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堂
摘要:從2009年開始,農作物種子檢驗機構能力驗證工作在全國各級檢驗機構開始開展,這項活動對于評價各級檢驗機構的檢測水平、提高各級種子檢驗從業人員的技術能力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該文以發芽試驗為例,從規范能力驗證活動流程進行闡述,要合理選擇、準備發芽床,精確數種置床,科學培養置床,仔細觀察各組試驗情況并記錄,科學計算數據結果,從而有效提升種子質量檢驗工作效率,提高當地農作物整體種植效益。
關鍵詞:種子;質量檢驗機構;能力驗證;規范
張桂堂. 種子質量檢驗機構能力驗證活動規范化操作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2019,40(11):87+89.
為了規范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機構能力驗證活動,提高檢驗機構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保證檢驗數據準確可靠。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考核合格的檢驗機構,要想對外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檢驗報告,必須經過能力驗證。所以,能力驗證對于各級種子檢驗機構來說都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筆者結合自己多年工作經驗,針對種子質量檢驗能力驗證的具體操作流程進行進一步規范,以供大家參考。
一、檢查要細致全面
1、標簽檢查
檢查裝有能力驗證樣品的快遞包裹外包裝上標注的收貨人姓名及單位是否與所在單位一致,如不一致及時退回,避免因快遞公司的失誤給后續工作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2、容器檢查
檢查能力驗證樣品密封是否完好,如果是水分樣品是否裝在防濕容器中,以最大限度減少環境條件對樣品的影響。
3、重量檢查
正式檢驗前,要對每一份能力驗證樣品進行二次稱重,比較樣品實際重量與容器標稱重量是否一致。誤差大于5%的,要及時向國家中心說明情況,由國家中心根據情況做出后續處理。
二、檢測要規范科學
1、選擇發芽床
發芽試驗是最關鍵的試驗,要選擇好發芽床,常見有紙質、砂質發芽床。在具體進行試驗時,要根據相關標準給各種作物提供2-3種適宜的發芽床以供選擇。檢驗指導書對各種樣品的發芽床有要求,要根據指導書建議選擇發芽床。
2、準備發芽床
(1)選用砂床作發芽床
選用砂床作發芽床,要提前做好以下準備夠工作:
清潔。砂床制作時要合理選擇砂質,并去掉石子和其他雜物,然后用清水進行洗滌,留以備用。
消毒:將清洗干凈的濕砂放置到鐵盤上烘干,烘干器溫度設置在130-170℃,時間設為120 min。注意要將濕砂充分攤開,加快烘干速度,同時可以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
過篩:取孔徑為0.8 mm和0.05 mm的圓孔篩兩個,將烘干的砂子過篩,剔除掉直徑大于0.8 mm、小于0.5 mm的砂粒,保留下的砂粒就是用于種子發芽的主要介質。
加水拌勻:篩選出的砂子中適量加水并充分攪拌,使其飽和含水量達到60%-80%。根據多年育苗經驗,濕度要掌握在手握成團、放手即散的范圍內。砂床濕度要適中,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后期種子正常發芽。
(2)選用紙床作發芽床
如選用紙床作發芽床,應注意以下幾點:
持水力強。用于制作發芽床的紙,最重要的是具備較強的吸水能力與持水能力,通常選用專用發芽紙、濾紙等。
無病菌、無毒質。所用的紙要保持干凈、衛生,不能有病菌、細菌和酸堿、染料、油墨以及其他有害化學物質等污染。此外,紙張的pH值應在6.0-7.5之間。
紙質韌性好:制作紙床的紙張應有一定的拉伸強度,同時紙張的密度不宜過密,應使用結構多孔、通氣性佳的最為適宜。
3、作物種子置床規格
根據種子尺寸的不同,置床時的規則也不同。農作物種子置床一般分為三種情況:種子直徑在0.5 cm以下的作物(如:水稻),試驗規格為以100粒為一個試驗單位,做四組;種子直徑在0.5-1.0 cm的作物(如:玉米),試驗規格為以50粒種子為一個單位,對比8組;針對種子直徑≥1 cm的農作物(如:花生、大豆),以25粒為一個試驗單位,做16組對比。
