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明
摘 要:隨著我國居民互聯網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市場份額正成為了當前國內金融機構爭相爭奪的對象。本文從國內商業銀行的角度出發,基于商業銀行目前在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發展上的劣勢地位,分析了國內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現狀,并分析了國內商業銀行在發展小額消費信貸業務過程中存在的困難以及具備的優勢,以期能夠幫助國內商業銀行更好地開展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關鍵詞:商業銀行;小額消費信貸;金融業務發展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電商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居民網絡消費能力明顯提升,根據《2019年中國居民網絡消費能力調查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網絡消費能力已經達到了6200元/年,而2009年我國人均網絡消費能力僅有168元/年,短短10年間我國居民人均網絡消費能力暴增近40倍。在居民網絡消費能力顯著提高的同時,我國個人消費信貸業務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高潮。目前,互聯網金融企業和小貸機構在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上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諸如螞蟻花唄、微粒貸等行業巨頭注資創辦的互聯網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已經占據了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大部分市場份額。而我國的傳統金融業巨頭——商業銀行,目前在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上已經顯著處于下風。
一、我國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現狀
(一)小額消費信貸市場發展現狀
目前,在我國小額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上,形成了主要以互聯網金融機構、小額貸款機構為主的小額消費信貸業務市場。截至2019年年末,我國小額消費信貸余額已經達到了9.9萬億元的規模,相較于2015年而言,小額消費信貸規模上升了近120%。其中,我國東部及南部沿海地區占據了小額消費信貸市場規模的45%左右,中西部地區占據了小額消費信貸市場規模的30%左右,華北、東北、西北地區占據了小額消費信貸市場剩下25%的市場規模。
目前,在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市場份額分布上,我國互聯網金融機構占據了消費金融市場份額的78%以上,小貸機構約占據了15%左右的市場份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占據了約7%的市場份額。
(二)小額消費信貸業務模式發展現狀
目前,在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開展方面,國內金融機構主要推出了下期全額償還和分期償還兩種模式。下期全額償還的小額消費信貸,貸款人通常無需支付利息,分期償還的小額消費信貸,貸款人往往需要支付利息。目前,在國內絕大多數經營小額消費信貸的金融機構都推出了兩種模式兼并的小額信貸消費業務,即貸款人可以根據自身償債能力和需求,選擇是即期償還、下期償還或分期償還。
除了在償還時間和期限上有所區別外,貸款的性質上也有所區別。有的小額消費信貸,貸款人無法直接通過貸款的形式獲取現金,貸款人在選擇好需要支付的商品后,由金融機構直接將商品款代替貸款人打給商家,這種模式被稱為直接小額消費信貸,即貸款資金直接體現在了貸款人的消費行為中,消費者無法變現,諸如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等業務均屬于直接小額消費信貸的范疇。另一種是貸款人提出購買需求后,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由金融機構進行審核并放款的小額消費信貸行為,被稱為間接小額消費信貸,消費者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實現資金的變現,諸如微粒貸和其他一些小貸機構,多使用該類小額消費信貸業務模式開展業務。
二、我國商業銀行開拓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困難
(一)缺少優質互聯網應用作為依托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在開展小額消費信貸業務上,面臨的首要困難便是缺少優質的互聯網應用作為依托。小額消費信貸是以居民日常消費作為基礎的信貸業務模式,因此小額消費信貸貸款業務量的大小,與居民的消費能力變化緊密相關。當前國內在小額消費信貸方面業務規模較大,市場份額占有較高的金融機構,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等,其背后均擁有淘寶、天貓、京東商城這一類受眾面極廣的優質互聯網消費應用作為依托。企業依靠其優質的互聯網消費平臺,與消費信貸業務進行掛鉤,吸引在平臺上購物的消費者使用自家的小額消費信貸業務,不僅能夠為消費者帶來便利,同時還能讓消費者享受更多額外的福利。而國內的商業銀行由于缺少類似的、受眾面和知名度較高的優質互聯網應用,因此在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推廣上,容易處在劣勢地位。
