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東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承載了五千年深厚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與陶瓷彩繪裝飾相結合,既豐富了陶瓷裝飾的內涵,又構成了新的文化意義。本文探討了中國畫、書法、剪紙和傳統紋樣在陶瓷彩繪裝飾中的運用,跨界的融合是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也為弘揚民族文化精神作出了積極貢獻。
關鍵詞:陶瓷彩繪;中國畫;書法;剪紙;傳統紋樣;
中國傳統民間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豐富的形式和文化內涵為人們的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陶瓷彩繪從優秀的民間藝術中汲取精華,融入自己的創作表現,豐富了陶瓷裝飾的創作語言,開辟了陶瓷藝術與民間藝術跨界融合的新途徑,體現了藝術家們開闊的設計思想。
一、陶瓷彩繪裝飾的日用性與藝術性
陶瓷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制品,餐具、茶具等陶瓷制品形狀各異、功能繁多。“備物致用,立功成器,以為天下利”,陶瓷產品的設計為人類生活提供了便利,日用性的實現程度直接影響著人們使用的方便度,一套優秀的設計能充分發揮器具的功能。陶瓷釉下彩繪裝飾用各種陶瓷顏料、色釉料等在泥坯或素坯上繪畫紋樣,然后施透明釉,入窯經高溫(1200~1 300℃)左右的窯火一次燒成。瓷器上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所覆蓋,表面平滑不凸出,顯得柔和又晶瑩透亮。燒成后的瓷器無毒、耐酸、耐堿、耐磨損、永不褪色,是一種最理想的日用瓷器,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使用。
單純的使用功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陶瓷產品除了要符合日用性這一要求,還要與人們的審美情趣相結合,這對陶瓷產品的設計和開發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陶瓷彩繪裝飾通過豐富的色彩、高雅的立意、清新的格調賦予瓷器藝術神態,充分體現了陶瓷作品的審美價值。陶瓷器的藝術美是通過自身的構造、材料和彩繪圖案配合而成的,一件造型優美的陶瓷器本身就能帶給人美的感受,通過彩繪裝飾工藝以及制作技巧,在陶瓷盤或陶瓷板上進行裝飾畫的制作,不僅是對陶瓷器的美化,更是一種傳達創作的藝術語言。
二、陶瓷美術的傳統文化語言
陶瓷繪畫的創作空間非常大, 這需要一大批陶藝家的創造性勞動和極大的努力來推動這門藝術的完美和發展, 更需要一批有文化素養的藝術家的參與。只有他們對陶瓷繪畫?的制作與設計, 才能突現藝術匠思的獨到手法, 融詩、書、畫與材質于一爐, 突出體現陶瓷繪畫?的審美藝術語言的豐富。
1. 多元素的融入。
陶瓷繪畫中體現了對中國傳統元素的繼承與發揚。比如, 陶瓷繪畫中的傳統文化語言一致性就是所表達的內容要相互一致, 如“納福迎春”這一件作品, 造型設計選用了大肚小嘴封口的造型設計, 體現納福的主題, 而陶瓷繪畫選用了山花的紋樣, 線條色塊采用了紅與綠, 遠看山花燦爛, 近看各異的小花朵有可讀性, 釉飾選用了透明釉裝飾, 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又很好地表達了“納福迎春”的主題, 三方面的一致性文化語言使作品不言自語, 鑒賞者也感受到作品春暖花開的氣息。而在繪畫作品設計中, 要體現取長補短的互補性, 這有利于完善作品的語境, 如在山水作品的創作中, 器形無法表達這一語境, 但可選擇繪畫高山流水的內容, 增加山水的氣勢靈動性和層次感, 為了有更好的表現又可以選用國畫中中常用的明暗交替等手相結合的技法, 體現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意境山水之美, 為增加神秘感選用顏色釉的方法, 通過局部攪釉和顏色釉對造型設計和紋飾的補充, 古色古香的山水美景呈現在世人面前。
2.文化內涵的展示。
