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虹
讀書從來都是令人向往、值得稱頌的事,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也從來都不怎么瀟灑,堪稱苦事、累事一樁。“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書讀得多了,也就有條件成為精神上的富人,這樣的資本,總不免令人艷羨。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個時代,假冒偽劣的東西不少,就連讀書擺闊的資本,也跟著“假冒偽劣”起來。
那天跟著朋友去某人處,該人喜遷新居,闊綽的裝修中處處體現了文化元素,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大大的書房,書房里布置了整面墻的高檔書架,書架里橫著、豎著、斜著精心放置了許多的精裝書、線裝書,每有朋友去他家,他總要領著來人看看自己的藏書,然后就是從收獲的溢美之詞中,心生滿臉的得意之色。那次,站在滿架的書前,我不禁暗自思忖——滿桌珍饈佳肴,主人可曾落座?即便落座,可曾舉箸?就算舉箸,究竟識得幾多真味?
有的人純粹借物理意義上的書擺闊,也有的人書的確讀過那么幾本,但他們擺闊的資本似乎根本不在于書,他們擺的是“譜”,是自設的一種“氣場”,是“萬般皆下品,唯有我獨高”的自我優越感。
我認識的一位讀書人,渾身散發著文化氣息,每日里茶、書相伴,喜與人坐而品茶,閑散談書,由其談吐中,你會慢慢發現,他對書、對閱讀缺乏應有的尊重:無論評點什么書,即便是名著名家,他亦是貶多于褒,表情里常常流露著不屑,言語中難免有草率、偏頗之嫌,相應地,則把自己定位很高,聽其言論,雖有新鮮獨特之處,可細究之下,卻發現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
要說上述種種“擺闊”,起碼還得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抑或得有幾分讀書的才氣打底,現實當中,我們更多遇到的情形則是,一些人要錢錢沒幾吊,論才才欠幾斗,雖然沉不下心來仔細讀書,卻偏偏還喜歡拿讀書這等雅事來找機會顯擺。
我的微信讀書群里有這么一位,三天兩頭往群里發擺拍跡象明顯,頗有文藝范兒的讀書照片。單看其讀書打卡記錄,無論是晦澀難懂的理論書,還是好看好玩的文藝書,這位讀友一兩天即可讀完一本,可謂讀得神速。遂有群友好奇地發問:“讀了之后,有啥感想?”這位讀友回復得倒也干脆:“沒啥感想!”或許,在這位讀友看來,讀書時間長、讀書速度快、讀的書籍多,就能明白無誤地說明問題,就代表著自己擁有了讀書的資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領受他人欽佩的目光,殊不知,表象的浮華其實難掩內里的羞澀。
有些人在讀書上缺乏擺闊的資本,總想著擺闊,而往往,真正擁有擺闊資本的讀書人,則未必處處顯擺、時時擺闊。近讀《錢鍾書集》,集子開篇有楊絳代序的一篇《錢鍾書對<錢鍾書集>的態度》一文,即可窺見這位真正讀書人的低調、謙遜之態。關于出書,“他不愿意出《全集》,認為自己的作品不值得全部收集”,后經出版社從讀者需求出發多方勸導,錢鍾書終于同意;關于自我認知,“錢鍾書絕對不敢以大師自居。他從不廁身大師之列……他絕不號召對他作品進行研究,也不喜旁人為他號召……”;他曾對楊絳說,自己“志氣不大,但愿竭畢生精力,做做學問”。靜水流深,大音希聲,由不得你不贊佩!
關于讀書,道理其實很簡單,藏書多不等同于閱讀多,調門高不等同于水平高。讀書,光有表面的姿態不行,“一瓶子不滿”卻還想著四處擺闊,到頭來終究要貽笑大方。
月亮狗薦自《潮州日報》2020年5月3日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