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華
摘 要:伴隨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國已成功步入大數據時代。數據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面對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只有適時改革創新,才能順應新時代的潮流。在大數據浪潮下,會計行業同樣受到沖擊。高職會計專業教學需要擯棄陳舊思想,不斷轉變觀念,深入推進教學創新改革,才能為社會培養出適合大數據時代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大數據;會計;轉變;教學改革
一、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全面普及。在大數據背景之下,我國出現了產業結構調整與新產業革命新趨勢,智能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異軍突起,我國進入了高層次發展的新常態。隨之而來會計制度逐步與國際接軌,財務共享與信息化管理愈趨緊密,人工智能成為新引擎,教育大數據進入深度應用。企業財務發展的新趨勢,讓財務轉型成為歷史使命。這就向高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大數據時代潮流,會計專業人才不僅要精通基礎理論,而且要懂得運用會計實務技能,尤其是會計技能與大數據相結合。教師不僅僅能“紙上談兵”,更要具備會計業務實踐技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傳道受業解惑者”。
二、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
據智聯招聘、中華英才網顯示,財會人才的市場需求量位居第二,由此可見會計人才就業前景一片光明。但卻出現大量的會計畢業生就業難,大部分企業招不到合適的會計人員的現象。究其原因在于現行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及人才培養規格等方面與企業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課程設置不合理,選用過時的教材,不能體現職業教育理念。重理論輕實踐,課堂教學停留于理論方法和教材的企業案例,專業實踐流于形式。
(二)教學方法單一,“雙師型”教師缺乏
部分高職大力倡導的教學改革停留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指導實踐;教學方法單一,依然存在“滿堂灌”,側重理論教學,信息化教學、翻轉課堂停留于應付檢查,未能應用于常態化教學,不能較好地利用大數據、結合信息化手段展開教學。很多高職教師專注于學術研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常常只是照本宣科,無法結合自身的實踐經驗進行教學。部分教師缺乏企業實戰經驗,在教學中無法將大數據思維與會計知識融會貫通,安排的所謂實習課程、實踐教學流于形式,課程體系與工作崗位脫節,實訓環節與實際崗位相差太遠。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未充分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等先進的教學手段,最終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三、大數據背景下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措施
(一)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升級培養目標
不斷深入企業實地調研,分析現代企業崗位需求,升級專業課程內容,以新業務環境為載體,面向區域經濟,設置多維分層案例群。升級評價模式,以教育大數據為抓手,面向產業需求,設置能力評價。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既要注重學思結合,還要兼顧知行統一。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由校企共商,實現校企共建、共管、共用“生產性實訓中心”、“未來技能中心”等生產性實訓基地,共建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共同開發教材等教學資源。深入推進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培養學生具有職業精神、企業價值觀念,成為有扎實專業理論、熟練實操技能和較高職業素養的高技能人才。
(二)深化產教融合,打造創新“雙師”團隊
校企合作是高職謀求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提高育人質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優秀技能人才的一項重要舉措。深入引企入教改革,引企駐校、引校進企、 校企一體,拓寬企業參與途徑,校企共同進行科研和社會服務。以企業為中心,推動成果轉化。共建產業學院、冠名班,組建職教集團,實現現代學徒制跟崗學習、生產性會計工廠、企業課堂、嵌入式人才培養、職業院校資源融合、文化融合、技術融合、產教融合的新模式。適應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綜合實訓體系,提升學生職業競爭力。打造校企合作、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師團隊,教師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年齡結構合理,豐富“雙師型”教師內涵,為職教保駕護航。
(三)搭建互聯網+應用云平臺
1、實現信息化教學
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采用信息化、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創建財務云共享中心,搭建應用云平臺。創建的平臺可根據崗位設置,從出納、會計、財務主管、財務經理到財務總監的職業路徑,以職業生涯為核心,構建以信息技術支持下的企業真實的典型工作任務、信息時代新型崗位設置、學習情境設計的真實商業環境。以職業生涯成長與發展為主線,以職業能力提升為目標,以工作內容和績效評價為基礎,學生在仿真的就業環境、企業工作環境中,根據實際企業崗位群的發展路徑、崗位職責、任職資格、任務目標和績效考核,結合與職業發展目標相適配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業務表單和社交群體,將職業生涯模擬與現實工作接軌,進行仿真職場實習和成長訓練,并獲得對應的職業激勵和職業指導,讓學生在動態的職業環境中,同步開發與提升智力、技能、心理的職業潛能,在獲取專業崗位勝任力的同時,樹立職業價值觀。
2、實現教學數字化、智能化
在大數據背景下,對傳統教學進行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改造,進一步拓展教學的發展空間。做到教學組織的互動性、教學手段的靈活性、學習時間的零散性、學習過程的獨立性、參考資料的網絡性和實踐考核的多樣性。形成線上自主實踐與線下教師指導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目標、實踐教學手段、實踐教學模式和實踐考核、管理方式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
3、實現數據共享
搭建互聯網+應用云平臺,發揮互聯網靈活、便捷的特點,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地點和內容,難易程度自己控制,實踐結果自動檢驗。學生在課前預習、課中互動、課后鞏固均可以與平臺打通。學生所有學習行為形成的數據都記錄在平臺,形成過程考核成績,通過信息共享,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實踐過程進行完整的跟蹤、記錄和儲存。教學管理部門可通過查看數據,優化教學活動,真正做到學習效果、教學效果的立體化、可視化。
四、總結
大數據背景下,產業轉型,財務數據智能化、數字化、業財一體化已是大勢所趨。新時代呼喚新人才。現代企業的改革創新,對會計人才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為會計人才的供應商,高職院校必須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云平臺進行教學,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打造創新“雙師”型教學團隊,實現深度校企融合,建設前沿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實現職業教育與能力培養相融合、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融合、專業教育與個性化教育相融合。為社會培養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曉峰,王蓬.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創新[J].商業會計,2011(18)
[2]劉艷,論高校會計教學改革[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5,(2).
[3]冷昕,大數據時代下會計信息化的變革[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