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紅兵
摘要:小學生的規則意識的形成,是他們日后成材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公共秩序”能否健康存在的重要依靠。所以,在班級管理中培養小學生的規則意識意義重大。本文就班主任如何喚醒小學生的規則意識展開論述。
關鍵詞:喚醒;規則意識;回歸生活;榜樣
今天的小學生普遍缺少一種“規則意識”,這是班主任需要解決的緊迫任務。我們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入手了解規則,初步了解規則的概念,再回歸到學校生活中感受規則存在的必要性,最后拓展到社會生活,感受規則存在的普遍性,樹立規則意識,為學生從“他律”上升為“自律”打下認識基礎。
一、從游戲體驗有趣到回歸生活有感
玩樂是孩子們的天性,玩游戲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喜歡的活動。我以學生感興趣的“游戲”為話題入手,旨在回歸兒童日常生活,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有所發現。如我曾以“20米背背跑”這一學生平時熟悉的游戲作為體驗游戲,我利用這個游戲設計了三個環節。
環節一:了解規則的概念。這一環節我請了4名學生分成兩組來玩“20米背背跑”,我故意沒有講任何要求,讓學生鄭重其事地“較量一番”,然后把禮物獎勵給輸的一方,學生倍感驚訝:為什么不是贏的同學能獲得獎勵?我馬上引導學生要在游戲開始之前,認真了解游戲的規則,讓學生感受“規則”的概念,再讓學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其他游戲規則,進一步明確規則的概念。
環節二:感受規則帶來公平。學生在日常游戲中遇到不守規則的“賴皮”也是常有的事情。在環節二中,我也參與到“20米背背跑”,我故意阻擋對手,然后問學生有什么感受,再從這次的游戲延伸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學生紛紛談到平時游戲有人不遵守規則的時候,會覺得很反感,連游戲都不想玩下去了……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從中明白如果參加游戲的人沒有一起遵守規則,游戲就會變得不公平。讓學生在日常生活的游戲中,深刻地感受規則保證公平的重要意義,了解規則的必要性。
環節三:體會有時需要加強約束力度保證規則的執行。大家在玩游戲時講好了規則,有時需要由裁判監督加強約束力度保證規則的執行。聯想到近期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我曾通過網絡視頻班會讓學生體會“用規則呵護健康”的必要性。特殊時期,大部分群眾能夠遵守出行規則,然而一些違規出行行為也不時發生。對此,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出行黑名單”制度,對多次勸阻無效、破壞檢測等行為較為惡劣的人,采取一定的出行限制措施。建立懲戒規則、加強約束力度,既重申了對違規出行說“不”的堅決態度,也讓依規出行有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
二、從對比辨析反思到尋覓真知徹悟
情景創設法是小學班級管理中常用的教育方法,如果能創設一個科學的、熟悉的情景,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生活積極思考,教育效果會事半功倍。在班級教育活動中,我運用多種手段,不斷地創設各種各樣的情景,讓學生充分體驗,讓學生在對比辨析中提升認知。
情景一:放學站好隊離校或自由離校。我創設了一個熟悉又常見的學校生活情景:讓學生通過兩次真實的活動體驗,第一次是讓學生自己想怎么離校就怎么離校,第二次讓學生按規則站好隊后再離校,并對兩次結果進行對比。學生發現,有了規則以后,離校就更有序,更安靜,更高效了!
情景二:行為訓練。在討論在閱覽室閱讀規則時,我對學生進行行為訓練,讓學生操練掌握在閱覽室的正確的借閱流程和站姿、坐姿、讀書方式,并將借閱活動的規則編成兒歌,讓學生誦讀。通過情景體驗,既讓學生梳理借閱規則,明白借閱應遵守的紀律,又要利用這一環節進行行為訓練活動,構建有序借閱,進一步深化學生對“規則促進有序生活”的認識。
情景三:利用微課對比辨析。學生往往知道課間十分鐘活動的規則,但總有些孩子不能好好遵守,其原因是對規則能保障人們的安全這一重要性還未明白。所以,我把“了解課間規則”采用課間奔跑相撞受傷和火災成功逃生兩個正反例子的視頻和圖片做成微課進行對比辨析,讓學生深入思考:同樣是跑,不守規則地跑,可能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傷害;但當災難發生時大家都守規則、聽指導,按指定的路線跑就能創造拯救多人生命的奇跡。學生感受深刻,從中明白規則的重要性,以及守規則帶來的好處。
三、從學習同伴榜樣到盡靠大家和諧
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那末,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和創傷地不覺得難受地逐漸消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班級管理中,小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需要借助他們身邊榜樣的力量。
對于小學生來說,榜樣應該是真實的,自己感受到的。名人在小學生心目中太遙遠縹緲,而身邊的榜樣卻能天天見,同學之間最容易理解和接受,身邊的榜樣看得見,摸得到容易學習。兒童會產生一種競爭心理:和我都一樣,他(她)行,我為什么不行?它可以激勵不服氣的人奮勇直追,求得進步。
我們可以讓班級開滿榜樣的小花朵,比如一位同學說:“我想夸夸張同學,因為她下課的時候不用老師提醒,也能做好課前準備,而且下課還不追逐打。”另一位同學說“我想夸李同學。他經常鼓勵同學,而不會經常批評或者說別人不好的話。”學生自覺放大日常遵守規則的細節,發現身邊有許多守規則的和諧之美,這樣的同伴榜樣直觀可見,很容易產生向他們學習的愿望,實現榜樣教育。
總之,小學生的認知狀態處于感性認知和具象認識階段,他們的思維還依賴面前的具體事物或其生動的表象,我們要在具體學習生活情景中幫助小學生逐漸形成明確,統一,靈活又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規則意識,使他們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從而在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獲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