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 娜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心血管疾病在臨床中常見的一類癥狀即心律失常,主要表現為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縮、心房顫動等。心律失常癥狀會加重患者病情,引起心力衰竭,嚴重者還會引發死亡。臨床上對該癥狀只能選擇藥物治療,選用的藥物大多為抗心律失常藥物[1],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很多抗心律失常藥物在停藥后還會復發,因此需要合理選擇藥物治療方案。近些年,索他洛爾和普羅帕酮在心律異常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針對這兩種藥物在心律失常治療中的療效進行觀察,結果如下。
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收治的100例心律失常患者納入研究中,按照隨機法分為對照組(A組)和觀察組(B組)2組,每組50例。A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7.30±2.32)歲;其中心肌病15例,冠心病22例,慢性心肌炎13例。B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43~75歲,平均年齡(58.02±2.46)歲;其中心肌病14例,冠心病20例,慢性心肌炎16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心律失常的診斷標準,心電圖檢查存在心律異常。
排除標準:存在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肝腎等臟器疾病,對實驗藥物過敏。
對照組(A組):選用的藥物為普羅帕酮片(藥物來自石家莊中諾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1670,規格:50 mg×100片),初次使用劑量為 150 mg,3次 /d,均為飯后用藥,接受1周治療后沒有明顯效果,則每隔5 d增加一次單次服用量,有效果后停止加量,每日使用劑量不超過900 mg。
觀察組(B組):選用的藥物為索他洛爾片(藥物來自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238,規格:80 mg×24片),開始時每次用藥量為 40 mg,2次 /d,均為飯后服用,接受1周治療后效果不明顯則每間隔5 d增加一次單次服用量,有效果后停止加量,每日使用劑量不能超過120 mg。
本研究觀察指標為2組患者接受治療后最小Q-T間期、最大Q-T間期、Q-T離散度、血清中細胞因子IL-8和TNF-α水平。其中Q-T間期用18導聯心電圖測量,Q-T離散度為最大Q-T間期和最小Q-T間期之差。血清中的細胞因子則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2]。
采用統計學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 組 最 小 Q-T間 期 為(367.70±22.86)ms,最 大Q-T間期為(417.22±28.19)ms;B組最小 Q-T間期為(418.46±27.60)ms,最大 Q-T 間期為(445.19±36.42)ms。B組最小Q-T間期和最大Q-T間期均高于A組(t1=10.370,P=0.001;t2= 9.886,P=0.001);A 組Q-T離散度為(48.61±3.92)ms,B 組 Q-T 離散度為(35.70±2.59)ms,B組Q-T離散度低于A組(t=8.319,P=0.002)。
A 組 患 者 IL-8水 平 為(101.70±13.52)ng/L,TNF-α水平為(2.11±0.80)μg/L;B組患者IL-8水平為(60.23±10.16)ng/L,TNF-α 水平為(1.50±0.47)μg/L。B組 IL-8和 TNF-α 水 平 均 低 于 A組(t1= 10.008,P=0.001;t2 = 7.642,P=0.004)。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見的一類癥狀,會加重患者的病情。相關研究[3]發現,心臟電信號由心肌細胞離子通道電流傳導,其中必須保證心肌細胞的鈣、鈉、鉀離子通道都處于開放和動態平衡狀態,才能確保心臟正常工作。出現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就是鈣、鈉、鉀等離子通道出現異常,失去平衡,從而使得心臟電信號傳導紊亂。目前臨床針對該疾病一般采用藥物治療,因此,藥物的選擇是保證良好療效的關鍵。
