新能源技術發展對充電樁建設及電動汽車發展的影響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新能源技術發展;充電樁建設;電動汽車的發展
引言:隨著環境污染以及能源枯竭等形勢嚴峻,新能源技術發展對于解決能源危機。促進環保事業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在汽車發展行業中,電動汽車以綠色、環保等優勢成為重點發展項目,加強新能源技術創新與研發,以及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已成為電動汽車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內容。
一、基于新能源技術的充電樁建設對于電動汽車發展的重要意義
電動汽車的發展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中的重要推動力量,加快電動汽車發展需要從快速充電、蓄電池等新能源技術方面進行創新研發,與此同時,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成為電動汽車發展的迫切內容。只有采用先進的新能源技術,加快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其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得到普及應用,才能更好地滿足電動汽車用戶的出行需要,促進電動汽車的更好更快發展。為了有效推動電動汽車發展,需要基于新能源技術,加快充電樁建設,充分引入社會資本,為充電樁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必要的補貼,破除技術壁壘,在社會范圍內形成統一共識,不斷培育更多用戶參與到電動汽車的發展過程,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只有解決電動汽車用戶充電問題,才能使電動汽車銷量得到快速增長,促使更多社會企業參與電動汽車的設計與研發,共同推動電動汽車行業的更好發展。
二、新能源汽車充電技術的發展現狀
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汽車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主要是以插電式的混合動力或者純電動汽車為主,采用的是接觸式充電,其對應的充電樁等基礎設施主要以分散式充電樁和集中式充換電站為主。在實際的充電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快充需要較長的排隊等待時間,而采用慢充則需要面臨昂貴的停車費等問題。因此,新能源技術的創新發展已經成為優化充電樁建設、促進電動汽車發展的關鍵內容。在新能源汽車的充電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類:一是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與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相比,其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相對落后,電動汽車銷量與充電樁建設的比例大約為9:1,與標準的1:1配置相比,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著較大的缺口。同時,在充電過程中,普通充電采用的是交流充電模式,需要約十個小時才能將電動汽車充滿電。受到充電樁數量以及充電時長的限制,電動汽車在實際充電過程中,存在較大的不合理性,無法滿足電動汽車實際發展需求。第二個方面是電動汽車充電樁的接口標準并不統一。目前,國內新能源充電樁的接口主要采用美標和國標兩種,但二者之間無法完全兼容。針對采用國標的充電樁建設,其建設采用的接口標準也不完全一致,存在較大的參數差別。由于充電樁等基礎設施接口的標準不統一,因此,每一輛電動汽車都需要配置與自己相匹配的充電樁,一旦更換電動汽車,則需要將充電樁等基礎設施進行統一更換,使大量的電動汽車無法實現充電樁的共用,不僅造成了電動汽車發展成本增加,同時也會制約電動汽車的進一步推廣與普及。第三個問題是基于新能源技術發展的充電樁在滿足可同時進行充電等技術方面存在不足。針對快速充電的基礎設施而言,多采用的是直流充電,充電時長一般在10分鐘到20分鐘之間。因此,電動汽車需要的充電功率較大,家庭充電無法滿足其實際需求,考慮到總體充電功率的限制,目前充電樁無法實現多輛電動汽車同時進行快充,制約了電動汽車的實際發展,無法滿足其出行的便捷充電需求。第四個方面是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容易受到損害。充電樁作為電動汽車發展中的“加油機”角色,為有效節省電動汽車的充電時長,通常采用高壓、大電流等方式進行工作,因此其安全要求比較高。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大部分充電樁都選擇安裝在室外等露天環境下,受到風吹雨淋等自然環境因素影響,同時考慮到充電樁本身產品質量以及生產標準的差異,使充電樁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
三、基于新能源技術發展影響的電動汽車發展前景
電動汽車雖取得一定的發展突破,但就目前而言,未來的發展主要集中于電動汽車的新能源技術研發方面。重點針對電動汽車的充電技術進行研發,加強電動汽車以及混合動力汽車的市場推廣。為了有效解決充電樁基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新能源技術著手,可以創新運用無線充電技術,通過非物理式連接,為電動汽車的充電提供便捷安全性服務,主要采用的方式有三類:第一種是電磁感應式無線充電技術。借助初級線圈與次級線圈,通過接通交流電,使線圈產生感應電動勢完成對外輸電,但就目前而言,電磁感應式無線充電技術雖然解決了非接觸性充電問題,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發展局限,如電源傳輸距離較短,需控制在十厘米范圍內,已超出汽車底盤的離地間距,同時也存在著耦合輻射、電渦流等安全隱患。第二種是磁場共振式無線充電技術。主要是由電能的發送裝置與接收裝置兩部分構成,通過將其調整為相同的頻率,使其產生共振,完成電能的交換。目前,該技術的應用水平可以在1米的距離內完成60瓦電能的傳輸,具有小型、充電效率高等特點,在電動汽車未來發展過程中是最具有發展潛能的充電技術。第三種是無線電波式充電技術。即采用無線電波作為新能源技術基礎,通過將微波轉換為電能,完成電能的傳輸,其具有較高的轉化效率,約為95%,該傳播方式下的接收電路能夠有效捕捉無線電波能量,并且根據負載進行實時調整,增強了直流電壓的穩定性。因此,新能源技術中的無線電能傳輸技術成為影響充電樁建設與電動汽車發展的重要新興技術,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靈活性、可靠性以及廣泛的適應性,能夠有效應用于充電站、停車場等范圍內,提升土地的使用效率,有效解決電動汽車的充電難等實際問題。
四、總結
加快新能源技術的創新研發,有效解決充電樁建設過程中的難題,能夠加快電動汽車的普及與應用,更好地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金明.充電基礎設施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影響分析[J].汽車實用技術,2019,289(10):55-56.
[2]葉國駿.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行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J].中外企業家,2019,637(11):148-149.
[3]田延俊.新能源電動汽車的先進技術以及發展前景研究[J].科技風,2019,371(0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