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源

【摘要】目的:分析雙鋼板內固定與人工全肘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肱骨踝間C型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48例肱骨踝間C型骨折老年患者,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雙鋼板內固定)與觀察組(人工全肘關節置換術),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在關節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兩組無較大差異(p>0.05)。結論:在肱骨踝間C型骨折老年患者臨床治療中,與雙鋼板內固定治療方法相比較,人工全肘關節置換術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人工全肘關節置換術;雙鋼板內固定術;肱骨踝間C型骨折;臨床療效
肱骨踝間骨折屬于臨床難治性骨折,該骨折具有局部解剖結構復雜、肘關節缺乏骨性阻擋的特點,因此臨床治療時若方法選擇不當,極易出現固定不穩定、骨折不愈合以及內固定失效等,雙鋼板內固定、人工全肘關節置換術是兩種臨床治療該疾病的常用方法,為了探討上述兩種治療方法的臨床治療效果,本文進行了比較分析,詳細情況如下文所述: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肱骨踝間C型骨折老年患者48例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有男性26例,女性22例,患者年齡在60-88歲之間,平均(73.12±6.79)歲。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組有24例患者,兩組患者在臨床基本在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組間有比較分析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接受雙鋼板內固定治療:仰臥位或健側臥位,實施全身麻醉或臂叢麻醉,22例患者實施肘關節后方鷹嘴截骨路,2例患者實施肱三頭肌舌形瓣入路,先固定踝間骨折,然后將復雜的骨折轉變為簡單的踝上骨折,固定踝上骨折,并進行復位、固定。使用克氏針臨時固定肱骨小頭、滑車,若滑車寬度丟失,進行自體松質骨移植[1],使用雙鋼板內固定,將橈側板放于外側柱的橈背側,讓尺側板與內側柱的內側骨嵴緊貼,固定。術后常規留置引流管,指導患者關節功能鍛煉。
觀察組的患者接受人工全肘關節置換術治療:仰臥位,使用Bryan-Morrey肘后方入路,讓尺神經顯露并加強保護,由尺骨近端實施三頭肌剝離,將肘后肌以及伸肌裝置向外側翻開,讓橈骨頭、尺骨近端以及肱骨遠端充分顯露,將肱骨骨折塊全切,并根據假體大小使用髓腔銼實施擴髓。在準備尺骨時,使用骨銼、高速磨鉆將骨髓腔進一步擴大,使用試模復位,并對假體植入深度以及軟組織對伸肘的限制進行評估[2]。將切除的骨折塊作為植骨備用,在肱骨遠端前側皮質的前方放置植骨塊,并在髓腔插入肱骨側假體,讓肱骨測假體的前方凸翼能恰好將植骨塊覆蓋。使用不可吸收縫線縫合鷹嘴、肱三頭肌縫合,使用皮下組織保護,徹底止血后常規放置引流管,術后根據患者情況指導患者關節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
手術后3個月觀察患者骨折愈合情況,是否存在異位骨化、傷口感染、假體松動以及內固定失效等并發癥。應用Mayo關節功能評分從日常生活能力、穩定性、活動范圍以及疼痛等方面評價患者肘關節功能,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肘關節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作t檢驗,計數資料作x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在關節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兩組無較大差異(p>0.05),詳情如表1所示:
3 討論
雙鋼板內固定與人工全肘關節置換術是臨床治療肱骨踝間骨折的兩種常用方法,其中雙鋼板內固定可分為垂直內固定與平行內固定,但目前應用最多的是垂直內固定方式[3],雙鋼板內固定臨床整體治療效果較好,但研究發現,該治療方式治療后肘關節會經常承受內翻盈利,導致外側柱固定效果欠佳,此外遠端骨折塊固定效果也較差,因此會出現骨折愈合時間長、關節僵硬等現象。人工全肘關節置換術,是老年肱骨踝間骨折治療的一項成熟技術,該治療方法對年齡高于65歲、關節遭受不同程度破壞以及骨折粉碎難以復位與固定的患者均有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在關節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無較大差異(p>0.05),提示在肱骨踝間C型骨折老年患者臨床治療中,與雙鋼板內固定治療方法相比較,人工全肘關節置換術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鄺之義.雙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成人肱骨髁間骨折療效觀察[J].臨床研究,2019,27(01):87-88.
[2] 羅偉淵,吳松,鄧宇杰,范東東,方培雄.三種不同入路在肱骨髁間骨折治療中的應用療效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17,19(10):762-765.
[3] 陳培東,解云川.鎖定聯合非鎖定雙直型重建鈦板垂直固定治療肱骨髁C型骨折的臨床研究[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7,40(0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