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故意毀壞財物罪作為一種侵犯財產性的犯罪在司法實踐中具有行為方式多發性、較強的社會危害性等特點。但是,在我國現行的刑事司法實踐中,對于故意毀損財物罪中犯罪對象的認定規則仍缺乏科學性,導致一些關于故意毀壞財物罪的刑事判決不僅有違刑法的謙抑精神,更有違刑法的明確性。因此,對于故意毀損財物罪中犯罪對象的認定應當結合我國的社會生活現實,通過完善實體立法、健全相關程序等方式,確保刑事司法審判中對于故意毀損財物罪中犯罪對象的認定更加科學與合理。
關鍵詞:故意毀壞財物;司法實踐;犯罪對象;認定
一、樣本案例簡介
2012年,某村集體土地被政府建設項目征用,因村民對土地征用合法性及補償問題存在不滿情緒,村干部組織村民將被征用土地上已經由土地使用單位正在建設的下水官網溝渠填埋。其中部分溝渠內已經鋪設下水管道,但未完工,其余部分僅為已開挖的溝渠。在土地使用權人報案后,公安機關以故意毀損財物罪對填埋溝渠部分村民立案偵查。在案件偵查的過程中,公安機關委托有關司法鑒定部門進行鑒定,鑒定結果顯示村民填埋下水官網溝渠造成的損失為16萬余元。該鑒定主要依據為施工單位提供的工程概預算資料,鑒定結論的依據包括工程利潤、工程成本及稅金,其中工程成本包含人工費用、材料費用及機械費用。
本案發生之后,最大爭議焦點在于,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犯罪對象在刑法上應當如何認定?對于村民填埋下水官網溝渠的行為,能否認定為故意毀壞財物的行為?
二、法律分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之規定,故意毀壞財物罪的行為對象為公私財物。但是,并非所有的公私財物均可以成為本罪的行為對象,將公私財物的范圍不加節制的擴大化則可能會導致人權的保障機制被破壞。正確認定本罪的行為對象,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活體物能否成為本罪的行為對象
對于活體物能否成為本罪對象,我國司法實踐中曾經發生爭議的有“傷熊案”。2002年,被告人劉某先后兩次將事先準備的氫氧化鈉溶液、硫酸溶液投喂、傾倒進北京動物園熊山黑熊、棕熊展區,致使3只黑熊、2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給北京動物園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此后,公安機關以故意毀壞財物罪對劉某立案偵查。對于本案行為人行為的性質,較多學者認為活體物不能成為本罪的行為對象,因此,劉某的行為僅構成民法上的侵權而不構成我國刑法上的犯罪。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如果故意損害寵物等活體物,造成活體物所有人實際財產損失的,應當認定為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法院最終認定,被告人劉某的行為已經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
筆者認為,活體物是有一定的價值屬性的,上述案件中,動物園的主要財產就是動物,熊就是動物園的財產,且熊的價值較高。劉某傷熊的行為屬于直接侵害了動物園的財產所有權,應當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
2.無體物能否成為本罪的對象
所謂無體物,就是沒有具體物質形態的物質。刑法上的財物是否僅限于有體物在理論上存在爭議。不過,財物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已不僅僅停留在物質的表面,更在于其內在的效用。[1]有體性說認為,刑法上的財物僅限于有體物,包括固體物、液體物與氣體物,無形物不是刑法上的財物,不能成為侵犯財產罪的對象。液化氣、蒸汽等是財物,但光、熱等不是財物。物理管理可能性說認為,刑法上的財物并不限于有體物,還包括其他具有物理管理可能性的財物,或者說物理上屬于物的,就是刑法上的財物。[2]
筆者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無體物的價值越來越明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使用的天然氣、液體物等本身不具有形的物質形態,但是這類無體物雖然無體,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某種形式進行管理和交易,也可以成為所有權的對象,故應成為侵犯財產罪的對象,也可以成為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犯罪對象。
