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嚴涵
以前生火主要靠鉆木,現(xiàn)在有了打火機。居家用,外出也用,離開了打火機就不知道怎么生火成了普遍現(xiàn)象。
于是人類社會中的一位智者首先提出了質疑:打火機是一把雙刃劍,它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人們對它產(chǎn)生了過度的依賴,倘若不對打火機進行管控,鉆木取火的技術必將失傳,到那時,人們還有什么野外生存能力?
眾人如夢初醒,他們看著自己手中的打火機,都不覺嚇出了一身冷汗。一位學識淵博精通世事的學者愣愣地看著收集到的木屑,想要嘗試取火,卻又茫然無措,驚慌中,一滴悲傷的眼淚從他的眼角滲出。科技的危害讓這位學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天喪予!天喪予!”他痛聲疾呼,嗓音沉穩(wěn)而沙啞,連山河都為之震顫。
打火機的發(fā)展勢不可擋,而傳統(tǒng)文化至此已奄奄一息,又如鐵之錚錚,金鐵皆鳴,巨大的喧嘩聲中,社會嘈雜浮躁之風盛行。敏感的文學家站了出來,覺得有必要擔起重任寫點文章。剛剛提筆,往昔幸福美好的生活剎那間一一浮現(xiàn)在她的眼前,她埋怨道:以打火機為代表的一類現(xiàn)代科技,侵占了人類的精神家園,沖垮了人類文化的基石,使社會物欲橫流,使人們沉醉在“煙柳繁華之地,富貴溫柔(之)鄉(xiāng)”的虛無之中。
她又強調:通過鉆木取火的火光能使人們明白真正的溫暖來之不易,是人們獨立自主,辛勤勞動的結果,正如袁了凡所言“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反觀當下,世人忘卻了前人的告誡,僅僅用打火機就能制造出同樣的火光。她深知,這兩種火光的內涵天差地別,世人的愚昧行為正是出于對火光本質內涵的忽視。試想:到了鉆木取火被忘卻的那天,還有誰會因“町畽鹿場,熠耀宵行”而生發(fā)悲情,到了人手一株火苗的那天,還有誰會珍惜那些“火樹銀花合,屋橋鐵鎖開”的美好時光呢?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待到鉆木絕,何日秉燭游?她這樣悲嘆。
一位哲人說: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們抓住了機遇迎接挑戰(zhàn),就定能克服困難,用新事物來取代打火機這樣的舊事物。眾人聽到對策,都覺得有理,紛紛點頭贊許。
數(shù)年后,打火機絕跡,人們重新學會了鉆木取火,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陳福民薦自《江海晚報》2020年5月1日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