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娟 孔 偉 劉彥東 蔣曉宇 韓會民
(大慶市第四醫院,黑龍江大慶 163712)
痛性神經病變是一種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臨床常見疾病,多見于糖尿病后,此病發生后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尋找一種治療或減輕患者疼痛的治療方法或新技術一直是困擾醫生和患者的難題[1]。臨床上常用的麻醉藥品如羅哌卡因應用時間長,應用范圍廣,常用于本病的治療。通過坐骨神經阻滯麻醉,達到解除患者疼痛感的目的。不過,羅哌卡因在實際應用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神經損壞為例,大劑量注射后會造成患者神經功能的損傷。相關報道指出[2],肛腸科手術創面給予亞甲藍鎮痛能夠取得較好的長時間鎮痛效果,本文將亞甲藍試驗性應用于痛性神經病變患者的治療中,取得了滿意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痛性神經病變患者2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數表法分為羅哌卡因治療組10例,亞甲藍治療組10例。羅哌卡因治療組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齡(56.79±4.62)歲;糖尿病病史(5.63±1.02)年。亞甲藍治療組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齡(56.74±4.71)歲;糖尿病病史(5.68±1.04)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收集雄性Wistar大鼠60只,所有大鼠均滿足實驗室使用標準,利用隨機分組法落實分組,羅哌卡因組、亞甲藍組各30只。羅哌卡因組平均體質量(0.32±0.08)kg,亞甲藍組平均體質量(0.33±0.09)kg,2組大鼠體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無麻醉不耐受;(2)滿足坐骨神經阻滯的相關指征;(3)經診斷確定患者疼痛已較強烈,需給予藥物鎮痛治療;(4)了解此次坐骨神經阻滯方案后自愿加入;(5)無亞甲藍使用禁忌;(6)精神尚可,未見嚴重精神疾病,且給藥依從性良好,無嚴重抗拒傾向。
排除標準:(1)合并心肺功能不全;(2)存在可能影響此次觀察結果的其他疾病;(3)一般資料不完整。
(1)患者組方法
羅哌卡因治療組患者取俯臥位,常規皮膚清潔處理,以腘窩等腰三角形頂點向近心端順延5 cm處為穿刺點,向下進針約7 cm,注射器回抽無回血,給予羅哌卡因(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203,濃度:0.375%)阻滯,以5 mL劑量完成阻滯。
亞甲藍治療組給予亞甲藍(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704,濃度5~10 mg/kg)治療,阻滯操作與羅哌卡因組一致,亞甲藍濃度為1%,持續注入12 mL。
(2)大鼠組方法
給予兩組大鼠坐骨神經阻滯麻醉,羅哌卡因組與亞甲藍組分別使用羅哌卡因及亞甲藍。羅哌卡因組給予2%羅哌卡因0.05 ml;亞甲藍組則分別對以10只大型鼠給予0.2 mL、10只中型鼠給予0.06 mL、10只小型鼠給予0.02 mL,并對注射部位肌肉組織完成甲醛固定后,在HE染色情況下對其注射部位病理結構改變情況完成觀察。
患者組觀察指標:以視覺模擬法(VAS)完成疼痛程度評分,并記錄鎮痛生效時間及患者不良反應,VAS視覺模擬評分法:在紙上面畫一條10 cm的線段,線段的一端記為0,為無痛;另一端記為10,為劇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讓患者根據自我疼痛感在橫線上畫線標記,表示疼痛的強烈程 度。
大鼠組觀察指標:以開通測量儀為疼痛閾值測定工具,觀察記錄大鼠發生第一聲嘶叫反應的電流值,并將此電流值作為疼痛閾值,分別于阻滯后8 h、24 h、3 d、2周、4周給予刺激,完成組間對比。
采用統計學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亞甲藍治療組VAS評分為(1.63±0.25)分,鎮痛生效時間為(9.69±2.31)min;羅哌卡因治療組VAS評分為(2.64±0.41)分,鎮痛生效時間為(12.14±2.01)min,對比可知亞甲藍治療組VAS評分更低,鎮痛生效時間更短(t=6.651,P=0.001;t=2.530,P=0.001)。