種子檢測試驗同時對置床環境有一定要求。各類種子根據尺寸大小放置進入發芽床時,每顆種子要保持相同的間距。在為發芽床鋪砂時要注意砂床的平整和厚度一致,保障每個試驗種子處于相同的生長環境中,不會因為距離過近導致其生長受到其他不良種子的影響。在試驗過程中,要標明試驗農作物種子的種類、名稱、對照編號以及置床開始日期等,方便后續觀察記錄。
4、置床培養的注意事項
(1)根據種子確定所需環境
農作物種類的不同,其種子發芽所需環境條件也必然不一樣。當試驗不同類型的種子時,務必要根據種子本身適宜的條件進行發芽培養。不同類型的種子在試驗條件艱苦時也要分批進行,不能放在一個發芽箱中,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
(2)同一批次對照組重置組一起試驗
同批次的同種作物種子試驗,有條件時應將全部對照重復組放置于發芽箱的同一層或者同一個發芽箱,標簽朝外,有利于同組對比記錄。
(3)培育溫度
檢驗指導書一般要求采用恒溫發芽。在具體檢驗時按指導書要求設定好發芽箱溫度即可。
(4)調整發芽環境
培養過程中,要對發芽箱的溫度、濕度、發芽床空氣疏通性做密切觀察。相較砂床良好的固水性,選擇紙床做發芽床的試驗組,要適時施加水分,以防種子缺水。
5、觀察數據記錄
置床培育首次記錄時,應不記錄缺損、畸形或者發育不均衡的幼苗,同時將苗床中正常發育的幼苗另行撿出。
培育過程中應及時將苗床中發霉嚴重或者壞死的種子清除,并做相應記錄。
培育完畢前最后一次計數時,要根據幼苗發育生長情況,將培育的幼苗按照未發芽、正常發育、不正常發育、已壞死或硬實分類統計數量。
培育試驗過程要遵守50%計數原則,即觀察幼苗種子葉面的發育情況,若50%壞死或變色,則記錄不正常中,若50%葉面正常,則按照正常記錄。
6、試驗計算和表示方法
(1)百粒種子為一組
試驗數據計算應以100粒種子為一組,若作物種子置床數量不足100,則對相應批次種子合并計算。
(2)結果用百分數表示
試驗結果通常用百分比表示,若同一種子的4組對照重復幼苗發育的正常率都在容許范圍內,則最后試驗結果為對四組數據取的平均值。針對壞死、不正常等剩余四類種子的統計結果也采取相加求平均值的方式。
(3)數值修約
試驗結束取得的最終數據,其得到的數據中正常幼苗的百分數修正到與此數字最接近的整數,0.5進位,然后計算不正常、不發芽、壞死和硬實種子的數據,若五類數據相加為1,則修正完畢。若相加不是1,則繼續在除正常幼苗外的剩余四種中選擇小數點后數字最大的,將這個數字修正到最大的整數,然后再次計算各類幼苗數據總和。如果仍然不是1,則重復此步驟,直至總和為1結束修約。
需要注意的是,首次總和不是1的情況下,如果剩余四類非正常幼苗數據小數一樣,要按照不正常、硬實種子、不發芽種子和壞死種子的順序計算。
7、破除休眠和重新試驗
能力驗證樣品檢驗時一般不用預先處理,所以,當試驗結束時無論是否存在硬實或新鮮不發芽種子,都不要對種子進行破除休眠處理,只需按要求分類計數即可。
若培育期出現種子發霉嚴重,導致芽床大面積被真菌或細菌污染,或培育期結束計數時出現無法準確記錄正常幼苗數量,或發現試驗環境預設錯誤導致試驗結果不準確等狀況,要重新試驗。
8、試驗報告
試驗結束將各項數據整理成冊時要注意,須填報正常、不正常幼苗、新鮮不發芽種子、硬實和死種子的百分率。對于以上五種分類中未出現的類型,將符號“-0-”填入對應分類中即可。
試驗報告中除了填寫種子發芽的各類結果,還要在報告中準確標注試驗環境,如溫濕度、采用發芽床的類型、放置時間、檢測時間、試驗持續日期和容許誤差、實際誤差,所用的主要儀器等。
三、上報要及時完整
從2019年開始,結果填報確認,采用“網上操作確認+寄送紙質版結果填報單(檢驗報告)”的形式。在完成能力驗證檢驗項目后,要及時在系統中填寫“結果填報”,把結果報告的所有內容輸入電腦,網上提交結果后下載打印全部結果填報單(檢驗報告),由技術負責人審核無誤后加蓋公章并簽字。
各級種子檢驗機構收到能力驗證樣品后,需獨立在本機構內的檢驗地完成樣品的檢驗,不得借助其他機構的場地或接受其他機構的幫助。驗證樣品試驗結束后,依據對應格式將試驗數據填寫完成后要及時上報,常規項目檢驗在樣品接受確認后20日內報送結果。
超期報送結果必須書面說明理由,逾期不報送結果的機構,本輪能力驗證結果視為不合格。樣品接受確認單原件和檢驗報告原件一律用中國郵政EMS寄送至全國農技中心種子檢驗處,便于信息的查詢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