心律失常臨床表現主要取決于心律失常的性質、類型以及心功能對血液動力學影響,例如輕度的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以及偶發的房性期前收縮等對血液動力學影響較小,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對于較嚴重的心律失常,例如病竇綜合征、快速心房顫動、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以及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等,可導致患者發生心悸、胸悶、頭暈、低血壓等癥狀,嚴重可導致暈厥、甚至猝死的可能。由于心律失常的類型存在不同,其臨床表現也存在差異,主要表現以下幾點:(1)各種心律失常都能夠引起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各種心律失常監管可引起冠狀動脈血流降低,但引起心肌缺血的情況較少。對于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各型的心律失常均能夠誘發心肌缺血,主要體現在心絞痛、氣短、周圍血管衰竭等。(2)不一樣的心律失常對患者的腦血流量產生的影響也存在不同。對健康的腦血管,血流動力學的障礙則不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假如腦血管產生病變,可能造成腦供血不足,其癥狀主要表現為頭暈、乏力、視物模糊、暫時性全盲,嚴重可出現失語、癱瘓等永久性癥狀。(3)患者心律失常后,其腎血流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通常臨床上表現為少尿、蛋白尿以及氮質血癥等。(4)在患者發生快速心律失常時,會降低其血流量,以及產生腸系膜動脈痙攣,進而導致胃腸道缺血的癥狀,例如腹脹、腹痛等,嚴重的患者可出現出血、潰瘍以及麻痹等情 況。
臨床上用于心律失常治療的藥物多種多樣,但大多數用藥后一旦停藥都會出現復發的情況。近些年,隨著普羅帕酮和索他洛爾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普羅帕酮屬于Ⅰ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用于阻滯鈉離子通道,抑制鈣離子的內流及心肌的慢反應,用藥時還可以保證細胞膜的穩定,房室結、心房、心室的有效不應期及動作電位時程也得到延長;同時還可以改善心肌傳導系統的阻滯情況,延長其不應期,從而提高心肌閾電位,其興奮性降低,該藥物針對各類室上性心動過速導致的心律失常反應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普羅帕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在器質性心臟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中并不適用。而索他洛爾屬于一類合成得到的外消旋體混合物,具有非選擇性,可用于阻斷β腎上腺素受體,適用于Ⅱ類、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用藥后結合β受體,對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降低離子通道中兒茶酚胺的升高速度,有效刺激心肌的收縮,有效延長心室、心房的有效不應期及動作電位時程,其抗心律失常癥狀的效果十分顯著,而且索他洛爾也適用于器質性心臟病引起的心律失常。曹希成[4]等的研究也證實,相比于普羅帕酮,索他洛爾應用于心律失常患者能獲得更好的效果。
通過心電圖監測中反應的Q-T間期可以判斷機體生物信號處理情況、心臟電生理等,Q-T間期的長短直接反應心室的復級時間及傳導時間,Q-T離散度則可用于判斷心律不齊的高危性,Q-T間期、離散度均可以判定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效果,Q-T離散度越大,說明藥物抗心律失常作用越差,患者停藥后很容易出現復發的情況。IL-8屬于一種趨化因子,主要是由上皮細胞、巨噬細胞等分泌,可以和相應受體結合,參與到機體的生理、病理等過程,可調節機體炎性反應,TNF-α屬于一類小蛋白分子[5],主要有巨噬細胞或單核細胞分泌,可以和干擾素起到協同作用,直接引起腫瘤細胞死亡,各類相關的細胞因子也和心律失常的發生具有一定的聯系。對本院心律失常的患者分別采用普羅帕酮和索他洛爾治療,將Q-T間期、Q-T離散度及以上兩種細胞因子作為觀察指標,結果表明索他洛爾治療效果優于普羅帕酮,建議可將該藥物作為有效考慮的治療方案[6-8]。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得知,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B組患者最小Q-T間期和最大Q-T間期均高于A組,且B組患者Q-T離散度低于A組;B組患者IL-8和TNF-α則低于A組。以上各項結果,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結果比較可以充分證明,索他洛爾治療心律失常的效果要明顯優于普羅帕酮。
綜上所述,索他洛爾和普羅帕酮應用于心律失常治療均取得一定效果,兩者相比索他洛爾在療效方面更占優 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