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丹
(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江蘇徐州 221004)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臨床上十分常見的精神類疾病,早期患者主要表現是冷漠、沖動以及言語凌亂,隨病情進展患者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思維障礙、意志行為障礙以及情感障礙等,嚴重的患者會有明顯的攻擊性,直接影響患者的工作與正常生活,予以早期治療可最大程度上避免患者發生各種不良反應[1]。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意識相對清晰,且智能基本是正常的,但是部分患者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會發生一定的認知功能障礙。對于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均予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治療原則為堅持早期、足量、足療程、單一用藥[2]。本研究選取70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予以不同劑量的利培酮治療展開對比分析,結果如 下。
選取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0例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雙盲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5例。
試驗組中男女比例為21∶14,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44.85±6.32)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2.89±0.44)年;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2∶13,年齡21~71歲,平均年齡(45.78±7.32)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3.36±0.61)年。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與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過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倫理會批準。
納入標準:(1)患者均有完整的病例資料;(2)均診斷為首發精神分裂癥;(3)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協議書;(4)無合并相關器質性病變。
排除標準:(1)本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患者;(2)既往服用相關藥物造成精神分裂癥的患者;(3)中途失去隨訪的患者。
對照組予以常規劑量利培酮(生產廠家:齊魯藥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20060512,規格1 mg)治療,患者口服利培酮口崩片,藥物用量1 mg/次,2次/d,然后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進展情況及時調整劑量,保持劑量為2次/d,3 mg/次。
試驗組予以小劑量利培酮治療[3],藥物用量1 mg/次,2次/d,然后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變化程度及時調整藥物用量,維持劑量為2次/d,2 mg/次。2組患者持續治療8周。
(1)臨床療效。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減分率在 75% 以上(包括75%)為顯效。PANSS減分率在25%~74%為有效。PANSS減分率在24%以下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有效之和,除以每組對應總例數(35)。
(2)副反應量表(TESS)評分與PANSS量表評分:以PANSS評分量表評估患者的精神癥狀,主要包括陰性癥狀量表、陽性癥狀量表以及精神病理量表,統計PANSS總分,且得分與患者的精神癥狀呈正比[4];以TESS評估患者的不良反應,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副反應越小[5]。
(3)心肌標志物:借助Access2型化學發光儀測定患者的心肌標志物,以免疫化學發光法分別測定患者的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紅蛋白(MYO)與肌鈣蛋白(cTnl),記錄治療前后的心肌標志物數 據[6]。
(4)藥物副作用率:主要包括頭痛、震顫、便秘、肌強直、靜坐不能以及月經紊亂等。
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2組患者的TESS評分與PAN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TESS評分與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2。
治療前2組患者的CK、CK-MB、MYO以及cTnl改善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CK、CK-MB、MYO以及cTnl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試驗組患者的藥物副作用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精神分裂癥屬于慢性、持續的精神疾病,該病主要表現為個性、行為、情感、思維上的分裂,主要特征為精神活動與環境明顯不協調,集中發生于青壯年,直接影響患者的情感與行為。臨床表明,該病患者的基本認知與思考結構發生破裂。目前,精神分裂癥有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抗精神病藥物以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但是部分精神藥物的不良反應多,為自主神經、心血管、椎體外系癥狀(EPS)以及過度鎮靜等,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 量[7-8]。
表2 2組TESS評分與PANSS評分比較(±s,分)

表2 2組TESS評分與PANSS評分比較(±s,分)
試驗組 35 2.88±0.32 2.12±0.13 88.76±11.32 60.32±8.45對照組 35 2.89±0.36 2.72±0.24 88.78±11.20 70.58±9.55 t 0.122 8 13.004 9 0.007 4 4.760 0 P 0.902 6 0.000 0 0.994 1 0.000 0
表3 2組心肌標志物改善情況比較(±s)

表3 2組心肌標志物改善情況比較(±s)
試驗組 35 75.21±2.03 98.45±3.25 5.23±1.12 8.89±2.35 75.14±10.4296.54±11.15 0.12±0.01 0.18±0.02對照組 35 75.23±2.04 86.15±2.28 5.24±1.13 6.32±2.38 75.16±10.4378.48±10.78 0.12±0.01 0.14±0.01 t 0.041 1 18.329 4 0.037 1 4.545 8 0.008 0 6.889 1 0.000 0 10.583 0 P 0.967 3 0.000 0 0.970 4 0.000 0 0.993 6 0.000 0 1.000 0 0.000 0

表4 評定藥物副作用率(n,%)
本研究中,試驗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TESS評分與PANSS評分低于對照組,CK、CK-MB、MYO以及cTnl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藥物副作用率低于對照組(P<0.05),充分驗證了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予以小劑量利培酮治療具有積極意義。利培酮是一種臨床上十分常用的抗精神藥物,屬于5-羥色胺(5-HT)拮抗劑,可對人體的多巴胺受體與5-HT受體進行直接作用,且具有十分強的親和力,協同拮抗作用較為明顯。同時,利培酮可與腎上腺素相結合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與認知功能,進而有效提升其生活質量。服用利培酮之后藥物可在短時間內發揮一定程度的藥物效應,用藥1 h后患者的血藥濃度均可到達峰值,且藥物的半衰期均是3 h,用藥效果優越。臨床研究[9]顯示,小劑量利培酮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少,可予以患者對癥治療,臨床療效十分顯著。張超等人[10]研究表明,2組首發精神分裂癥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究數據結果一 致。
綜合上述,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予以小劑量利培酮治療具有顯著優勢,更易于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同時降低TESS評分、PANSS評分,改善心肌標志物水平,減少不良反應,藥物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