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是今日中國發展的高頻詞,也是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近幾年成渝地區在創新方面加大投入,建立成都科學城、綿陽科學城、重慶兩江新區協同創新區等,但離中央的要求“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科技創新中心”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如何進一步提升成渝地區創新競爭力,兩地相關負責人均表示,重點在協同,要集聚用好科技創新資源,采取共享、共建、共推等方式抓好區域協同創新工作。
在共同營造創新環境、搭建創新平臺中嘗到了“甜頭”的四川和重慶,在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國家戰略出臺后,更堅定了科技創新、協同創新的信心。推進創新、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科技創新中心,成渝底氣何在?又有何行動?我們不妨一起去尋找。
頻頻互動協同創新
活躍創新氛圍的營造,積極創新生態的構建,離不開政府這個總舵手。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共建科技創新中心來說,政府的總舵手地位同樣不可撼動。其重要性在兩江新區和天府新區的協同創新生態建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4月23日,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在重慶舉行共同打造內陸開放門戶第二次聯席會議,進一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雙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達成包括助力西部科學城建設、深化多領域改革創新合作等在內的7方面合作。兩區將以兩江協同創新區、成都科學城為主要載體,共同爭取大科學裝置、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研設施布局,力爭共同促進落地重大科技項目、科技創新平臺,圍繞優勢產業、主導產業,瞄準國際前沿技術聯合組織攻關,力爭在重大“卡脖子”技術和產品上取得突破。
“兩江新區與天府新區同樣是
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是重慶經濟發展主戰場,雙方需要在協同創新方面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重慶工商大學教授王崇舉表示。
協同創新,構建良好創新生態,是兩區頻頻互動的主基調。如今的創新,不再是個體之間合作的產物,而是通過科研——研發——量產——市場的鏈條閉環,打造完整的創新生態系統,賦予創新機能,讓成渝地區的創新“活”起來。而兩江新區和天府新區的搭檔就是這個閉環打造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正如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梁震所說,“重慶的產業技術很好,成都的科研實力很強,可以從國家層面上讓兩地在某些共性領域形成協同,實現精準發力。”如今,兩江新區正加快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增強制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努力孵化培育新興產業集群。而天府新區則集聚了一大批高端科研機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項目、國際高端科技人才。
對于接下來兩區的協同創新發展方向,相關負責人也有了清晰的思路。“下一步將加大兩區的協同創新力度,加強雙方在創新資源、創新體制、創新政策等方面的合作,培育新動能、激發新活力,共同建設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全面提升成渝地區協同創新發展能力。”
高校結盟讓視野更開闊
翻看當代的創新成果,很多不再是個人的偶然發現,而是在基于科學原理基礎上的重大突破,比如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基因工程等等,追根溯源都源自高校。可以說,高校是現代創新的源頭,高校的結盟讓這個源頭更加開闊,后勁更足。近日,成渝地區高校間的協同創新就在川渝兩地的龍頭大學中開出了花朵。
前不久,重慶大學校長張宗益表示,重慶大學、四川大學正聯合成渝地區多所知名高校,推動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初步計劃集合近20所大學。“我們可以實現很好的學科互補,具體而言,重慶大學的工科,四川大學的文理、基礎學科都是各自的優勢學科。”對于協同創新,張宗益如此闡釋道,聯盟還將開展聯合科研攻關,解決科學研究的“卡脖子”問題。
不僅如此,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提出還有助于高校聯盟的創新成果在更廣地區推廣應用。以前專家學者的科研成果轉化可能更多的是考慮在本地區開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起后,專家學者的視野會更寬闊,科技成果更容易找到合作企業,出口更多,市場也會更廣闊。
高校協同的基礎在于各自優勢互補后產生的裂變效應,并共同成長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在重慶大學教授蒲勇健看來,任何一個科技創新中心都會有一所世界著名的大學,并且是真正具有創新能力的大學。
高校聯合創新也讓圈內其他城市看到了協同創新的機遇,在這一點上,占據毗鄰優勢的內江走在了前列。4月22日,內江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同時與重慶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簽署了《重慶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內江協同創新中心合作協議》和《西財智庫內江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重慶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內江協同創新中心、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內江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同時落戶內江。一個是集科學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孵化平臺和創新基地,一個是中國西部的高端專業化智庫,強強聯合必將推動內江這個老工業基地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創新發展。產學研的協同發展
正如前面所說,創新若不能實現產品的轉化,無法實現量產并走向市場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的話,這樣的創新也算不上成功。而擁有技術成果轉化和量產能力的企業則可以幫助完善這個鏈條,可以說,企業是創新的主體。而川渝兩地企業與高校間的協同創新早已開始。
在重慶市南川工業園區,坐落著一個特色生物資源研究與利用的"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今年已經走過第8個年頭,這是川渝協同創新的首次牽手,也是國內首個跨兩省市的科研創新平臺。這一實驗室的成立改變了南川地區特色生物的發展格局。
玄參是南川地區的傳統藥材,曾經只是拿來入藥,有清熱降火之功效。實驗室主任、四川大學教授丁顯平帶領其團隊成員從生物遺傳學角度對玄參進行了解構,并與川渝兩地中醫藥科創團隊合作,以玄參為主方、其他中藥材為輔方,于2013年成功研發出了玄參涼茶。經過多年研究,丁顯平團隊還發現了玄參護肝降血糖、雙向調血壓的新功效。隨著玄參用途的深度挖掘,當地農戶種植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數據顯示,2017年南川玄參種植面積近3萬畝,產量已占到全國60%以上,2018年,玄參更是為當地藥農帶來超五千萬元的收益。協同創新讓曾經價值平平的中藥發揮奇效,也讓中藥的苦化成了百姓心間的“甜”。而在與重慶毗鄰的內江,協同創新還讓企,業得以“起死回生"。
位于內江市中區白馬鎮的德天力建筑材料公司曾一度面臨發展困境,公司化驗員對原材料(粉煤灰)的活性分析、實驗都不夠專業,導致產品質量波動較大,產值受到較大影響。2017年,公司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公司的發展,重慶大學材料學院建材系的專家教授在這一年的2月來到公司,從原材料到生產工具,詳細了解企業存在的問題,分析應對措施。
“從那時起,公司遇到技術難題,就會與教授們聯系,商討解決方法,教授們也多次到公司了解情況,我們還派遣了相關崗位員工到重大學習。”公司總經理李先敏說,在重慶大學的專業技術支持下,公司對原有生產線進行了改(擴)建,建立了循環流化床粉煤灰、煤渣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新增產值2000萬元,創稅100萬元。公司還與重慶大學聯合建成固體廢物(粉煤灰、煤渣)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發中心。
還有重慶的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與電子科技大學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電子科技大學在重慶西永微電園設立微電子產業技術研究院;重慶大學在內江設立產學研協同發展創新中心……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春風為川渝大地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能。)
川渝協同創新7要點
4月14日,重慶市科技局與四川省科技廳簽署《進一步深化川渝科技創新合作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框架協議》,達成了7大方面合作:
★聯合爭取國家支持
★共同推動成渝地區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
★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
★大力推動成渝地區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深化成渝地區國際科技合作交流
★共同推進毗鄰地區創新發展
★持續優化成渝地區科技創新環境
責編:彭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