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瑩
摘 要: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敢于擔當是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是職責所系、使命所在。公務員擔當能力的提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公務員擔當能力中,為民服務是根本,敢于擔當是關鍵,勝任力是基礎,制度是保障。同時也存在責任心不強,能力不足,制度不完善,等擔當能力不足的現實困境。要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須提升擔當意識和責任感,完善相關保障機制,提高公務員能力素質,以提升公務員的擔當能力。
關鍵詞:治理能力現代化 ;公務員;擔當能力
一、引言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黨員領導干部要敢于擔當,擔當,已成為黨的政治話語中的亮詞。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擔使命,就是要牢記我們黨肩負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勇于擔當負責,積極主動作為,保持斗爭精神,敢于直面風險挑戰,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無私無畏的勇氣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對于領導干部來說,擔當是領導干部應具有的官德素質,是激發斗志、凝聚人心,團結帶領群眾干事創業的基本條件。
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呼喚公務員擔當能力的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必須要有新作為,新使命引領新擔當。廣大黨員干部只有勇于擔當,善于擔當,敢于擔當,切實提升自我擔當能力,努力踐行無愧于使命、無愧于時代的責任擔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不斷開創新局面。
二、公務員擔當能力界定
能力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所需的個性心理特征。一般的能力強調的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條件, 強調的是知識和技能。Martin Lodge和Kai Wegrich將能力視為組織內部的素質和技能,認為能力是行政機關被期待擁有的有助于問題解決的一系列技能和素質。能力包括結構上的和程序上的條件,從而使政府機關能夠完成具體職責,機關中的工作人員有能力面對上級領導和公眾的期待。 因此,筆者認為,能力是行為主體在既定環境下為了順利完成某種活動,運用已有的資源、知識和技能等所具備的潛在技能和素質與實際呈現的有效程度的統一。
“擔當”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朱子語類》:“豈不可出來為他擔當一家事?”按照《現代漢語詞典》以及《辭海》釋義就是勇于接受并承擔責任和義務。古往今來,擔當作為愛崗敬業,忠于職守的延伸,適用于任何部門和單位組織對于合格、優秀、行為主體的界定和教化。徐珂,徐桂士認為擔當是一種精神,一種品格。 即強調處于工作崗位上所應具備的主觀動機和精神品質。蘇加毅從素質角度提出,對于領導干部來說,擔當是領導干部應具有的官德素質,是激發斗志、凝聚人心,團結帶領群眾干事創業的基本條件。 即強調勝任工作崗位所應當具備的素質和能力條件。綜上來看,擔當強調行為主體內在精神品質與外在能力表現的匹配統一,兩者缺一不可。而公務員作為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 其擔當能力應主要體現為依法履職過程中內在為民服務意識與外在勝任崗位工作能力條件兩方面,良好的公務服務動機意愿與潛在的崗位素質和技能是衡量公務員擔當能力的關鍵維度。
三、擔當的內核
1、為民服務是根本
在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就指出:“為了黨和人民事業,我們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當,做我們時代的勁草、真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并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之中,落到實處。擔當是為人民而擔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講擔當就是以為民服務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加強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問計于民,問需于民。
2、敢于擔當是關鍵
堅持原則、敢于擔當是黨員干部具備的基本素質。擔當就是負起責,擔當就是堅持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對敢于擔當精神的內涵作了“五個敢于”的高度提煉和深刻闡釋,“五個敢于”是新時代黨呼喚、人民期待的敢于擔當型干部特質的具體表現和要求。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迫切需要一大批敢于擔當型干部,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
3、勝任力是基礎
勝任力即資質、才干、素質等,McClelland首次提出了“勝任力”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個人所具有的對工作績效有顯著貢獻的一系列特質”。 公務員的勝任力也就是公務員是否擁有能夠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從“能夠擔當”的層面來說,干部是否“能夠擔當”取決于其能力素質,即處理復雜問題、化解復雜矛盾等應對急難險重情景的能力要求。 聯合國人類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在新經濟和全球化的條件下,決定各國發展的因素是國民素質,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公務員的素質和勝任能力尤其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勝任力在擔當能力中尤其重要,只有具備能夠勝任工作的能力,才能夠去進行有效擔當,并更好的實現擔當。
4、制度是保障
公務員擔當能力的完善與提升不光靠自身的素質能力,還要靠制度來支撐,制度建設是保障。建構一套能夠有效培育和維護廣大干部擔當意識、意愿與能力的制度體系,才能有效培育和維護干部擔當精神,讓干部敢于擔當,敢于承擔一定的擔當風險而無后顧之憂,并同時激勵廣大干部想擔當、敢擔當的主動性、積極性。
四、擔當能力不足的現實困境
1、責任心不強,擔當意識淡薄
責任心不強體現在對工作敷衍應付,得過且過,不愿承擔責任,甚至將責任拋之腦后。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就是非馬克思主義權力觀和其他錯誤思想造成的權責錯位。“只要不出事,寧可不干事”,“遇到矛盾繞著走、碰見困難躲著行”等都是責任心不強的表現。工作中出現錯誤,遇到挫折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承認錯誤的勇氣,要有勇于改正錯誤的意識和擔當。
