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雯
摘 要:稅務稽查是稅務部門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提高納稅人納稅遵從的重要執法手段。稅務稽查工作對外承擔著規范納稅人的納稅行為,彌補稅收漏洞、減少國家稅收流失、打擊偷稅等違法行為的重要職責;對內承擔著規范稅收人員依法征管的重要職責。然而,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發展,稅務稽查執法風險逐步加大。因此,我們應該加強稅務部門的管理,提升稽查質量,降低稅務稽查執法風險。本文以A市為例,提出了稅務部門在稅務稽查執法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旨在提高稅務部門的稅務稽查執法水平,促進稅務稽查工作的有序進行。
關鍵詞:稅務稽查;執法風險;防范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稅收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杠桿作用和調節功能,作為征管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稅務稽查主要發揮打擊震懾、促管增收的作用。稅務稽查執法有效地保障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整頓和規范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但是,隨著稅務稽查執法的進一步深入,加之稅收法律體系不夠完善,使得部分納稅人游走于稅收籌劃與偷稅的邊緣,稅收稽查執法難度越來越大,稅務稽查執法人員的執法風險也越來越大。
雖然稅收稽查執法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對此毫無辦法,我們是可以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進行防范和控制的。稅務稽查執法風險防范能夠讓基層稅務局的稅務稽查執法工作更加規范、合理,對促進稅收公平、優化當地市場環境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A市稅務稽查執法風險
(一)稽查人員未嚴格按照稽查規范要求執法
2017年,國家稅務總局頒布了《全國稅務稽查規范(1.0版)》,希望能最大限度地規范稅務人,進一步防范執法風險,提高稽查質效。但是,基層稅務稽查人員在執行時,常常為了省事而未嚴格按照稽查執法規范要求執法。
稅務稽查執法程序包括選案、檢查、審理、執行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自己的業務流程和執法規范,而稅務人員在各個環節都可能出現不嚴謹的情況。比如,在選案環節,稅務人員未經過分析篩選出有嫌疑的納稅人,而是隨意選案,導致選案的準確性不高,從而使得有問題的納稅戶逃脫,政府稅收流失。
(二)稽查人員未能準確引用法律條文
稽查執法人員在制作文書時,對有些稽查案件依據的法律條文不夠準確。A市稽查人員在以前的執法工作中常常采用模板,而在實際工作中的稅務事項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模板可能并不能包涵所有的稅務事項,因此會造成某些法律條文引用不夠恰當或準確的情況?,F在稅務工作信息化之后,金三系統中法律法規較為完善,并且會實時更新,使得這一情況有所改善。然而系統之外的某些地方自制文件可能還是會有引用不準確的情況。
(三)不能準確把握自由量裁權的范圍
稅收自由裁量權,是指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法律事實要件確定的情況下,在法律授權范圍內,依據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則,自行判斷行為條件、自行選擇行為方式和自由做出行政決定的權力。法律規定大多只能是原則上、宏觀上的規定,現代經濟環境非常復雜,實際中的情況各種各樣,法律法規不可能列出所有的情況,所以為了執法質量更高,給予稽查人員一定范圍的自由量裁權力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使用不當,自由量裁權就會變成有些人投機取巧、徇私舞弊的工具。那樣不僅不能更好的發揮稅收的職能和作用,還會影響國家稅款的征收,還會影響稅務機關的形象。雖然現在稅務總局對于自由量裁權的行使有規定,但還是沒有統一的規范和具體的征收標準。因此,有些問題就只能稽查人員自己去判斷,那么多少都會受到個人主觀偏好的影響,影響執法公正。這樣也很容易引起納稅人的不滿,導致行政復議案件增加,稽查人員執法風險增加。
三、A市稅務稽查風險形成原因
(一)稅收法律體系不健全
這幾年隨著稅收法律法規、稅務稽查制度的不斷完善,具化了稅務稽查人員的工作內容和相應的法律責任,使得稽查人員在工作過程中更加小心謹慎。盡管如此,制度的實際操作性和完善程度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監督制約機制還未發揮到最大的效用。首先,我國稽查相關的政策大多是規范性文件,法律層次上的規定文件比較少,我國《憲法》中,沒有對稅收方面的立法原則、權限和程序等進行明確規定,不能為我國的基本稅法立法提供直接的憲法依據。也是因為這樣,稅收政策文件數量很多,而且較為復雜,有些地方還存在不一致的情況,導致稽查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容易出現政策沖突的情況。除此之外,某些稅收政策制定簡單,不夠完善,面對較為復雜的案件時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給納稅人造成損失,稽查人員也可能因此而承擔較大的執法風險。
