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清,伍 揚,賴志淮
(華僑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福建泉州362021)
高校實驗室成果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項目來源、技術支持,還能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1]。然而,由于大學生創業團隊普遍存在追求“短平快”的成果而忽視項目后續研發的情形[2],導致許多來自實驗室的創新創業項目進入市場化過程中,無法得到實驗室持續的技術支撐,高校實驗室也無法從成功轉化過程中獲益,使得實驗室研究與大學生創新創業陷入惡性循環。
為此,本文結合近年來開展的實驗室與創新創業教育協同機制探索與實踐,以我校醫學院實驗室成果“液體創可貼”成功轉化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為案例,探索高校實驗室、創新創業教育、制度保障體系三者的內在機制,并基于此構建高校實驗室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良性循環模式,為新時期我國高校探索產學研新機制、新路徑、新策略提供參考。
高校實驗室成果是大學生創業項目的主要來源。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創新模式可分為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3-4],但由于商業模式創新存在易被復制等風險,因此,大學生創業團隊更傾向于選擇技術創新模式。高校實驗室研究成果以其前沿性、新穎性、自主性等特征,不僅成果產出高,且知識產權能夠得到保障,成為大學生創業項目的技術創新模式的有力支撐。在2018年第十屆“挑戰杯”福建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本科組)382個獲獎項目中,就有240個項目的技術來源于實驗室研究成果,占比62.83%,而金獎作品中實驗室研究成果占比達到82.5%。
高校實驗室的持續性技術支持是技術創新型項目成功孵化的重要保障。對于技術創新型創業項目,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持續的技術升級與改進,往往會因為產品與市場實際需求匹配度低,而導致創業失敗[5]。在協同機制下,創新創業項目能夠有效利用實驗室提供的持續性技術支持,提升項目孵化的成功率。作為試點項目之一,“液體創可貼”的第一代產品因為僅具備避免傷口二次感染的功能,且存在不防水、成膜速度慢等缺陷,市場反應十分冷清。在實驗室的技術支持下,歷時27個月,通過不斷改進相關技術,使得“液體創可貼”兼具促進傷口愈合、消炎殺菌、防水透氣等多重功能,最終形成市場化產品。
實驗室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結合能夠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創新創業教育仍以專業知識的學習為根本[6],將實驗室作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7],能夠打造具有專業學科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8]。通過延長孵化周期,弱化創新創業競賽產生的短期效益,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以及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和塑造。解決當前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內涵認識不到位、理解不到位等問題[9],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液體創可貼”項目孵化過程中,僅將參加創業競賽作為檢驗人才培養效果的手段之一,堅持創新創業人才的長期培養目標,最終形成自我認知—團隊合作—知識體系塑造—自我角色定位的階梯式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創業實踐能夠促進實驗室研究成果轉化。由于實驗室研究缺少市場信息導向,與實際需求間存在偏差[10],根據《2017年中國專利調查數據報告》,成果轉化率僅為11.4%。而協同機制下,實驗室研究成果可以通過創新創業實踐進行市場檢驗,獲取實際市場信息,以提高研究成果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提升研究成果的轉化率。
“液體創可貼”項目原本是一款用于防止傷口感染的液體創面敷料。在3次市場調研、2場體驗會以及21場商業路演及創業競賽的基礎上,根據市場實際需求進行多次技術改進。最終改進為能夠快速成膜、消炎消毒、促進傷口愈合的液體創可貼。為降低生產許可的獲取難度,將產品定位從原本的醫械字號改為衛消字號,產品最終實現成果轉化。
創新創業實踐能夠為實驗室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在創新創業實踐的市場導向下,實驗室的技術改進過程,往往會涉及新技術的開發或現有技術挖掘。因此,市場導向下的技術改進,不僅能夠滿足市場對產品的功能需求,也能夠促進實驗室研究的多方向延伸。為解決“液體創可貼”無法對新鮮傷口起到止血作用的缺陷,實驗室延伸出了以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為主要原料的“傷口閉合劑”的研究;而多功能液體創可貼的市場定位,使得實驗室在挖掘“液體創可貼”項目消炎殺菌、驅蚊止癢等功效的同時,延伸出“傷口護理液”等研究項目。
實驗室研究與創新創業實踐的深度結合能夠提升實驗教學質量。通過將創新創業實踐內容與成熟的實驗室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參與實驗的熱情和積極性[11]。在優化實驗教學體系的同時,促進實驗教學效果的提升[12]。在“液體創可貼”項目的試點中,我校醫學院就嘗試將液體創可貼對傷口愈合的物理作用及藥理效用融入“創面恢復”的實驗教學之中,取得良好效果。
政策激勵能夠有效提升師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師生參與積極性不高成為制約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13]。為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我校制定了“華僑大學關于加強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活動的意見”。教師通過指導創新創業實踐,最高能夠獲得3萬元獎金,且獲獎成果最高能夠等同于主持完成一項國家級科研一般項目;而學生通過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最高能夠獲得5萬元團隊獎金。同時,也能夠通過科創保研制度,獲得推免攻讀碩士學位的資格。
良好的保障制度能夠激勵實驗室研究人員積極參與成果轉化[14]見圖1。轉化成果沒能得到保障,是影響教師參與成果轉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也制約了教師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15]。為保障協同機制的順利運行,學校于2016年制定了“華僑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細則(試行)”。文件規定,累計5年科技成果轉化到賬經費累計達到300萬元及以上,視同符合參評副教授的科研項目和論文論著條件;累計5年科技成果轉化到賬經費累計達到600萬元及以上,視同符合參評教授的科研項目和論文論著條件。同時,考慮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對教師的研究動力的影響[16],文件還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作出規定:成果完成人可以獲得80%的收益,而學校與成果完成人所在單位各獲得10%,對于提升實驗室研究成果的轉化率起到良好的制度保障。

圖1 高校實驗室與創新創業教育協同機制
在協同機制下,我校基本形成實驗室與創新創業協同聯動的發展模式,在實驗室工作與創新創業工作中均有所收獲。僅以“液體創可貼”項目為例,在實驗室工作中,立足于創新創業實踐的反哺機制,延伸出“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合成技術”等3項研究成果,申請“一種中藥液體創口貼及制備方法”等發明專利2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外觀專利各1項,同時對于我校醫學院的實驗教學也起到一定的提升效果。
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獲得省級創新創業教改課題1項,團隊有4位成員推免攻讀碩士學位。項目先后獲得“創青春”第二屆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銀獎等國家級榮譽2項,“挑戰杯”第九屆福建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等省級榮譽4項,累計獲得創新創業競賽獎金20萬元、創業孵化基金近50萬元。
本文以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介紹了我校實驗室與創新創業教育協同機制。該機制將實驗室與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深度結合,以激勵成果轉化、鼓勵參與創新創業兩個方面的制度保障為支撐,形成實驗室技術成果保障創新創業實踐、創新創業實踐反哺實驗室的良性循環模式。為提高我國高校實驗室研究成果轉化率,加強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提供新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