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摘要: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已產生集體經濟的雛形,經過70年的發展,集體經濟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以高密市為例,了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掌握典型經驗,破解發展難題,建立長效機制,推動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筆者采取到鎮村走訪與基層干部座談、查閱資料、統計有關情況等方式調查了高密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針對當前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中重視程度不高、思想認識不到位、村領導班子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提出相應建議,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重要思路。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產權改革
李 榮. 山東高密市農村集體經濟現狀與發展建議[J]. 農業工程技術,2019,40(11):14+19.
一、高密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目前,隨著農村稅費改革及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深入貫徹落實,農村集體經濟收入不斷減少,集體經濟狀況不斷惡化[1]。高密市全市960個村,城中村和城郊村集體經濟狀況較農業村好一些。全市村級集體年自營收入過20萬元的村僅有104個,占總村數10.8%;村級一般性事務開支能夠自理的村為525個,占總村數的54.7%;收不抵支舉債運轉的村為435個,占總村數的45.3%。
如果除去城中村和城郊村69個,全市農業村總數為891個。村集體年自營收入過20萬元的村僅有66個,占農業村總數的7.4%;村級一般性事務開支能夠自理的村有470個,占農業村總數的52.8%;收不抵支舉債運轉的村為421個,占農業村總數的47.3%。
當前階段,農業農村工作抓管理性的事務多,如人居環境整治、扶貧、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創建衛生城市、農村平安建設、違法建設清理、發展現代農業等,都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農村集體經濟狀況的惡化或集體經濟薄弱,成為限制當前農村發展的短板,相關部門需要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
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典型經驗
調研過程中,走訪了6個鎮街區,16個發展集體經濟成效明顯的村,總結這些村的情況有以下共同的特點:
1、兩委班子過硬,支部書記發揮積極作用
要有一個好的當家人(支部書記),在黨員群眾中具有很高的威信,村干部團結干事,辦事公道,熱心為群眾服務。一般現任支部書記剛上任存在時村情較差、干群關系緊張、村內糾紛矛盾較多、村級經濟狀況較差的問題,但通過兩委的改革整頓,為全村辦正事辦實事,為群眾搞服務的風氣逐漸成型。此舉既發展了集體經濟,又創造了全村和諧的大局。幾年后,整個村子氣象更新、大局穩定、干群融洽、群眾滿意,成為先進村。
2、保障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和各項事業發展
集體經濟成效明顯的村,村領導都善于抓集體經濟,即解決了村級組織開展各項整改和建設文化經費不足的問題,還為群眾辦了很多實事好事,取得了群眾對村兩委的擁護。解決了過去無錢辦事,有心無力,各項工作難以開展的問題;村內公益事業和群眾公共福利得到良好發展,受到了群眾的高度肯定。
3、促進農村和諧發展
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也是加強村級資產資源管理、優化村級資源分配和發揚村民群眾智慧的過程。要充分發揚基層民主議事民主決策精神,大力引導村民參與全村治理,辦正事樹正風。有的村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中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歷史遺留問題,既維護了集體利益,減少和化解了干群矛盾,又加強了群眾信服度,進一步促進了農業和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2]。
4、增強村級組織的執政能力
村級組織在治理村務和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要著眼全村大局,給群眾謀福利,就會受到群眾擁護。同時,干部受到磨練增長了才干,群眾威信較高。通過多年的干事創業,兩委村干部執政能力越來越強,發展集體經濟服務群眾的水平越來越高,村級組織成為鎮街區先進單位,全村成為先進村。
三、發展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
當前,全市發展集體經濟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市鎮村三級對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足夠的重視,沒有為集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二是鎮村干部不會發展集體經濟,部分基層干部受傳統思想影響,認為當前村級資源資產資金極少,沒有資本發展集體經濟,看不到新形勢下的新措施、新發展,沒有開拓創新精神;三是部分村干部缺乏上進心,沒有發展集體經濟的思路,畏難發愁,安于現狀,工作得過且過,敷衍上級;四是有的村領導班子構建不合理,村干部年齡偏大,學歷低,缺乏年輕力量;五是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且渠道單一,一些較偏僻的村莊只能依靠自然資源創收,而地理位置較好的村也僅通過簡單的租賃創收,沒有開拓特色產業的手段,后勁不足;六是缺少資金投入,農村集體經濟要創新發展,前期的資金投入不可或缺,但目前各地對村級經濟發展投入普遍不夠,且全市47.3%村收不抵支,只有52.8%的村能夠收支自理。
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思路
1、把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放在農業農村工作的首位
農村集體經濟直接關系到村級組織的執政能力,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決不能忽視。要作為各級農業農村工作重要任務,納入考核,擺上日程;要與農村各項改革相銜接,加強領導,調查研究,采取措施,形成導向,形成氛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了,農業農村工作就會較快發展。
2、加強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要結合當前開展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創新的集體經濟組織和內部管理監督機制,切實把改制后的集體經濟組織作為市場主體,實施市場化規范運營,落實發展壯大后的各項職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能就改革而改革,要牢記改革宗旨,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根本目的,打牢下一步發展集體經濟基礎。
3、根據各村情況因地制宜
要綜合考慮當地村情,分析農村集體經濟基礎、當地產業、生態、資源、區位優勢等情況,一村一策,選準路子,搞好規劃設計。發展思路要切合實際,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避免風險。各村要廣泛學習借鑒各方面的經驗,群策群力,深入研究,從每一件小事一步一步做起,逐步積累發展經驗和實力。
4、采取多種形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一方面要通過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增加集體收入[3]。要搞好村集體直接管理的耕地、林地、建設用地、四旁五荒、村內空閑地等土地資源的發包管理、聯合經營、開發利用。搞好集體林木、房產、車間等財產的運營管理、投資經營,發揮效益,增加收入。
另一方面要在發展和服務當地產業過程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通過帶領和服務群眾、服務各類經濟主體,通過發展特色產業、休閑農業,利用集體資源、資產、資金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開展土地托管。為農戶和各類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農業招商,整合集體資金、政府扶持資金等,通過入股或參股各類經營實體等辦法發展集體經濟。
5、要提高農村干部的整體素質
結合農村現有換屆政策,擴大村兩委及重點村委班子候選人范圍,積極引進“三支一扶”大學生、退伍軍人及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等優秀人才,不斷優化村領導班子整體結構,讓其成為帶領農村經濟發展的攻堅力量。同時,要緊跟國情政策風向,通過線上多媒體及線下交流的方式,加強對各級鄉村領導班子在國家政策、村級經濟經營及專業技術方面的教育培訓,開拓眼界、提升個人能力,使其擺脫“不想”、“不會”、“不敢”的陳舊懶惰思想認識,大膽創新,勇于借鑒,更好的服務農村集體經濟建設。
五、結語
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將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放在農業農村工作的首位,加強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發展措施,還要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形式,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旅游產業,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提高農村集體經濟收益提供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 陳亞東. 村集體經濟發展問題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8.
[2] 伊全勝. 發展完善我國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對策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5.
[3] 薛繼亮.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實現形式研究[D]. 陜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