2、能力不足,不能勝任擔當
若有敢于擔當的勇氣,卻不具備能夠擔當的能力,往往難以勝任工作。由于能力不足,對有關業務政策掌握不透,對有關情況不熟悉。自己拿不準政策,不熟悉情況,總是擔心說錯了話辦錯了事,害怕出丑、丟人,導致遇到問題或困難時畏縮不前,不敢擔當,究其原因還是能力不足的表現。
3、制度不完善,害怕擔當
由于法治化尚在建設中,相關制度和法治化水平還有待提升。為干部主客觀責任擔當精神賴以實現所必需的、提供保障的制度體系依然存在不健全、不協調、不匹配的困境。干部考核評估和選拔晉升制度尚不夠健全尤其是科學有效的容錯糾錯制度落實不夠到位等,敢于擔當的干部在積極主動開展工作時,往往還會面臨著各種牽制和阻力。沒有完善的制度作為后盾,為公務員免除后顧之憂,為公務員的選拔晉升提供保障,造成公務員害怕犯錯,害怕擔當。
五、公務員擔當能力提升路徑
1、提升擔當意識和責任感
敢于擔當是職責所系、使命所在,要以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對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在困難和矛盾面前不推不閃、不敷衍塞責,敢于負責、敢闖敢試、敢抓敢管、敢作敢為。 ,黨員干部要自覺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時刻樹立責任意識,學會承擔責任,才能勇于面對挑戰,敢闖敢干;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提升擔當意識。黨員干部要常懷愛民之心,心系群眾,一心為民,密切聯系群眾,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推動各項工作優質高效開展,只有這樣,才能切實肩負起時代和人民的重托。
2、完善相關保障機制
鄧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而制度不好也可能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還會走向反面。2018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簡稱《意見》),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提出明確要求,這對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為敢于改革、敢于創新工作的干部解除后顧之憂。
第一、完善容錯機制
改革過程中可能會犯更多的錯,可能會有更多的失誤,也可能會走更多的彎路。那么,容錯機制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也就更加突出。要明確容錯糾錯責任主體,規范容錯糾錯的處理程序,以事實為依據、以制度為準繩、以加強黨的領導為保障,從嚴規范容錯處理程序。 讓那些真正敢干事、想干事的干部不會由于擔心受到單位以及群眾的誤解而在工作中縮手縮腳、不敢擔當,對敢于擔當型干部的公平對待,保護他們敢于擔當的積極性。
第二、建立激勵評價機制
對基層領導干部的物質激勵首先要有以工作績效為依據的獎金、工資以及福利激勵等物質激勵。 通過公平公正的獎懲,讓擔當的領導干部有所收獲,激發擔當的動力。要將敢于擔當型干部安排在關鍵崗位,讓他們有職有權、有為有位,在選任干部時,要鮮明樹立重實干重實績的用人導向,不惟資歷學歷,不搞“圈子”、關系,公平公正地選用敢擔責、能干事的干部。 完善選拔任用機制,任人唯賢,鼓勵改革、寬容失敗,使勇擔當、敢作為在干部隊伍中蔚然成風。
六、提高公務員能力素質
1、提高理論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要加強理論學習,提升政治理論素養,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和黨史國史,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解決本領恐慌的問題,把學習作為政治責任、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自覺擔負起意識形態建設的責任。此外還要要經歷實踐的歷練,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只有經受大風大浪考驗和鍛煉,在紛繁復雜的工作中反復磨練,才能不斷豐富工作經驗,提升工作智慧,增強工作能力。
2、激發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優秀人才必備的能力。思想僵化、固守陳規的干部難以實現有效擔當。因此,要重視培養公務員的創新意識,要解放思想,突破思維定式的束縛 。打破原有思維方式,不斷調整工作思路,積極創新,尋找發展新的突破點。還要善于創新方法,例如運用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錘煉良好的個性品質。此外,還要形成持續有效的創新能力激勵機制,激勵機制要成為提升公務員創新能力的長效機制,使“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 以激發公務員創新動機,開發公務員的創新潛力,提升公務員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魏梅金.才能評鑒法【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
[2]Lodge M., Wegrich K., The Problem-solving Capacity of the Modern State: Governance Challenges and Administrative Capacit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13-21.
[3]徐珂.徐桂士.敢于擔當不等于“拍胸脯蠻干”.[J].人民論壇,2018(08):15.
[4]蘇加毅.領導干部必須心中有責敢于擔當.[J].人民論壇,2016(S2):54-56.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_中國人大網? http://www.npc.gov.cn/zgrdw/npc/lfzt/rlyw/2018-10/19/content_2062828.htm
[6]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David C.Me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28).pp.1-14
[8]蕭鳴政.用哪些指標來評價敢于擔當型干部[J].人民論壇,2018(08):32-34.
[9]秦學偉.年輕干部應扣好擔當這顆扣子[J].領導科學,2015(15):39.
[10]陳世香.為干部擔當構建良好制度環境[J].人民論壇,2019(09):30-31.
[11]劉旭濤.《美國公務員績效激勵機制之經驗借鑒》,行政與法,2018.
[12]萬莊.關于完善干部激勵約束和容錯糾錯機制的幾點探討[J].中國行政管理,2018(10):86-89.
[13]孫建梅.基層領導干部創新能力:結構與測量[J].領導科學,2016(26):28-30.
[14]梁麗芝,鄭鳳嬌.創新型國家構建中的公務員創新能力提升探討[J].理論月刊,2007(0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