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怡安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在大海里獨踞;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連接成整個陸地。”當疫情襲來,整個社會關系顯得敏感而脆弱,而身處其中的企業,更是首當其沖遭遇了巨大的考驗。
同全國所有企業一樣,四川企業也面臨著營業收入減少,現金流下滑,人力、原材料成本上漲等巨大困難。后疫情時代,企業何去何從?記者走進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希望”)、成都彩虹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彩虹集團”)、成都紅旗連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紅旗連鎖”)三家四川的代表性企業,了解他們的復工、轉型、發展之路。
春天里的“新希望”
4月218,新希望集團和四川省政府簽訂了一個“大單”根據協議,新希望將深化在川產業布局,加大在川投資力度,協議生效后一年內在川投資200億元,協議生效后三年內在川總投資達到500億元。這一“大單”對于深受疫情波及的四川經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創立于1982年的新希望如今已快步入不惑之年,近40年的發展讓新希望已經從一家飼料生產企業拓展為四川乃至全國的重點龍頭企業。而在這場從冬天持續至今的疫情中,許多企業的生存受到了極大的沖擊,而新希望成為了為數不多的在疫情期間仍然保持上漲勢頭的企業。據新希望.透露,公司1月份飼料銷量同比增長約6%,一季度銷量預計同比增長超過20%;1月份禽肉銷量同比下降約10%,但一季度整體銷量預計將保持正增長;1月份生豬銷量同比保持正增長,一季度整體銷量預計也將保持正增長。
疫情沖擊下,新希望為什么能夠逆勢上漲?從其采取的種種措施中可見一斑。運用電商平臺、走線上銷售渠道成為這家以傳統飼料起步的老牌企業制勝的法寶。面對疫情,新希望六和將飼料銷售、畜禽運輸、農資金融全面轉向線上化、電商化,轉危為機實現一季度銷售增長。
不僅如此,他們更是在危機中積極尋找契機。新希望旗下多家公司針對疫情帶來的變化,積極轉產擴產、改變銷售渠道。比如成都華融化工,原來是生產工業次氯酸鈉的,通過及時改造廠房和灌裝生產線,轉產了民用的84消毒劑;三勒漿藥業,利用原有的無菌車間,轉產口罩。“現在,我們一天可以生產50萬只口罩,已陸續出口到歐美國家。”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同時,如今火爆全網的直播帶貨也被新希望運用自如。新希望旗下乳業、美好食品、徽記食品等食品企業紛紛建立網絡直播間,入駐抖音、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全網絡銷售平臺。2月至3月以來,黴記食品每天純線上的銷售收入達到100萬元,食材健康、手工制作的“有你一面”每天賣出10萬包,美好小酥肉在李佳琦直播間僅僅6秒就賣出100噸。
新希望避免了這次的“倒春寒”,但還有許多企業卻躲不過“寒冬”的煎熬。怎么幫助大家跨越“寒冬”,重新擁抱春天,作為川商總會會長的劉永好認為,大企業在這樣的關頭更應該擔當起大企業的社會責任。因此,在今年,新希望要面對的不僅有加緊產能建設、儲備人才和資金的任務,更有幫助中小企業重新回到正軌的社會責任。
新希望集團向川商企業開放了養豬產業投資合作機會,在集團大平臺帶動下,支持中小企業把握行業機遇。在農業食品、醫療健康、數字科技等領域,引導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產業生態鏈體系,借助“生態鏈的力量"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把握“危中之機"
正如劉永好所說:“大企業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主動放開一些發展機會、平臺給到中小企業,多一些交流、多一些合作,實現“大帶小”的抱團取暖,達到共同發展。”
彩虹集團的彩虹之路
20世紀80年代初,彩虹集團正式創辦。作為當時成都市首批經營承包制改革試點單位,董事長劉榮富回憶起40年前的情景時依然感慨良多:“當時廠子已經資不抵債,被選為試點就試一試,死馬當活馬醫嘛。
20世紀80年代,改革的春風由沿海吹向內地,國外的產品也被引進到了內地。冰箱、電風扇這些大家都在做的產品已經占領了市場,而且一個小企業要和大企業比拼大家電制造似乎也是以卵擊石。于是,劉榮富決定另辟蹊徑。在一次展覽上,劉榮富看到了英國生產的電熱毯,覺得很驚奇,回來后仔細琢磨并結合四川冬天陰冷、沒有暖氣的情況,研發彩虹牌電熱毯。一經面市就受到了市場的熱烈歡迎。
面對當時國內技術還比較落后的狀況,為了在行業中保持領先地位,彩虹集團多次到訪B本松下等企業,花費八九百萬元引進了當時先進的雙層螺旋線技術。后來,彩虹集團又和某世界500強企業成立了合資企業,研發出電蚊香片,產品一經面市,就成為了當年的"爆款"。“那個時候,成都老百姓通宵排隊在商場門口買蚊香片,這種場景在成都還是很少見的。”劉榮富回憶道。
一路下來,企業的彩虹之路越走越順,彩虹集團也從一個瀕臨破產的工廠成長為四川著名的民營企業。
沒有這一次的疫情,彩虹集團的所有員工也許不會對這個春節記憶猶新。大年三十,多數員工接到集團電話,需要他們立即復工生產口罩。于是,在大年初二,彩虹集團的口罩生產線恢復了隆隆的機器聲。由于過去生產出來的口罩銷量小,一年銷售量不到1萬只,因此機器只有一臺,但此次疫情,讓口罩成為了最為緊俏的商品,一臺機器肯定無法應對當時的嚴峻形勢。于是,省、市領導開會,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連同132廠一起想辦法幫助彩虹集團研制新機器。“我真的不敢相信,十幾天的時間,他們就研發出了口罩生產機器。”面對這樣的情況,劉榮富帶領員工加班加點生產,產量從每天幾千只立刻上漲到每天5萬只。
