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葉明 黃志杰 饒建東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三大隊
通俗地講,自然資源就是大自然的產物,是自然多種多樣的體現,是大自然經歷地球氣候變換,不斷發展演化出的可以被人類利用的資源。我國法律規定自然資源需要根據物權法進行確權登記,以使自然資源歸屬明確,有清晰的權責內容。自然資源包括有形的自然資源如水流、山嶺、草原、森林、荒地、灘涂、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空氣、陽光、水、熱能資源等。運用現代科技技術手段對這些資源進行測算登記是自然資源調查的重要內容。
自然資源屬于我國國有公共資源,掌握準確的自然資源數據,對我國進行耕地、林業用地、礦地、水域水利、住宅、草地、濕地、交通運輸等的全局規劃、調控管理有重大意義,其是目前利用現狀的體現,未來確定規劃發展的前提。將自然資源調查分類,明確各種類責任部門,分級分類的調查模式有利于保證數據的精確度和真實度。自然資源是大自然饋贈與人類生存的資本,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將有利于合理分配人均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調查對我國農業、林業、畜牧業、水利、礦產資源開發等都有重要的意義,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改善生態所需要了解的最基本數據資料。
自然資源無論是以森林、草原還是礦產等不同形式展現,其載體都是土地。對自然資源的最基礎的數據采集就是土地、地塊、宗地數據的采集。全覆蓋包括土地種類全覆蓋、權屬管理全覆蓋。土地種類目前有灘涂資源、水流資源、荒地資源、森林資源、草原資源和礦產資源幾個大類;權屬管理包括集體土地、國有土地等。
自然資源數據的真實性也體現在數據的及時更新,因此最新的調查成果要及時體現在數據上,注意數據的時效性,最新數據與最新調查結果相匹配。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現階段的數據采集逐漸開始運用較為智能化的數據統計系統進行自動的數據更新與統計,故而在未來的自然資源數據采集過程中,需要人力干預的環節會逐漸變少,但為了避免有關程序出現故障,還是需要擁有專業技術的管理人員進行及時的監督與管理,保障數據的真實性。
數據應體現科學合理性,在搜集的過程中投入大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專業設備,以各類權責和地類調查成果為基礎,開展專業的自然資源調查工作。在過去的自然資源數據采集過程中,很多負責數據采集的工作人員本身并沒有純熟的職業技能以及專業的職業素養,導致在數據采集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失誤。但是隨著數據采集工作的逐步專業化,原本職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都存在問題的工作人員逐漸無法適應現階段的數據采集工作,需要參加較為專業的職業培訓,才能夠在現階段的工作中完成好自己的任務。再者,由于自然資源的信息采集逐漸智能化、信息化,因此只具有自然資源數據統計部分技能的工作人員是無法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進行高效率的工作的。在未來,該崗位的工作人員需要有一定的信息技術職業技能,才能夠勝任未來的自然資源數據統計工作。可見,專業的職業培訓是必需的,只有如此才能夠保證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性。
自然資源數據的采集要嚴格按照權籍調查規范進行。劃分清楚農民集體土地和國家土地的邊界,以及各級政府和機關部門所行使所有權的邊界。過去的自然資源統計充斥著邊界不清、管理混亂等問題,自然資源統計無法高效進行。只有數據資源的采集過程變得更加規范,整個自然資源的統計效率才能夠得到明顯的提升。
我國法律明確規定的自然資源分類有13種,《中國自然資源手冊》中只有9 種分類,一些種類的自然用地沒有明確的屬性歸類。現今存在著國家法規規定和地方政策相互矛盾的現象,自然資源分類界定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這造成了在自然資源統計中分類名目不準確,各層級提交數據時種類有重復或有疏漏的情況。
自然資源分類是進行自然資源調查和確產登記的基本前提。在目前自然資源分類中有分類重復的現象,例如山嶺用地和林業用地、荒地和草地等容易出現重復數據。各省地方政策不同,對于自然資源土地分類的概念也不同,更容易出現省與省相同屬性的土地被進行了不同的分類。這樣增加了統計匯總的工作難度,也使最終數據出現極大偏差。
在自然資源新形勢下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項目主要有7項具體工作任務。
做好項目工作量評估和分工,按照組織架構,安排人員進場。人員主要包括:項目管理人員、項目實施人員,其中有內業分析處理人員、外業調查人員、質量檢查人員和后勤安全人員等。
收集內容包括行政區域界線、權屬界線資料、土地權屬來源資料、各類測繪圖件資料以及其他土地調查、土地規劃、不動產整合數據等資料。
主要包括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及城鎮村莊內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
將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和國有土地使用權登記成果落實在土地調查成果中,并開展補充調查。
主要包括耕地細化調查、批準未建設的建設用地調查、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和耕地分等定級調查評價。
建立省、市、縣三級土地調查及專項數據庫,以此建立各級土地調查數據及專項調查數據分析與共享服務管理平臺。
做好已有歷史調查、確權檔案資料的利用、銜接,做好數據匯總、成果分析、數據成果制作與圖件編制。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是以國家下發的影像為基礎,參考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成果數據庫,以“細化已有內容、更新變化內容、增加缺少內容”為原則,以省級內業預判、地方外業調查核實為主要工作模式,以“互聯網+”、內外業一體化先進技術為支撐,全面查實查清土地利用基礎數據,總體技術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總體技術工作流程圖
國家在制定相關國土自然資源法律法規時,應當重視自然資源分類的問題,使我國國土自然資源種類齊全,分類明確,同時地方各級政府在制定地方性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時,嚴格按照國家法規為基礎進行編制,使自然資源的種類和分類能做到全國統一,全面完善,不遺漏,不重復。當然,有關法律法規得到了完善,相應的各級地方政府也應當及時對相關的法律法規貫徹落實。倘若各級地方政府都不對相關的自然資源統計給予足夠的重視,那么即便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也很難在實際運用中得到落實。
建立完善的自然資源分類體系是自然資源國土調查的第一要素。建立自然資源分類體系的原則是不重復、不遺漏,分級分層次,歸類明確,權屬明確,縱向要從自然資源土地屬性不同的角度分類,橫向要從管理的范圍角度分類。要避免土地屬性重復歸類,也要避免管理混亂和遺漏。自然資源管理體系分層分級分類的整改,有利于完善的自然資源體系的建立,為國土自然資源的明晰劃分提供了便利。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在各行業、領域的逐步滲透,使用信息技術進行自然資源的數字化信息統計、整理以及分類是未來自然資源數據統計的必然之策。隨著GPS定位系統的全面覆蓋,在國土資源調查所覆蓋的范圍內,一旦自然數據發生變化,其相應的數據都能夠通過相應的路徑反饋至相關平臺,相關平臺可以通過自動生成的數據核對、修改程序來完成自然資源數據的及時更新。
國土自然資源的建立是一項系統工程,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重新進行國土資源的調查是非常必要的,無論是總結我國前期的土地分配發展,還是規劃未來的土地利用情況,自然資源調查都是很好的數據說明。隨著新時代科技的發展,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無人機攝影測量、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的科學技術造福于國土資源的調查研究,將使工作量減輕,準確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