(二)違法手段隱蔽多樣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使得稅務稽查中的許多潛在風險都顯現出來了,還增加了不少新的風險。首先,稅務稽查工作的環境越來越復雜,國家一直在宣傳“依法治國”的理念,納稅人的法治觀念越來越強,對于稅務稽查人員執法過程中不合理、不規范的地方會提出質疑,甚至提起訴訟。其次,世界大融合,社會價值觀多元化,其中有好的就自然也有壞的,有些人認為利益至上,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使用不法手段賄賂稽查執法人員,干擾他們辦案,這自然就增加了稅務稽查執法風險。最后,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的經營活動更加復雜,交易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各種案件的違法手段日趨智能、復雜,導致案件難以查處。稅務稽查執法風險日趨增加。
(三)執法人員的專業素養不高
稅務執法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稅務稽查人員的專業能力的高低。稅務稽查局中有些工作人員并不是稅收專業出身的,對稅收方面的專業知識掌握得不夠,導致在面對較為復雜的稅務稽查工作時有些吃力,不能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稅務稽查工作。也有的稅務稽查人員,因為工作時間較長,沒有及時更新稅收政策和稽查準則等內容,在執法過程中不按最新的法定程序,而是憑之前的工作經驗辦事,導致行政訴訟增加,稅務機關威信和形象受損。
四、A市稅務稽查風險防范對策
(一)完善稅務稽查相關法律法規
稅務稽查相關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實際稅務稽查工作中出現的某些情況不能在稅法中找到相應的依據,導致稅務稽查執法有時沒有法律依據,也會出現尷尬的情況。稅務制度不完善導致最直接的結果之一,就是稽查執法風險產生的概率加大,因此,完善和健全稅務稽查法制體系,不僅是為了改善稅務制度,更主要的是減少稅務稽查執法風險的產生。
稅務稽查執法所依據的法律大多為單行法,沒有形成完整的一套法律體系,都是散落在各個部門法之中,就算是稅收方面的法律法規也多數處于不完整的狀態,比較零散,在使用的時候比較困難。因此,我國應該根據目前的稅務稽查執法情況,制定一部規范稅務執法工作的基本法,用以規范稅收征管和稅收稽查工作,區分稅收征管與稅收稽查各自執法的執法權限,確立和完善稅務稽查執法法律,在一定范圍內對單行法進行約束,改變目前稅務稽查法律法規體系不合理的情況,提高稽查執法法律的權威,進一步與局部法律法規進行協調,彌補局部存在的不足。
(二)加強稅務稽查隊伍建設
稅務稽查是查處涉稅違法案件的重要手段。稅務部門應該深化稅務稽查專業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專業稽查效率和稽查的準確性,從根本上規范稅收征管秩序。為了提高稅務稽查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水平,稅務機關還應該在新的稅收征管模式下,依托信息管理稅收平臺,整合資源,密切關注風險管理機制。優化人力資源,建立專業的稽查隊伍,根據專業知識建立專業團隊,按類別進行檢查,擴大稽查范圍,拓寬稽查深度,建立專門的稅務稽查新模式,并進行選定和專項調查。
除上述方式外,稅務稽查機構要想發揮好利劍作用,稅務稽查人員是關鍵,執法人員業務及職業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稽查執法的效果。執法人員業務好,素質高不僅會在稽查案件中抽絲剝繭,查補偷逃稅款,而且還會在執法過程中規范執法行為,避免產生執法風險。在目前這種經濟發展以及稅收體制改革新形勢下,要不斷加強對稅務稽查人員的培訓及培養工作,應積極組織稅務稽查人員進行專業的繼續教育。當今社會,稅務稽查人員只有掌握會計、稅務、信息技術、法律知識等多方面的技能才能出色地完成稅務稽查工作。因此,一是要著重培養稽查人員多方面技能,加強稅務稽查人才建設;二是要加強稅務稽查人員廉政建設,提高執法人員法律和道德素養,三是要完善稅務稽查用人機制,不斷優化稽查隊伍,提升稽查人員的專業素質。四是要不斷完善競爭激勵機制,實行績效考核與獎懲掛鉤,激勵稽查人員做好本職工作,提高稽查隊伍的執行力。
(三)增強稅務稽查外部監督
稅務部門中是有內部監督和內部控制的,比如稅收稽查部門和稅收征管部門會相互制衡,回避制度等,但是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案例,說明其內部監督還存在不足之處。為了確保稅務稽查工作更準確、更公正,降低稅務稽查的執法風險,外部監督的增強是重要且必要的。
稅收稽查部門應該充分優化監督渠道,以便更好地接受來自外部的監督。采用先進的技術,通過互聯網平臺、書面或直接舉報等形式進行全方位監督,同時稅務稽查部門也應該定期公開稽查工作的有關內容,保證稽查程序的合法、合理,增加執法工作的透明度。同時定期安排稽查局領導接待上訪者,接受來自民眾的建議和監督。這樣的一種監督形式,主觀上能給社會公眾一種國家法治化在稅務稽查中得以真正體現的感受,客觀上也有助于民眾真正的享受到監督權帶來的好處。除此之外,外界監督的頻繁,納稅人就會自主地去學習稅收方面的法律法規,也能從另一方面普及稅法知識。同時也是避免稅務稽查人員為了盡早完成任務而敷衍了事,或為了私利濫用自由裁量權等情況的發生。對于民眾舉報的情況,稽查局依據案情的嚴重程度給舉報者適當的舉報獎金,予以鼓勵。
參考文獻:
[1]國家稅務總局.全國稅務稽查規范(1.0版)[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7年
[2]馬曉穎,張林海,王紅蓮.稅收風險管理策略[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5年
[3]余靜,呂偉.稅收風險管理理論模型與實踐應用[M],北京:立信出版社,2018年
[4]劉兵.稅務稽查風險提示與防控策略[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5年
[5]國家稅務總局稽查局.中國稅務稽查年鑒(2017)[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