亞甲藍治療組3例出現不良反應,包括局部灼痛2例,水腫1例,并發癥發生率30.0%,羅哌卡因治療組3例出現不良反應,分別為水腫2例,局部鎮痛1例,并發癥發生率30.0%,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1,P=1.001)。
亞甲藍組大鼠 8 h、24 h、3 d、2 周、4 周疼痛閥分別為(0.49±0.12)mA、(0.39±0.08)mA、(0.36±0.06)mA、(0.36±0.08)mA、(0.36±0.07)mA;羅 哌 卡 因 組 大 鼠8 h、24 h、3 d、2 周、4 周疼痛閥分別為(0.39±0.08)mA、(0.31±0.06)mA、(0.35±0.04)mA、(0.36±0.07)mA、(0.36±0.09)mA。亞甲藍組8 h、24 h疼痛閾值顯著高于羅哌卡因組(t=3.798,P=0.001;t=4.382,P=0.001),而3 d、2周、4周疼痛閾值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760,P=0.451;t=0.561,P=0.513;t=0.638,P=0.384)。
完成阻滯后3 d,大鼠神經束內出現髓鞘扭曲、套疊等現象,軸突不規則,出現不同程度收縮變小,且在多數大鼠軸突中發現有溶酶體,無髓神經纖維內見不同程度線粒體增大,于其間質中發現膠原纖維溶解,少數大鼠發現有血旺細胞退變現象,極個別出現神經纖維潰變。阻滯2周后髓鞘扭曲情況明顯加重,少部分區域有融合致密線,軸突內質網擴張,軸絲發生溶解,無隨身鏡纖維包膜失去完整性,溶體酶明顯增多并伴有空泡性變。于術后4周出現髓鞘增厚現象更為廣泛,軸突收縮變小,細胞器官結構不清,并發現新生神經纖維。且上述變化的嚴重程度以濃度從大到小進行排列,濃度大時變化最為明顯。
痛性神經病變為一種因神經病變所致,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疾病,多見于糖尿病患者?;颊甙l病后有強烈疼痛感,對其生活質量有嚴重不利影響,需及時落實治療干預[3]。目前在此類患者治療中除給予基礎病治療外,給予坐骨神經阻滯為臨床針對糖尿病足患者疼痛時常用鎮痛手段[4-5]。
常用鎮痛藥物中羅哌卡因應用較多,不過該藥物實際應用中存在生效時間稍長,劑量少時鎮痛效果不佳或劑量過大毒副作用多等問題[6]。部分學者的進一步研究認為,該藥物臨床治療中對患者神經損傷較大,使用過多或劑量過大時可能導致肢體功能障礙的發生[7-8]。亞甲藍屬于臨床常用氧化還原劑,常用作化學指示劑、生物染色劑、藥物等[9]。近年來逐漸有學者探析將該藥物用于臨床麻醉阻滯,經分析認為,該藥物可作用于患者脊髓內NO-cGMP系統,通過降低其興奮性達到阻斷神經傳導的目的,與傳統阻滯麻醉劑對比,其對神經損耗較小,其阻滯時間長且生效快[10- 11]。
本文將其用于坐骨神經阻滯中以治療痛性神經病變患者,總體取得滿意效果。結果顯示亞甲藍治療組VAS評分更低且鎮痛起效時間更短(P<0.05),證實該藥物具有較高阻滯效能。另外魏嘉[12]將亞甲藍用于痔術后患者的鎮痛治療中,明顯改善患者疼痛癥狀,且其鎮痛效果較其它常規麻醉藥物顯著更長,提示該藥物有極強鎮痛效果。研究結果與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相似性,說明亞甲藍的鎮痛效果較好,利于緩解疼痛。
而在本次大鼠研究中對不同麻醉的大鼠疼痛閾值進行觀測發現,2組大鼠8 h、24 h后疼痛閾值存在顯著差異,亞甲藍組大鼠的用藥效果更明顯(P<0.05),表明就麻醉阻滯效果而言,亞甲藍整體阻滯效果時間更長。但隨著時間的延長,2組大鼠在分別注入亞甲藍和羅哌卡因3 d、2周、4周的疼痛閾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在后續病理檢查中發現,不同濃度的亞甲藍阻滯大鼠其神經結構破壞程度不一,以濃度高的大鼠破壞程度最為嚴重。不過此種破壞具有一定可逆性,一般于4周后大鼠神經纖維即開始重新生長。
綜上所述,將亞甲藍用于痛性神經病變患者坐骨神經阻滯中效果顯著,其阻滯生效短、對神經損害較小,且阻滯效果更長。由于本次研究所試驗大鼠數量少,上述患者數量也較少,試驗結果具一定的偶然性,需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完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