(二)與現有信用卡業務存在內部競爭
商業銀行在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拓展上存在的第二個困難,便是小額消費信貸業務與現有信用卡業務之間的內部競爭關系。從本質上來看,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可以用于個人消費支付,同樣存在消費信貸的功能,但由于信用卡業務無法脫離實體卡片作為信貸權限的載體,并且具有較高的申請門檻,使用上也沒有如今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和小貸機構推出的消費信貸業務方便,因此商業銀行的信用卡業務距離小額消費信貸的本質還存在一定的差異。
商業銀行若發展基于互聯網技術打造的,脫離信用卡實體的小額消費信貸業務,則勢必會對其現有的信用卡業務市場帶來一定的沖擊。由于小額消費信貸業務在貸款上門檻更低,貸款消費的途徑更便捷,從申請權限到貸款消費的時間往往不超過一個工作日,而信用卡從申請到郵寄往往要經歷一周甚至半個月的時間,因此商業銀行開設小額消費信貸業務后,勢必會對現有的信用卡信貸業務帶來沖擊。
三、我國商業銀行開拓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優勢
(一)貸款利率優勢
商業銀行相較于其他金融機構而言,在資金的籌集上更加容易,通過吸納儲戶存款便可以籌集到相當規模的資金。而其他互聯網金融機構和小貸機構,其資金的籌集往往比較困難。以小貸機構而言,其放貸使用的資金主要通過兩個途徑獲得,一是通過較高的利率吸引外部投資者注入資金,二是向銀行申請貸款。因此小貸機構在資金的獲取上,融資成本遠高于商業銀行,融資規模也遠低于商業銀行。因此,為了彌補融資帶來的較高成本,小貸機構在開展貸款業務時會收取必商業銀行更高的利息。因此,商業銀行在開展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過程中,憑借其融資成本和融資規模上的優勢,可以收取相對于互聯網金融機構和小貸機構更低的利息,來取得信貸利率上的優勢,以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此外,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在開展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一些全新的機制來進一步降低個人的消費信貸利率。例如,在商業銀行辦理了貨幣資金儲蓄業務的客戶,在同一商業銀行辦理消費信貸業務時,商業銀行可以按照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推出存款利息抵扣消費信貸利息的服務模式。在客戶消費借貸未歸還借貸資金的期間內,所產生的消費信貸利息,按照相同的期間計算存款金額的定期利息并予以抵減。同時銀行可以要求客戶在辦理了消費信貸業務之后,若要享受存款利息抵減消費信貸利息的優惠,則原本在銀行以活期儲蓄的形式存放的款項,在消費信貸合約存續期間需要轉為“半定期”模式,不得隨意支取。通過這樣的創新服務模式,商業銀行既能夠充分發揮其吸納存款資金的優勢進一步降低消費信貸業務利率,同時也能變相增加商業銀行的定期儲蓄資金比例,不會因為向客戶提供消費信貸利率優惠而導致商業銀行承受利息損失。
(二)線上+線下雙軌制業務發展優勢
除了利率優勢之外,商業銀行往往規模較大,在全國各地大部分地區都設有線下網點,同時如今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國內的商業銀行都建立了網上銀行業務辦理中心,因此如今的商業銀行都可以做到線上+線下的雙軌發展模式,且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的經營體量,都達到了較大的規模。互聯網金融機構往往依托于互聯網而存在,基本不建立線下網點,同時小貸機構受制于其資金規模的影響,也無法大面積鋪開線下網點,商業銀行可以利用其線上+線下的雙軌制經營優勢,在小額消費信貸業務開展的過程中,牢牢吸引一批對線下消費信貸業務辦理存在需求的消費者,利用這一優勢來拓寬客戶渠道。
四、結論
本文從小額消費信貸業務出發,分析了我國當前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現狀。從商業銀行的角度分析了其開展小額消費信貸業務存在的困難,這些困難主要體現在商業銀行缺少優質的互聯網應用作為依托、商業銀行小額消費信貸業務會對信用卡業務帶來沖擊兩個方面。此外,本文在商業銀行開展小額消費信貸業務困難的分析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商業銀行開展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優勢。經過分析可以得知,商業銀行開展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主要優勢在于:貸款利率相較于互聯網金融機構和小貸機構更低、擁有線上+線下的雙軌制業務發展模式。通過本文的分析,筆者期望能夠幫助國內商業銀行在小額消費信貸業務的開發和拓展上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段相逢. 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消費信貸產品設計[D].暨南大學,2015.
[2]卞詠梅,王品之. 小額消費信貸領域中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電商的雙贏模式探討[J]. 經濟研究導刊,2015(08):170-171.
[3]陳怡君. 我國消費金融公司信貸風險管理研究[D].蘭州大學,2016.
[4]劉山. 我國消費金融發展與規范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6.
[5]陳賽. 完善小額貸款公司信用管理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