互相馳援的企業也很多。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華西十二公司接到了彩虹集團的“求助”電話,需要他們幫助修建潔凈車間和滅菌車間。當時幾乎人人自危,但口罩就是擋在人們生命線上最重要的一道防線。華西十二公司克服萬難,緊急調配各方面資源,組織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僅用12天就完成了車間主體結構,高速度、高質量地將潔凈車間和滅菌車間工程修建完成,保證了防護口罩的生產,支援抗擊疫情工作。
作為一名老企業家,經歷過”5.12”大地震、水災等各種自然災害,但說到在生死關頭企業之間的互助之情劉榮富依然感慨萬千,“做良心企業,盡企業責任,我們一定要知恩圖報。”成都彩虹集團劃撥了30萬人民幣和5000只KN95口罩以及幾百臺噴霧器運往武漢彩虹集團中南公司,給隔離在家的員工發放1800元生活補助為他們解燃眉之急,在口罩價格大幅上漲時,依然守住企業底線只賣成本價……
后疫情時代,企業該何去何從呢?對于自己這家有著近40年歷史的老牌企業,劉榮富有些新的打算。危機中見機遇,口罩的生產讓彩虹集團拓展出了另一條發展之路。在今后,劉榮富希望帶領自己的企業朝大健康、大醫療的方向進發,“畢竟生命對于每一個人都很重要,大家也越來越重視健康,因此我們希望在這一個方向好好鉆研,開拓出彩虹集團的另一條光明之路。”
紅旗連鎖迎風飄揚的旗
“對我來說,這20年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階段,20年里,我付出了整個青春。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經歷了很多的坎坷和艱辛,但是都能夠去面對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最終讓紅旗連鎖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中國A股首家便利超市上市公司,步入穩健的發展。”時值紅旗連鎖創辦20周年之際,董事長曹世如面對記者,感慨萬分。
從2000年的幾十家門店到2020年3100多家門店,紅旗連鎖一路走來,靠商品+服務“征服”市民的心。“您的好鄰居"是紅旗連鎖的市場定位,因此不論是小區門口,還是街道盡頭都能輕而易舉地找到紅旗連鎖超市,購買放心產品。
“不關店、不斷貨、不漲價!”
是“好鄰居”紅旗連鎖在此次疫情中對四川人民的承諾。春節期間,大多數商場、飯館、超市都選擇關門歇業,特別是夜晚來臨,街道更是顯得冷清,但不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紅旗連鎖的燈始終照亮。這在平日里,似乎并沒有什么,但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氛圍里,紅旗連鎖點亮的燈溫暖著所有人的心。
為了正常營業,疫情發生后,紅旗連鎖三大配送中心24小時待命,保障3100家門店商品配送,確保節8市場供應,同時積極配合政府相關部門運送應急物資。不僅公司所有門店春節期間正常營業,大部分門店還根據實際情況提供延時服務,并且保證商品不漲價。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我的員工
們,他們大多數都是農村人,春節是他們最看重的節日,但當他們在大年三十晚上接到公司需要他們立即返回工作崗位的電話后,都義無反顧地連夜趕了回來,可以說沒有他們,紅旗連鎖就不可能在疫情期間堅持下去。”曹世如深情地說。員工們幫助政府運送救災物資、配發門店貨物、堅守門店營業,在面對傳染性極強的新冠肺炎病毒時,紅旗連鎖的員工們始終沖在第一線,保障了市民的8常需求。“其實誰不珍惜生命呢?但在這樣萬分艱難的時刻,大家都明白必須舍小家顧大家。”曹世如回憶起剛剛過去的那段最艱難的時光,感觸頗多。為了“不關店”,讓員工安心工作,紅旗連鎖也付出了極高的工資和延時營業費用來穩定員工的心態。
而讓人感動的不僅是員工的理解和支持,更有來自市民的認可。疫情發生僅幾天,紅旗連鎖就在各個門店外貼上"出售口罩,每人限買兩只”的告示,對于那時候口罩一只難求的局面,紅旗連鎖貼出的告示仿佛給廣大市民吃了一顆定心丸,市民紛紛排隊購買。一家門店的員工告訴記者:“有一些市民看到我們天天開門營業,并且貨源充足不漲價,紛紛給我們豎起了大拇指,我們心里很欣慰,感覺付出得到了認可。"
互助不僅表現在企業與個人之間,也體現在企業與企業之間。此次疫情中,紅旗連鎖被納入國家工信部保供重點企業之列,得到了國家開發銀行的首批低息貸款,錢一到賬,紅旗連鎖第一時間全部用于支付供應商的貨款,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由于此次在抗疫中的優異表現,紅旗連鎖得到了四川省、成都市領導的大力表彰。2月27日,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羅強會見曹世如一行,頒發通報表揚榮譽證書。范銳平指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紅旗連鎖所有門店不關門、不斷貨、不漲價,體現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保障市民生活、穩定人心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責編:李卉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