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媒體:中共重慶市委當代黨員雜志社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社
一帶一路報道雜志社
聯合報道組成員:蔣煬、許幼飛、唐浚中、彭納、雷怡安、向雯、李卉嬪
巴山之下,蜀水之濱,孕育出了爽直的巴國人,也滋養了質樸的蜀國人。早在先秦時期,巴蜀作為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成為今四川省和重慶市的統稱。東部為巴,西部為蜀。同飲一江水的巴蜀子民時至今日都擁有相似的文化基因,說著類似的語言,也有著相近的飲食習俗。這樣的淵源,像一條歷史饋贈的紐帶,將巴蜀緊緊地聯在一起。
斗轉星移間,時間指向2020年。隨著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的召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升級為國家級戰略。經濟圈的劃定,對兩座城市來說意義非凡,對成渝地區來說意義非凡,對西部乃至中國經濟格局來說意義非凡。
而事實上,這已不是中央第一次為成渝地區發展“把脈”。早在2011年,國務院批復實施《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明確要求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在帶動西部地區發展和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2016年,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國家級城市群。
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巴山蜀水,在新的時代,又將寫下怎樣的發展篇章?
(感謝重慶社會科學院、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省改革與政策協同創新中心的支持)
項層設計
中共中央總療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于推動高質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收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推進成渝地區統籌發展,促進產業、人日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
今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專題部署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使之上升為國家戰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優化國家區域經濟布局;有利于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優化國家對外開放格局。我們深刻認識到,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川渝兩地發展的重大利好,也是需要擔當的重大責任和重要使命。我們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戰略站位,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貢獻。
重大戰略蘊含重大機遇。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強化“一盤棋”思想、貫徹“一體化”理念,深化與四川對接合作,盡快把戰略要求轉化為戰略行動,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要把戰略要求化為工作機制,聯合推動建立與國家層面的協調推進機制,健全川渝合作機制,完善市內外協同落實機制,確保各項工作協調高效運轉。
要把戰略要求化為發展規劃,積極配合國家做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編制,加強川渝兩地發展思路、重大項目布局、重大政策制定和專項規劃對接,實現兩地規劃同圖、計劃同步。
要把戰略要求化為支持政策,主動向上爭取支持,扎實推動政策協同,認真借鑒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努力發揮政策最大效應。
要把戰略要求化為合作項目,加緊謀劃實施一批引領性、帶動性和標志性的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重大開放合作和重大公共服務項目,探索雙方合作、多方參與等方式,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作用,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夯實基礎。
要把戰略要求化為具體事項,開展專題調研,加強動員部署,編制行動方案,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好局、起好步。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強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牢固樹送一體化發展理念,做到統謀劃、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唱好“雙城記”。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上空間布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四川省委療記韻清華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深刻把握了中國經濟發展空間結構變化大勢,科學順應了高質量發展宏觀趨勢要求,積極回應了成渝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熱切期盼,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大勢、統攬全局的深謀遠慮和戰略決斷。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對于維護國家戰略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必將深刻改變兩地戰略位勢、區域能級和發展格局,為更好融入全國乃至全球經濟大循環集聚了競爭優勢,也為進一步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創造了重大機遇。
當前川渝合作進入了戰略引領、高位推動、全面深化的新階段。我們將牢固樹立“巴蜀一家親”理念,切實強化“川渝一盤棋"思維,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新時代四川改革開放的牽引性抓手,以重大戰略協同為統攬,以成渝相向共興為引領,以毗鄰地區合作為突破,與重慶市齊心協力、相向而行,舉全省之力務實推進、有效實施。
協同推動規劃編制,形成"1+N"規劃政策體系,共同爭取把事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川渝兩地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納入國家規劃。
協同實施重大項目,在聯席會議框架下建立省市領導牽頭的重點項目聯系機制,加快推動出渝出川重大通道建設,補齊基礎設施領域短板。
協同建設重大平臺,圍繞建設自貿試驗區、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舉辦國際大型展會、推進科學城建設、共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共建合作產業示范園區等,打造更多跨區域承載國家戰略的實施載體。
協同深化重大改革,力爭在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新一f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等方面加快取得突破,將民生領域改革作為協同改革的優先內容,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
協同完善推進機制,構建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上下貫通的三級運作機制,做實日常辦事機構職能職責,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協同機制抓實抓細、抓出成效。
(張稚妍制圖)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基本特征
一、雙核引領的空間格局
成渝主城區直線距離270公里,是除北京和天津之外,相距最近的兩個國家中心城市,在空間上具備雙城互動、相向發展的先天特征。
成渝地區除兩個超大城市外,還有14個大城市、9個中等城市和一批密集分布、快速成長的中小城鎮,具有“兩強帶動”的發展格局。
二、國家重要的戰略腹地
成渝地區是國家“三線”建設重地,布局了大規模的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成為國家安全的戰略大后方,時至今日仍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成渝地區是承接中原腹地與滇藏邊疆的重要樞紐,在促進民族地區團結進步、維護邊疆地區安全穩定等方面歷來發揮著重大作用。
成渝地區處在長江上游,境內山脈相連、水系密布,共同構成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對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成渝地區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城市群形成東西南北四維驅動大發展態勢。
三、內陸開放的重要門戶
成渝地區處在‘“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連接點上,擁有我國面向歐洲最為高效便捷、中西部地區最大的國際航空樞紐,中歐班列開行量占全國近50%: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是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通道,是國家南向西向開放的重要門戶和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戰略樞紐。
四、同宗同源的人文底嘉
兩地同處四川盆地,共飲一江水
兩地同屬巴蜀文化區,有相似的語言體系、飲食文化等。
戰略定位
1.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
2.科技創新中心
3.改革開放新高地
4.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戰略目標
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
發展策略
1.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內聯外通水平
2.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打造西部經濟中心
3.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打造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4.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提升開發和保護整體功能,推動成都東進、重慶西擴
5.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6.推進體制創新,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7.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區域定位和發展方向
1.支持聯合創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協同打造軍民融合產業體系
2.支持重慶、成都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
3.支持成渝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
4.支持成渝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科技轉移中心
5.創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推動渝東北和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
重慶:支持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推動重慶主城區與渝西地區同城化
成都:支持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和成都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