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流行性、毀滅性的病害,是馬鈴薯生產中的主要病害。該文主要針對馬鈴薯晚疫病實際發生情況與主要發生特點,對主要發病原因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要科學合理選種,加強栽培管理,合理輪作、科學施肥,強化監測預警,科學預防防治,及時收獲及貯藏等防控對策,降低晚疫病的發生幾率,提高馬鈴薯種植的產量與品質,提升整體種植效益。
關鍵詞:馬鈴薯;晚疫病;發病原因;防控措施;輪作;科學施肥;監測預警
劉小艷. 甘肅平涼市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原因及防控措施[J]. 農業工程技術,2019,40(11):34.
平涼市位于甘肅省東部,屬于隴東溫和半濕潤農業氣候區,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144-2380 h,無霜期為156-188天,年均氣溫8.5℃,降水量420-600 mm,雨水相對集中在7、8、9月三個月。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是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由于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氣候垂直差異明顯,日暖夜涼且高濕的條件有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發生流行。
一、晚疫病發生情況及主要發生特點
1、發生情況
馬鈴薯是平涼市三大糧食作物之一,栽培歷史悠久,常年種植面積約7.6 hm2,產量90.6萬噸,主要種植區分布在莊浪、靜寧兩縣,種植面積達6 hm2,占全市種植面積的78.9%,是馬鈴薯晚疫病的常發區和重發區。2018年全市馬鈴薯晚疫病發生面積約2.87 hm2,總體呈中度偏重發生程度。
2、主要發生特點
(1)發病時間早
6月上、中旬連綿陰雨天數多,適宜的溫濕度環境有利于馬鈴薯晚疫病菌孢子的萌發侵染。根據晚疫病數字化預警系統監測和大田普查,西部病葉首見期在7月中旬,較去年同期偏早10天左右。總體為西部零星發病,中東部輕度發病。
(2)擴展速度快
晚疫病發病初期以崆峒區北部塬區和南部山區發病較為普遍;進入8月下旬后,由于降雨偏多,露日次多,馬鈴薯晚疫病發生流行的氣象等級偏高,在西部地區普遍發生,并流行蔓延。
二、發病原因
1、生態環境適宜,品種抗病性差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典型的氣候型流行性病害,由致病疫霉引起,是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的一種毀滅性卵菌病害。其流行性強、危害重,氣候條件對病害的發生和流行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氣候條件以溫度、濕度影響最大,當條件適宜時可大面積發病。當年,秋季雨日次較多,降雨量高于常年同期,溫濕度條件有利于馬鈴薯晚疫病菌的浸染流行。另外,品種、地域間差異大,不同品種發病程度不同,高寒陰濕區重于干旱地區。目前,除莊薯3號、青薯9號、隴薯8、9、10號等品種表現出較高的抗病性外,其余品種普遍抗病性較差。
2、栽培管理水平低,防控措施不到位
由于對田間管理的力度不到位,密度過大,通透性差,極易造成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同時,群眾普遍存在認識偏差,沒有提前預防的習慣,絕大多數都是在病害流行后才噴施藥劑,致使防治效果不佳。
三、防控措施
1、合理選種,減少初浸染源
選用脫毒種薯可以大幅度提高馬鈴薯產量與品質。脫毒馬鈴薯植株抗高溫、干旱的能力較強,能有效降低晚疫病的發生程度。晚疫病病原菌主要以菌絲體在種薯內越冬,帶病種薯是馬鈴薯晚疫病傳播的主要初浸染源。所以,播種時要挑選優質種薯,去除芽眼壞死和爛、病、傷塊莖。選取薯形規整、薯皮光滑、有1-2個飽滿芽眼的健康種薯,提倡使用高質量種薯和小整薯(50 g左右)播種。
切塊播種時,切刀要用75%的酒精或0.1%-0.2%高錳酸鉀液浸泡10-15 min后使用。切到病爛薯時,切刀要再次消毒,以減少初浸染來源,防止病害傳播。播種時可選用種子量的0.2%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加細土拌種。
2、合理輪作、科學施肥
適期早播,選擇土質疏松、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田塊栽植。采取高壟栽培方式,降低田間濕度,促進植株健壯生長。避免與茄科作物連作或臨近種植。
氮肥在馬鈴薯生長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施后葉色濃綠,效果非常明顯;但施肥過量可使馬鈴薯莖葉發生徒長,從而致使田間密度高,花期莖葉量過大,不利于植株間通風透光。多雨季節,田間濕度上升,可促使病害提早發生,并迅速流行擴展。增施磷鉀肥,可增強植株抗病性,有效降低晚疫病的發病率。
3、強化監測預警
科學監測是摸清馬鈴薯晚疫病發病規律的前提,做好預警系統監測、綜合分析晚疫病流行趨勢是馬鈴薯晚疫病有效防控的關鍵環節。在現蕾期或多雨、多霧期,3-5天開展一次定點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發現中心病株后,應作出防治的短期預報,及時開展防治。
4、科學防治
晚疫病防治要以預防為主,做到及時防治和多次防治。如果7月中下旬出現連續降雨,一旦田間出現晚疫病斑或中心病株,應立即拔除,帶出田外深埋;并對中心病株周圍30-50 m范圍內的植株噴灑精甲霜錳鋅、霜脲錳鋅等藥劑進行防控。在發病前可用80%代森錳鋅或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75-100 g噴霧預防;發病期可選用60%丙森.霜脲氰可濕性粉劑80-100 g/畝,或72%霜脲氰.錳鋅可濕性粉劑107-150 g/畝,兌水搖均噴霧,每7天噴1次,連續噴3-4次,可有效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危害。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防止病菌產生抗藥性。
5、及時收獲及貯藏
莖葉枯黃、塊莖成熟時要及時收獲。應選擇晴天,防止淋雨。收獲前一周左右割除地上莖葉部分,運出田外處理,在地表噴施1次霜脲.錳鋅,預防塊莖感病。對地上部分已感染晚疫病的植株,要提前收割、清理病秧,以減少塊莖感病和達到曬地的目的。
入窖前可放在陰涼通風處,剔除病薯和有傷口的薯塊。貯藏窖使用前要進行消毒,將貯藏窖打掃干凈,用生石灰、5%來蘇水噴灑消毒。貯藏期間加強通風管理,防凍、防出芽或爛窖。
四、結語
綜上所述,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破壞性極強的病害,一旦大面積發生很難控制。因此,在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時,要嚴格遵循“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合理運用多種防控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