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陽
摘要:青少年是國家經濟文化發展建設的儲備力量,青少年教育問題不僅事關自身價值觀與價值取向,更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系,政治認同教育與國家意識形態建設息息相關,我們必須重視這個問題并采取合理的措施,確保社會主義建設在中國能夠順利開展,保證我國青少年能夠積極向上成長。
關鍵詞:政治認同;意識形態建設;青少年教育
一、政治認同的定義
政治認同是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內容,該說法在1960年由美國政治學家白魯恂(Lucian Pye)首次提出。美國政治學家羅森堡姆指出:“政治認同, 是指一個人感覺他屬于什么政治單位(國家、民族、城鎮、區域)、地理區域和團體,在某些重要的主觀意識上,此是他自己的社會認同的一部分,特別地,這些認同包括那些他感覺要強烈效忠、盡義務或責任的單位和團體?!眹鴥葘<荫R振清進一步闡明:“政治認同, 是指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它與人們的心理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人們依據一定的政治態度、政治目標確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黨的成員、某一政治過程的參與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覺地以組織及過程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政治行為, 與這個政治組織保持一致, 支持這個組織的路線、方針、政策, 這就是政治認同?!焙喍灾?,政治認同就是指政治客體對其身處主體的認同感與感情歸屬。
我們對青少年的教育當中,政治認同是關鍵一環。想要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不僅對青少年的學識和身體素質提出要求,更需要做到精神層面的高素質。在要讓青少年明確意識到“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其對社會主義產生認同感,才能讓他們主動了解并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隊伍當中。
二、青少年政治認同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政治認同教育不僅事關其自身素質提升,更與社會與國家的穩固發展聯系緊密,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任務,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核心問題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對青年提出兩點希望:“一是要愛國,忠于祖國,忠于人民;二是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斗者。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將成為絕大多數年輕人接力斗爭的現實。”新時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高素質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極其重要的作用,而高素質不止局限于學術上的造詣,更應該與其精神層面相接洽。利益驅動人的行為,只有個人價值追求與國家利益相符合,了解并支持社會主義,愿意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認同我國的意識形態的人才,才是我們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二)是維護黨和國家領導的關鍵所在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必須牢記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關系。有少數青少年聲稱“愛國不愛黨”,這就是政治認同教育的缺失的表現,缺少對中國政治制度的認識,沒有意識到黨政不分離這個事實。加強意識形態教育,建立健全青少年政治認同意識,有利于國家內部團結統一,能夠有效確保黨的執政安全,國家的政治安全。
(三)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節
當前全球化進程迅速,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全球經濟受疫情影響大幅下滑,中國也不例外。在這個大環境下,民眾的輿論方向與意識都出現了變化,由于互聯網能即時呈現全球變化,而青少年作為網絡用戶的主體,對于此次全球性事件更需要正確科學的觀念引導,防止被境外勢力誤導,加強政治認同教育,使青少年正確意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確保青少年這股中堅力量的正確站位,才能動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力和民眾信念的凝聚力,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青少年政治認同教育途徑
(一)加快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
重視思政教育并指出:“各級黨委要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擺上重要議程,抓住制約思政課建設的突出問題,在工作格局、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眹鴥鹊乃颊逃蕴幱诿麟A段,學校方面應采取相關合理措施:1.重視思政課程教師隊伍建設,以“六要”為基準選擇思政課教師,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2.增設紅色文化體驗活動,各地區應合理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積極組織相關活動,使青少年了解中國共產黨的艱苦奮斗史,進一步提升對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3.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高校馬克思學院要堅持馬院姓馬、在馬言馬,政治導向必須鮮明,教學、學科、學院建設都要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特色,要培養出為社會主義建設出力的高素質接班人。
(二)合理利用新媒體正確引導
新時代是互聯網時代,一方面,以往占據主導地位的傳統媒體迎來新一輪的挑戰,媒體主導結構以及話語權變動,導致代表了國家聲音的傳統媒體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政府對于輿論的監管與引導難度增大;然而另一方面,這也是增強青少年政治認同的一個機遇,合理利用新媒體的即時與傳播廣特性,改變宣傳方式,可以讓政治認同教育更加有效便捷。以“共青團中央”為例,開設微博,建立各大短視頻和社交平臺賬號,這些舉措使得代表黨和政府的官方聲音,能夠更好的傳達到作為網民主體的青少年群體中,確保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順利開展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1][美]羅森堡姆.政治文化[M].陳鴻瑜譯.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4.
[2]馬振清.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年5月3日.
[4]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人民日報,2019-0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