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康英 李紅莉
摘要:贛州市紅色資源豐富,紅色體育精神源遠流長。贛州市紅色體育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初期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紅色體育不僅僅是一種體育形式也是一種精神教育手段,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民族解放事業,而廣泛開展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體育實踐活動。紅色體育精神是蘇區精神和體育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贛州紅色體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遺產,繼承這份遺產在脫貧攻堅戰中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能早日實現全民奔小康這一宏偉目標。
關鍵詞:紅色體育精神;脫貧;內生動力
一、贛州市紅色體育精神的源遠
紅色體育指的是從1921年建黨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期間,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民族解放事業,而廣泛開展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體育實踐活動。紅色體育精神是蘇區精神和體育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對紅色體育精神的研究起源于中國共產黨建立初期,形成于革命戰爭年代,開展于土地革命時期,完善于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一)贛州市紅色體育精神的內容
紅色體育是指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體育實踐活動,包括土地革命時期和抗戰時期在紅色革命根據地開展的體育活動。贛州紅色體育精神主要有:
1.為人民服務精神
在革命時期的體現:毛主席在1934年1月召開的“二蘇大會”所作的報告中說:“群眾的紅色體育運動,也是迅速發展的,現雖(在)偏(遠)鄉村中也有了田徑賽,二運動場所則在許多地方都設備了。”若干年后,鄧小平同志說:“毛主席向來主張,體育方面主要是群眾運動,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就是廣泛的群眾性問題。”體育為民是革命時期紅色體育運動宗旨。
2.團結協作精神
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同干部戰士一起爬山、游泳;朱德、張愛萍等同志的身影活躍在籃球、排球及足球場上;楊尚昆是當年紅軍排球比賽冠軍隊員,領導干部親自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極大程度地增進了部隊的凝聚力與戰斗力,進一步密切了群眾感情。
3.艱苦奮斗精神
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是我們黨不斷開拓進取、推動國家科學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在極其艱巨而偉大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我們黨正是依靠艱苦奮斗立身起家、發展壯大、成立新中國。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一代領導人對艱苦奮斗進行了精辟論述,如“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廣大黨員和干部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永不停步地前進”,“艱苦奮斗,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也是我們黨堅持執政為民、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必然要求”
二、脫貧攻堅中內生動力不足的表現
內生動力不足現象在少數貧困群眾家庭存在,主要表現在“等、靠、要”等行為。這些行為存在的原因:
主觀脫貧意愿淡化,這些貧困家庭一開始也想脫貧,經過種種努力但還是未能擺脫貧困,喪失了信心,淡化了脫貧意愿。貧困習以為常,這些貧困家庭幾代人都生活在貧困狀態下,思維上、習慣上對貧困習以為常。地方政府壓力型脫貧體制導致心理變異,倒逼幫扶干部的壓力式扶貧,使部分貧困人口以差評、退評、漏評、滿意度指標為借口,不愿意脫貧,想一直享受各種扶貧政策的福利。
四是幫扶責任干部自己本身的內生動力不足,一些幫扶干部結對的是大病、精神有問題的貧困家庭,感覺沒有辦法幫助所結對幫扶的貧困戶脫貧,幫扶干部在脫貧過程中寄希望于國家政府的兜底脫貧,在工作中出現方向不準,政策解讀不準,感情溝通不到位,使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改善不明顯。
三、贛州市紅色體育精神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
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其實質就是解決精神扶貧問題。“脫貧”本身就包括解除物質上的匱乏和精神上的困境,而解決精神上困境的束縛是主要的。利用贛州市紅色體育精神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開展物資幫扶、精神幫扶雙扶貧,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利用紅色體育精神,加強對貧困戶思想扶貧,從思想上引導貧困戶自己想脫貧。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戶不想脫貧的意識,樹立脫貧光榮,加大對貧困戶的思想觀念宣傳力度,加強扶志扶精神。把黨中央國務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轉化為加快自我發展的優越條件,把社會各界的幫扶轉化為加快加快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從思想觀念上引導貧困戶怎樣去脫貧致富,不斷幫助貧困群眾轉變“等、靠、要”思想觀念。
對貧困群眾的物資、精神雙扶,內生動力的激發,主要從創業培訓,技能培訓,典型示范營造脫貧環境。贛州市各縣區都傳承紅色精神致力于全市的脫貧如:“全南精神扶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贛州上猶扶貧扶志激發脫貧內生動力”,“贛州興國補齊精神短板激發內生動力”,“贛州經濟開發區龍舟比賽激發困難群眾脫貧斗志”,“于都組織扶貧干部重走長征路激發內生動力”,2018年5月中央媒體赴贛州集中采訪活動在興國縣啟動,來自中央電視臺、解放軍報等8家知名中央媒體組成采訪團,重點對贛州市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等方面的思路、舉措及成效進行宣傳報道。通過適合農村的體育運動調節貧困群眾的身體素質讓貧困群眾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進行生產勞動進而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
利用紅色體育精神開展典型教育,確保貧困戶會脫貧典型示范是好方法要允許一部人先脫貧,先脫貧示范項目可以帶動其他貧困戶脫貧,引入地方能人推動群眾會脫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典型示范,能人帶動是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經驗。脫貧攻堅中激發內生動力要有針對性,加大貧困地區致富帶頭人的培訓和幫扶力度,通過資金項目政策的支持,為典型成長創造條件,鼓勵致富帶頭人發展因地制宜的脫貧項目,并通過這種示范和帶動作用,讓貧困群眾能夠學有目標,趕有方向,貧困戶的內在動力就激發出來了。讓貧困群眾戶認識到脫貧的好處從而提升自我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和志氣,從而喚醒責任、樹立信念,實現村容整潔環境美、科學規劃布局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的和諧景象。同時,此舉不僅及時解決了群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困難,還讓大家改掉“不勞而獲等幫扶”的壞習慣,“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正向激勵機制深入人心,極大的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例如將定期的集中大掃除納入村規民約,參與大掃除的都可以積分,既清潔了家園,又可以賺積分,群眾積極性高漲,有的甚至問“怎么還不到大掃除?感覺過了好幾天了”。
是對幫扶責任干部基層干部的志智雙扶內生動力的激發,我們解決大多數幫扶責任干部的內生動力不足,決定著能否即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重要因素,是否有足夠的智慧,是否有足夠的利用紅色體育精神這種艱苦奮斗不怕困難,團結協作等精神在扶貧工作中打硬仗、肯硬骨頭。贛州市很多區縣組織黨員扶貧干部赴瑞金蘇區博物館和贛南師范大學蘇區歷史博物館接受紅色精神洗禮激發脫貧工作內生動力,干部的內生動力解決了,改變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是有足夠的志氣信心,激發貧干部扶貧工作內生動力,也是改變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擺脫“等、靠、要”思想重要因素。
贛州市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充分發揮紅色體育精神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發揮貧困戶的主體作用,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全市各縣、區實招硬招迭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的措施不勝枚舉。只有讓群眾的精神“富裕”了,錢袋子才能鼓起來,把好環境、好習慣、好民風內化為群眾自我脫貧的動力,從根本上清除全面小康路上的攔路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贛州市帶領全市人民奔小康的脫貧攻堅戰走的越來越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