在陶瓷繪畫中, 工匠們十分重視畫面的寓意和內涵。每一件經典陶瓷繪畫作品的問世都有著深厚的創作背景和文化淵源。陶瓷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不僅體現在陶瓷器物的形狀上, 更體現在陶瓷繪畫樣式和內容上。這又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暗喻”上面。例如, 表現氣節和美好祝愿的梅蘭竹菊畫面, 就是有意將這四種寓意為君子氣節的內容運用到陶瓷繪畫中去。這就是中國文化元素的語言相同和意象比喻。精美的陶瓷款式再輔以意境深遠的中國畫的裝飾及東方式的空間造型, 完滿綜合了藝術中最基本的要素, 基本解決了藝術中形式與內容、空間與時間這兩個難題, 所以備受有世人的青睞。將中國繪面作為裝飾配在瓷器上, 確實也是最適合不過的。瓷器中蘊涵著獨特的空間意識, 與中國特有的卷軸畫意相類似, 具有同樣的意境美, 將彩繪與瓷器相配, 并無畫蛇添足之感, 卻顯得相得益彰。正是這種完美的結合, 使得陶瓷美術在線條的氣韻流動中, 在呈現宇宙意識、自然意識的造型構架中, 在筆墨流動、風骨突現的繪畫裝飾中, 以及在韻律節奏感強烈的抽象紋飾中, 激發出無限的想象力。
三、陶瓷繪畫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解析
在陶瓷繪畫中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是陶瓷藝術品創作的根本思路。而中國元素的又往往體現在陶瓷作品中的紋飾設計與繪畫上面, 紋飾的造型和繪畫技巧是表現陶瓷繪畫主題的載體和途徑。傳統意義上的花鳥魚蟲、山水風景都是最好的創作對象, 由這些畫面和紋飾組成的陶瓷紋飾作品與國畫有相通之處, 但又有著特殊的創作技巧。
1.山水創作。
在創作山水畫的過程中, 需要注意的是整體與局部的層次關系, 山水紋飾具有色感與層次之間的變化。在創作過程中有三個方式, 其一就是將自然紋飾打散成薄片在器型上組合拼接完成。用拼合的方式展現自然之美, 以及色彩的變化。其二就是運用自然紋飾與彩繪想結合, 就是將塑造過程當中的自然紋飾與山水構圖的局部或是構架想概括, 再用彩繪的方式相填充, 完善山水構圖的效果。三是陶瓷繪畫紋飾與攪釉的結合, 攪胎和攪釉兩種技法并用, 再加上手工剔刮方法完善山水畫面, 又是另類的山水畫風格。
2. 花鳥創作。
在陶瓷繪畫里, 對花鳥畫的塑造極具美感以及具有非常強的視覺沖擊力, 歷史上的孔雀開屏圖案就是由羽毛紋飾裝飾出來的效果。在創作花鳥畫的時候, 藝術家多會選擇采取例如羽毛紋或者菊花紋等紋飾裝飾在器物之上。在創作實踐中, 為了豐富圖案的內容和色彩的多樣, 采取組合紋飾的創作技法, 也是較常用的方法, 如牡丹紋、月季紋、山花等。陶瓷繪畫的藝術創作以花鳥畫紋飾表達最豐富也最成功, 例如菊花紋裝飾創作從紋飾的組合、色彩的變化、花形的大小構建了整體與局部, 層次與花形色彩的變化, 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紋裝飾風格。
3. 人物創作。
相較之于前兩種畫派, 創作人物畫是非常有難度的。需要處理的合理, 就可創作出別有味道的人物畫作品。在創作人物畫的時候, 藝術家采取的是自然紋飾的局部再加上彩繪的方式, 大多使用的是中國畫式的創作手法, 豐富人物畫的創作。在陶瓷人物畫的創作中, 一般采用的是地域裝飾特色, 因為其采用的綜合裝飾較為突出, 然后再用其他多種技法進行綜合裝飾, 這樣創作出來的人物畫更加具有藝術語言, 以及藝術表現力更強。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山水畫和書法作品在陶瓷藝術品中的藝術效果,隨著對這些傳統文化以及藝術形式認知的不斷加深,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幫助觀眾逐步地建立起對于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欣賞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就會越來越受到關注。而對于陶瓷藝術創作來說,在整個設計過程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與民眾欣賞視角的優化,追求色彩感顯然與已經成為過去式,在方寸之間用最簡單的線條以及最精煉的語言來表現出相關的內容,不僅是當代陶瓷藝術創作過程中已經達成的共識,更是最大程度上貼近民生、民意的一種藝術創作形式在這種氛圍的帶動下,未來的陶瓷藝術創作勢必將更趨于集生活化、藝術化為一體,成為向世界宣傳“中國風”的一個特殊道具,成為藝術欣賞與收藏領域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陳盛榆.陳盛榆陶瓷山水作品[J].景德鎮陶瓷, 2018 (04) :7.
[2]陳惠.試論景德鎮陶瓷山水瓷畫的魅力[J].陶瓷研究, 2018, 33 (04) :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