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發祥
(沂南縣人民醫院,山東臨沂 276300)
椎管內腫瘤是臨床神經外科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指的是以下幾種腫瘤類型:(1)神經鞘瘤;(2)血管瘤;(3)脊膜瘤等[1]。椎管內腫瘤患者的主要臨床特征表現為:(1)初期感覺異常疼痛;(2)肌無力;(3)腫瘤發展會壓迫患者脊髓,嚴重情況下出現癱瘓。上述癥狀的存在嚴重威脅到椎管內腫瘤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及時進行確診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來看,治療椎管內腫瘤患者以手術方式較為常見,往往采用全椎板或半椎板顯微手術入路治療方式[2]。臨床實踐研究顯示,全椎板顯微手術入路治療方式會導致較大創傷且術后脊柱穩定性不強,最終降低椎管內腫瘤患者的預后效果[3]。半椎板顯微手術入路在椎管減壓術中被廣泛應用,但是用于椎管腫瘤切除術中存在一定爭議[4]。基于此,本文將對比分析半椎板顯微手術入路以及全椎板顯微手術入路治療椎管內腫瘤切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沂南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8例椎管內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療。根據不同治療方案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4例。實驗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22~66歲,平均年齡(45.0±5.6)歲,病程2個月~8.2年,平均病程(4.5±3.1) 年。對照組男性 22例,女性12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44.5±7.2)歲,病程2個月~8.3 年,平均病程(4.7±3.2)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沂南縣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2組研究對象均符合我國關于椎管內腫瘤疾病診斷標準[5];(2)均在知情下參與本次研究;(3)臨床資料和隨訪資料完整者。
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脊柱畸形者;(2)合并精神障礙者;(3)無法耐受半椎板顯微手術入路、全椎板顯微入路手術者。
對照組應用全椎板顯微入路手術治療方法,具體手術操作步驟如下:
(1)取椎管內腫瘤患者側臥位,全麻后,充分暴露棘突和雙側椎板;
(2)采用咬骨鉗(青島巴符騰醫用設備有限公司,魯青械備20160183號,椎板咬骨鉗 KERRISON 40°上 130°)咬除雙側椎板和棘上韌帶,切開硬脊膜,全面切除腫瘤;
(3)縫合筋膜硬脊膜以及雙側椎旁肌,在硬脊膜外置入引流管。
實驗組應用半椎板顯微入路手術治療方法,具體手術操作步驟如下:
(1)在進行手術之前經過X線攝片確定病變具體位置且進行標記處理,取椎管內腫瘤患者俯臥位,全麻后,經后正中切口1.2~1.4 cm;
(2)縱行切開皮膚和脂肪,逐層分離至棘突,保護棘上/間韌帶,分離椎旁肌至病灶處,牽拉肌肉,擴大視野,使用高速磨鉆[滬醫械廣審(文)第2018083202號;YDJZ-Ⅱ型;上海信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磨除椎板至棘突基底部;
(3)切除囊內腫瘤,再逐漸分離腫瘤上級與骨髓,分塊切除,止血處理后逐層縫合。
比較2組椎管內腫瘤患者的臨床療效[6]。結合椎管內腫瘤患者術前術后的影像學檢查結果來評估脊柱穩定性。脊柱穩定性主要指的是術前術后脊柱曲度未發生顯著改變(手術節段脊柱正位曲度改變幅度未超過12°或側位曲度改變幅度未超過15°;椎管內腫瘤患者肌力分級為V級且穩定性高且脊柱未彎曲為顯效、椎管內腫瘤患者肌力分級為III級~IV級且脊柱輕度彎曲為有效、椎管內腫瘤患者肌力分級為I級~II級且脊柱重度彎曲為無效)。脊柱不穩定主要指的是手術節段脊柱正位曲度改變幅度超過12°或側位曲度改變幅度超過15°,另外觀察并發癥(切口感染、脊柱不穩、腦脊漏液以及肌無力等)發生率、術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平均下床活動時間等指標。
資料分析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Student’s 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精確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1。

表1 2組椎管內腫瘤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實驗組切口感染、脊柱不穩、腦脊漏液以及肌無力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2。
實驗組椎管內腫瘤患者的術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平均下床活動時間分別為(110.23±8.56)mL、(113.36±5.65)min、(8.74±1.95)d、(7.62±2.28)d,對 照 組 分 別 為(485.23±30.96)mL、(220.25±10.51)min、(17.24±3.27)d、(8.72±2.09)d,實驗組術中平均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平均手術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平均下床活動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表2 2組椎管內腫瘤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現階段椎管內腫瘤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學者[7]認為與環境、遺傳、外傷等因素密切相關。調查研究顯示,椎管內腫瘤一般為良性腫瘤,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切除治療[8]。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腫瘤切除成功率日益提高,并能緩解腫瘤患者的臨床痛苦,加速術后康復速度[9]。全椎板顯微入路手術方式是一種傳統方式,需要咬除棘突以及棘上韌帶結構,才能夠完全暴露腫瘤[10]。上述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破壞椎體結構,導致手術時間過長、術中出血量大和脊柱不穩定等,最終降低椎管內腫瘤患者的美觀度和其生活水平。為了確保脊椎結構功能的穩定性,有學者認為,術后進行椎板節骨原位再植可維持脊柱的穩定性,但是有可能會導致椎管狹窄,此外,植骨需椎管內腫瘤患者長期臥床[11-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切口感染、脊柱不穩、腦脊漏液以及肌無力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中平均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平均手術時間、術后平均住院時間、平均下床活動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研究結果提示實驗組所使用的半椎板顯微手術入路治療方式具有較高治療效果,究其原因在于:(1)半椎板顯微手術入路治療方式能夠為術者提供更為清晰的術野,完全暴露腫瘤,使得術者能夠快速且準確地切除腫瘤,對于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具有重要價值;(2)半椎板顯微手術入路治療方式只需要咬除患者一半椎板或部分棘突基底部,不會對韌帶和側椎板產生傷害,因此能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的椎體結構完整性,有效穩定脊柱,與此同時減輕手術創傷,有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等[13-15]。
綜上所述,半椎板顯微手術入路治療方式治療椎管內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高于全椎板顯微入路手術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