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樂希
摘 要:西方法治理念是西方社會文明的產物,是人類思想的凝結物和經話,更是現代法治思想的集中體現。西方法治理念為當今世界實行法治的國家提供了借鑒方向和理論來源。當今中國正處于全面推進西方法治思想的科學分析,通過對西方法治理念的特征和基礎的歸納整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立提供新的思想借鑒。
關鍵詞:法治理念;特征;基礎
西方法治理念是西方社會文明的產物,是人類思想的凝結物和經話,更是現代法治思想的集中體現。西方法治理念為當今世界實行法治的國家提供了借鑒方向和理論來源。當今中國正處于全面推進西方法治思想的科學分析,通過對西方法治理念的特征和基礎的歸納整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立提供新的思想借鑒。
一、西方法治理念的特征
1. 西方法治理念強調法律的至高無上,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柏拉圖指出,法律是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來制定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是“平等的自由人之治”,是相較于“人治”來說的,“人治”就是“主人之治”。洛克認為,既然國家權力來自人民的自然權利,并且國家權力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然權利的實現,既然法律是人民公意的體現,那么掌握政權的人或政府就必須依法治國。富勒也指出,法治社會里的政府不是人們的老爺,而只是法律規則的維護者。執法部門對案件的處理必須遵守一律平等的原則,尤其是執政者要帶頭守法。
法律至上代表法律的權威性,表現在在國家生活中法律應有至上的權利和最高的尊嚴,國家機關依法產生并依法行使權力,任何機關、組織、政黨、個人都要在法律范圍內進行活動,不得與法律發生沖突。法律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適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了解法律的權利平等,使用法律的權利平等,法律對每個人都是公開的;法律法規的公開直接指征了公權力的運作方式,公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的權利在透明的法治制度下就容易獲得保障和救濟。
2. 西方法治理念倡導權力制衡
西方的分權制衡理論可以追溯波利比阿。波利比阿認為,羅馬的混合政體讓執政官、元老院和民眾的權力既互相鉗制,又互相支持與合作,從而實現了相互間的制約與均衡,不使任何一種力量過于強大。英國的啟蒙思想家洛克認為,人們參加政治生活就是為了保障生命、自由和財產權,而為了保障這個目的實現,應該防止執法者或執政者濫用權力,國家權力應該進行分立。因此,洛克認為法治的核心就是要反對個人專制獨裁,而為了達到此目的,就需要使國家的權力形成一個能相互牽制、相互制衡的狀態,并將國家政治權力進一步劃分,總共分成三類權力。這三類權力分別是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而其中的立法權、執行權是其最為強調的關鍵。后來,孟德斯鳩在洛克的分權制衡思想上繼承并且發展,進而提出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權制衡理論。
法律的規范作用在于指引人們的行為。因為此,在法治狀態下,法律不應該頻繁變動、朝令夕改,應該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所以,將立法權獨立出來,有利于保證法律不會因為統治者的一時喜好而發生頻繁的變動。同時,立法機構應使用清晰明了的語言來表達法律的內容,便于人們理解和掌握,保持法律的嚴肅和統一。其次為了保證司法公正,應該做到司法公正。法院的審判權獨立意味著審判權只能由法院專門行使,任何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無權裁判法律案件;法院不得非法干預下級法院的審理,新聞媒體不得濫用社會輿論對尚未審理或裁判的案子發表傾向性意見。
3. 西方法治理念法治即實現正義與自由
在西方社會,最初只有“正義”的概念。雖然不同時期正義的具體內容總是不同,但正義在不同時期從宏觀上來看確實總是西方法治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價值目標。柏拉圖將正義作為評價法律的準則,他說: “不是根據全國的利益而只是根據部分人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在古羅馬時期,西塞羅認為正義應該擁有使所有人得到他們應有事物的可能,并且平等和承認他人要求也是正義應該具有的意義。法治中具體體現正義的是訴訟應當易行,即要求法院的訴訟資源應不分民族、種族、性別、年齡、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等向所有社會成員平等開放,同時訴訟需要保證效率,保證正義的實現。
霍布斯是最早論述法律與自由關系問題的一個思想家,并認為真正的自由是離不開法律的。他說: “約束人民并非立法的最終目的,而是對人們行為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維護,確保其不會因自身魯莽、草率的行為而傷及。如同籬笆的作用一樣,在路邊設置籬笆并不是對行人加以阻礙,而是引導行人朝著正確、安全的方向前進。” 法律的存在是人們不受其他人的限制和暴力,同時約束自己,是自己享受自由。
二、西方法治理念的基礎
1. 法治的經濟基礎: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
在中世紀末期,商品經濟由于西方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進一步向資本主義發展,手工
業與農業相分離,從事商業和工業活動的人便往人流量大的地方遷移,而繁華的工商業也必定會吸引更多的人到此,最后形成一個新的城市。商品生產越是發達,人們越是相互依賴,商品交換規模越大、頻率越高,需要的法律規則的數量就越多、覆蓋面越廣。近代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社會對法律規則的需要空前程度,人們的交往空前頻繁,相互依賴從而推動了資本主義民法、商法的形成與發展,實現了經濟領域的法治。同時,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導致了政治與經濟的分離,這就需要一定的機制使得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人們在政治上占統治地位,于是社會的政治領域實現了法治。
2. 法治的政治基礎:民主政治
西方的法治理念最早形成是在古希臘城邦政治逐漸形成的過程中,是在族和平民的不斷斗爭和相互的妥協中漸漸成長起來的。經過多次變革,到伯里克利時期,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頂峰。由于中世紀后期社會富有的獨特性,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離和互動發展這時候成為法治產生的歷史根源。而“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裂和互動發展”是近代西方法治產生的歷史社會根源,以英國為例,在 17 世紀立憲斗爭中,國會和普通律師們取得勝利,法律的至高無上的權威最終代表著國會的至高無上。 法治國家在國家制度上的表現是采取民主政治遵循預定的程序,少數服從多數的決策原則,容許保留少數意見。民主政治中政治主體必須按照法律既定的規則和程序參與政治,才能實現民主基礎上的集中,集中指導下的民主。
3. 法治的文化基礎:理性文化
14世紀,在意大利興起了一場追求個性解放的文藝復興運動并且影響深遠,隨后擴展至西歐各國,這場運動秉持人文精神,弘揚人的個性解放,反對神學思想,提倡維護個人和意志的自由,要求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要求全面實現人的解放和個人的發展,反對封建專制主義以及宗教的禁欲主義。 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是影響深遠的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人們開始追逐理性的光環,追求真正的自由、博愛、民主、科學。法治需要科學精神,有了科學精神才明白正視事實,把握客觀規律,認識法律的優點和不足,理性地運用法律的功能機制,強化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意識。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M].張智仁,何勤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齊茗.西方法治理念的發展及其基礎[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41-44.
[3][英]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等,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5.
[4]齊茗.西方法治理念的發展及其基礎[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3):41-44.
[5]張革文 . 近代西方法治的人文基礎[J].江西社會科學,200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