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青霞
摘 要:2020年初突發的新冠病毒肺炎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帶來一場嚴峻的考驗,而今年畢業的高校學生就業問題格外讓人揪心。本文從現實出發,分析目前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問題,繼而找尋破解就業難的方法,力爭對現階段大學生就業能有所幫助。
關鍵詞:疫情;常態管控;高校畢業生;就業途徑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874萬人,比上一年增加40萬人,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就業形勢似乎雪上加霜。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自2003年開始,每兩年開展一次“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抽樣調查”。本文梳理了2003年和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數據,分析此次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及積極應對和解決就業難的可行方法和措施。認為:疫情的影響是短期的,社會各界只要攜手努力、積極應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一定能有效解決。
一、疫情影響下的勞動力市場現狀
(一)短期內勞動力市場需求將相應減少
經濟發展速度對就業的影響最為直接和顯著。疫情終將過去,但是在短期內疫情會對經濟發展和穩定就業產生不利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今年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比2月份下降0.3個百分點,其中25-59歲群體人口調查失業率為5.4%,低于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0.5個百分點,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勞動力市場需求將相應地“減少”。
(二)本土和海歸高校畢業生規模都在逐年增加
當前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多。202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約874萬人,不僅規模最大,而且相比上一年增加14萬人,增幅為1.62%。在國內高校畢業生規模大幅度增加的同時,留學回國的畢業生規模也在逐年增加。受全球疫情影響,特殊的2020年應該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從而加劇了國內畢業生就業的難度,2020年的規模保守估計在60萬人左右。國內高校畢業生與留學回國畢業生之間存在勞動力的替代效應,在就業中彼此競爭。
(三)和2003年“非典”狀態下大學生就業狀況對比分析
2003年是我國1999年高校擴招后入學的本科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第一年,也是發生“非典”疫情的一年。數據顯示,這一年,高校畢業生待就業的占比為35.8%,也就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畢業生在離校時尚未找到工作。此次疫情與“非典”的開始時間一致,都是上一年的12月,都對上半年的經濟產生負面影響,而疫情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主要是由于市場需求“減少”造成的,規模效應顯著。
以2003年為例,許多應屆畢業生在上半年由于被封閉在校園內耽誤了求職,在疫情結束后的下半年紛紛找到了工作。因此,就業難的問題是短期現象。
二、2019年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一)2019年教育首次成高校畢業生占比最大行業
201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行業分布非均衡程度顯著。調查顯示,教育,信息傳輸、金融業,建筑業等前5個行業的占比合計為57.2%,對畢業生就業的吸納作用最強。特別是教育行業,2019年首次成為占比最大的行業,預計未來將保持這一勢頭。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559元,其中教育文化娛樂為2513元(占比為11.7%),按14億人口推算,全國教育文化娛樂的總消費支出為3.52萬億元,是規模龐大的消費市場。
(二)四分之三以上的高校畢業生到企業就業
從工作單位性質來看,企業一直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最主要單位,2003年以來超過一半的高校畢業生在企業就業。特別是2011年之后,企業占比都在75%以上,即四分之三以上的畢業生在企業就業。
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三資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能力減弱。2019年三資企業的就業占比僅為5.1%,是2003年以來的最低值。
(三)網絡招聘是兩成以上畢業生的求職渠道
高校畢業生求職與用人單位聘用畢業生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畢業生需要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就業信息,并需要通過一定的途徑向有關單位發出求職信息。調查顯示,2019年的網絡招聘信息占20.1%。
三、大學生就業途徑選擇機制
(一)職場勝任力取決于學生學習力
在高校畢業生群體內部,影響就業結果的因素是什么?為什么有些畢業生能夠找到高收入、高滿意度的工作,而其他畢業生卻無業可就或者有業不就呢?除了在求職方法、求職意愿和求職努力程度等求職方面有所差異之外,人力資本質量是核心的影響因素。
按照“就業勝任力指數”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列依次為:出國出境、自主創業、國內升學、已確定單位、其他靈活就業、自由職業、其他暫不就業、待就業、不就業擬升學。令人驚訝的是,就業勝任力最強的高校畢業生并未選擇就業,而是選擇了出國出境、自主創業、國內升學。在選擇就業的群體中,已確定單位的畢業生比待就業的畢業生的就業勝任力更強。
可見,職場勝任力取決于學生學習力。為此,筆者建議,在疫情防控期間,高校畢業生應該充分利用在家時間,一方面努力通過網絡找尋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堅持學習、提升能力,還應該在線學習一些有關職業規劃和求職技巧等方面的知識。
(二)面向未來就業的教育變革
勞動力市場的能力需求結構正在發生變化,“軟能力”的作用將更加凸顯。澳大利亞青年基金會(FYA)基于大數據的分析報告顯示,勞動力能力結構的需求在改變,對數據素養的需求增長在各項能力中遙遙領先。此次疫情,很多單位都采取在家上班的工作模式,預計未來對一些人來說在家上班將成為新常態。能夠在家上班的工作性質很多需要數據素養,因此疫情防控期間的高校學生除了適應在家學習和在線求職外,也要為未來在家上班做準備,培養相關的知識、能力和觀念。
(三)高校促進畢業生就業的措施
從2019年高校畢業生求職渠道的統計描述中可以看到,學校(包括院系)就業指導機構發布的需求信息占47.4%。這說明我國高校更加重視就業指導工作,校園招聘會是供需雙方交流的重要平臺。發生疫情后,各個高校紛紛將線下活動及時改為線上活動,預計對畢業生求職會起到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
(四)政府相關部門促進就業的措施
根據上一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分布狀況,企業是吸納畢業生的關鍵部門。對于排在首位的民營企業而言,受疫情的影響更大。政府為了鼓勵民營企業早日開工、擴大就業,制定了一些減費降稅、提供貸款等政策,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但影響民營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產品需求。筆者建議,政府應該積極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搭建和完善線上商品交易平臺、為企業擴大產品市場、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及時提供國內外市場需求信息。
在全社會共同抗擊疫情、努力發展經濟期間,國有企業應該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實習機會。同時,黨政機關、各級各類學校、其他事業單位等也應積極拓展就業空間,為“穩就業”作出貢獻。
從2019年的畢業生去向看,國內升學的比例高達25.3%。教育部已宣布將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和專升本規模,緩解就業壓力。
總之,此次疫情只會在短期內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趨勢不會改變。疫情過后,一些行業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還會不斷出現。高校畢業生既是今天的求職者,也將是未來的生產者、創業者和工作提供者。高校畢業生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關注企業的招聘信息和政府頒布的就業政策,保持與學校及院系就業指導老師的聯系和溝通,積極應對當前就業的不利局面,相信終究會戰勝困難、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