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麗
(北京安達醫院,北京 102208)
痛風性關節炎是臨床的常見急性炎癥疾病之一,其發生機制是尿酸鈉晶體沉積在關節周圍組織而引發急性炎癥反應。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可出現疼痛和急性發作的特點,其發生和飲酒飽餐、過度疲勞、受涼等因素有關,也可能因手術而誘發痛風性關節炎。在治療方面,西醫一般給予秋水仙堿治療,但效果欠佳。本研究采用中西醫藥物結合方式對北京安達醫院收治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100例進行治療,旨在分析其臨床應用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安達醫院收治的痛風性關節炎患者100例隨機分為2組,每組50 例。西藥治療組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齡41~76 歲,平均年齡(51.12±2.41)歲;病程1~4 d,平均病程(2.62±0.21)d;患者伴隨有發熱癥狀15例,累及膝關節30例,累及腕關節5例。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組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 41 ~ 76歲,平均年齡(51.12±2.21) 歲;病程 1~ 4 d,平均病程(2.54±0.25)d;患者伴隨有發熱癥狀15例,累及膝關節29例,累及腕關節6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納入標準:(1)患者臨床上首次確診為痛風性關節炎,1個月內未曾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半年內未曾使用糖皮質激素,病歷資料齊全。(2)患者及家屬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愿意承擔相關風險。
排除標準:(1)合并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2)合并嚴重的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患者。(3)合并感染性關節疾病的患者。(4)合并骨、關節腫瘤的患者。(5)合并癌癥骨轉移疾病的患者。
西藥治療組患者采取常規西藥秋水仙堿(批號2016-4-15 生產廠家:西雙版納版納藥業有限責任公司,規格:0.5mg*100片)治療,第1次口服1 mg,之后每隔1 h服用0.5 mg,直至疼痛緩解。第2 d開始劑量為0.5 mg/d,療程為2周。
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組患者采取常規西藥秋水仙堿 +健脾清熱利濕通絡方治療。方劑:黃柏15 g,虎杖15 g,牛膝10 g,地龍10 g,苡米15 g,蒼術10 g。痛甚者加三七、穿山甲;腫脹者加澤瀉、車前子;發熱者加金銀藤、忍冬藤。每日1劑,煎服,分早晚2次服用,療程為2周。
觀察2組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關節疼痛癥狀消失的時間、關節功能恢復時間;治療前后患者關節功能評分、視覺的模擬評分;不良反應等指標。
評估標準:(1)顯效,患者關節疼痛和腫脹等癥狀體征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2)有效,患者關節疼痛和腫脹等癥狀體征改善,關節功能基本正常;(3)無效,達不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1]。
采用統計學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96%,顯著高于西藥治療組(78%,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治療前西藥治療組、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組的關節功能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組關節功能評分、視覺模擬評分改善程度顯著優于西藥治療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關節功能評分及視覺模擬評分比較(±s,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關節功能評分及視覺模擬評分比較(±s,分)
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組 50 治療前 56.13±1.21 5.25±1.01治療后 96.56±2.21 1.19±0.11西藥治療組 50 治療前 56.45±1.56 5.27±1.02治療后 86.21±2.01 3.21±0.21
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組關節疼痛癥狀消失時間及關節功能恢復時間優于西藥治療組(P<0.05)。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組關節疼痛癥狀消失時間及關節功能恢復時間分別為(6.11±1.66)d和(12.13±1.24)d,而西藥治療組關節疼痛癥狀消失時間及關節功能恢復時間分別為(9.12±1.42)d和(15.13±2.24)d。
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其中,西藥治療組服藥后出現腹瀉1例。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組出現惡心1例。
痛風性關節炎是嘌呤代謝障礙或者尿酸排泄障礙等引起的疾病,其西醫治療一般采取口服秋水仙堿藥物治療[2],秋水仙堿可對中性粒細胞對于尿酸鈉晶體吞噬進行抑制,并對急性炎癥因子釋放進行抑制,從而有效抑制痛風急性發作。痛風性關節炎被納入中醫學的“痛風”范疇,其發生和風邪入侵、脾失健運、氣血瘀滯等有關,在治療上需要遵循清熱利濕、祛瘀通絡、健脾原則。其中,健脾清熱利濕通絡方中,虎杖和黃柏可清熱泄濁[3-5];苡米、蒼術健脾祛濕;牛膝補肝腎;地龍活血通痹。現代藥理學證實,黃柏、苡米及地龍可促進血尿酸排出及增強腎血流量;牛膝有抗炎消腫、利尿、鎮痛、改善免疫力的作用;蒼術可抗缺氧,改善紅細胞功能;黃柏可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免疫功能。上述藥物聯合應用,可有效治愈痛風性關節炎[6]。
本次研究中,采用秋水仙堿+健脾清熱利濕通絡方治療痛性關節炎,結果顯示患者關節疼痛癥狀消失時間、關節功能恢復時間、關節功能評分、視覺模擬評分均顯著優于常規西藥治療組。說明采用秋水仙堿+健脾清熱利濕通絡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更好。黃桂瓊[7]的研究顯示,清熱利濕通絡止痛方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療效確切。對照組用秋水仙堿治療,治療組用清熱利濕通絡止痛方治療,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6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清熱利濕通絡止痛方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有效,能明顯改善癥狀,降低血尿酸水平,不良反應輕微,安全性好。 鄭煒宏[8]的研究也顯示,清熱利濕通絡止痛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濕熱痹阻證的臨床效果確切,其研究當中,對照組用秋水仙堿片治療,觀察組用口服秋水仙堿配合中藥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疼痛緩解時間、局部皮溫下降、局部腫脹消退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清熱利濕通絡止痛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濕熱阻滯證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
綜上所述,采用秋水仙堿+健脾清熱利濕通絡方治療痛風性關節炎可有效緩解患者關節疼痛和腫脹癥狀,促使關節功能改善,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