3.網絡虛擬財產能否成為本罪的對象
網絡時代的到來,催生了很多新鮮事物,比如網絡時代網絡上的虛擬財產,能否成為本罪對象及如何認定數額,也是刑法學界的爭論的對象。例如:甲、乙兩人都是網民,迷戀于網絡游戲,都擁有一定量的網絡游戲裝備。甲經過數個月的網上奮戰,獲得一套“精良”的網絡游戲裝備,乙盜竊甲的密碼并獲取游戲裝備,如何處理?該類網絡虛擬財產盜竊案最大的爭議焦點在于網絡游戲裝備等虛擬財產是否屬于我國刑法所規定的公私財產。筆者認為,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主要通過玩家操作游戲產生,其價值包括玩家的勞動投入、上網費用等,某些情況下還包括為購置虛擬財產而支付的真實貨幣?,F實生活中虛擬財產存在換算機制,網絡上對虛擬財產存在定價,可以交易。由此可見,虛擬財產本質上具有他人擁有的財產的性質,可以成為侵犯財產犯罪的對象。[3]
筆者認為,網絡時代的虛擬財產只要符合以下條件就應當認定為我國刑法所保護的公私財產。第一,虛擬財產的所有人可以通過某一種形式對虛擬財產進行有效的管理;第二,虛擬財產具有一定的可交易性;第三,可以通過交易等形式體現虛擬物的商業價值。
在本文第一部分所討論的樣本案例中,村民因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后經司法鑒定機構鑒定財產損失16萬余元。該鑒定報告中財產損失包括了人工費用、材料費用、機械費用及稅金。本案一個重點問題就是人工費用、機械使用費用及稅金能否作為故意毀壞財物罪的損失依據?以人工費用為例,通過上述對故意毀壞財物罪犯罪客體的分析,該罪名所指的刑法所保護的“財物”應當是有形、無形,并且具有物理管理可能的有一定價值的“財物”。本案中,村民填埋了下水管網的溝渠,妨礙了溝渠的正常使用和建設,但是村民故意毀壞財物罪所涉及的對象是什么?溝渠本身價值在哪里?通過本案公安機關提供的鑒定報告可以看出,因為溝渠本身是無法計算實際損失的。偵查機關認為,因為本案的受害人在修建溝渠的過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勞動資源,也就是說填埋溝渠犯罪行為所指向的對象是勞動力價值。筆者認為,勞動力價值不能一概作為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犯罪對象,更不能以勞動力價值作為該罪損失依據。例如:律師為委托人出具法律意見書,律師事務所可以收取一定的費用。從這一點講法律意見書是具有一定價值的,但是該價值并不直接體現在法律意見書本身,而是因為律師付出了腦力和體力勞動。此時,如果有人故意損毀了這份法律意見書,是否能夠構成我國刑法所規定的故意毀壞財物罪呢?結果很明顯,法律意見書本身因為所具有的“物”的價值非常低,不能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
三、結論
刑法所規定的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犯罪對象應當是有一定價值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等可以通過物理形式進行管理的“物”,包括有形物和無形物。但是,刑法的謙抑性是刑法基本的哲學價值之一,也是刑事立法所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無論是刑事立法還是刑事司法,都應該將制裁犯罪與保障人權充分結合起來。在本文第一部分所討論的樣本案例中,因為村民破壞的溝渠不具有“財物”的屬性,不應當作為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犯罪對象,更不能將形成溝渠的勞動力價值作為犯罪損失予以計算。以此同樣可以確定,工程利潤、機械使用費用及稅金也同樣不應作為犯罪造成的損失予以計算在內。
參考文獻:
[1]張梓弦. 論故意毀壞財物罪中的"毀壞"——"有形的影響說"之提倡[J]. 法學, 2018, 000(007):101-116.
[2]黃能桂. 故意毀壞財物罪研究[D]. 廈門大學,2013.
[3]薛豐民. 論故意毀壞財物罪中的“公私財物”[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3):105-109.
作者簡介:
黃靖(1978.3.12-),男,漢族,本科學歷,河南律旗律師事務所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