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震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今天的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主流,但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涌動,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為新時期世界走向共贏帶來了中國方案。2015年3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明確提出,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這是國家從全局高度對高質量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新疆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
江蘇理工學院劉寧博士的專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產業分工與區域競爭力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有效地回應了這一重大戰略問題,綜合運用國際貿易、產業經濟、區域經濟和經濟地理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立足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疆,將新疆作為經濟體,研究如何通過新疆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產業分工,以促進新疆區域競爭力的提升。該書思路清晰、內容豐富、結構嚴謹、邏輯性較強,是一部兼具理論和應用價值的高質量學術著作。
該書以產業分工為視角,從產業結構升級、產業集群發展、承接產業轉移、建設產業基地、提高核心競爭力等方面提出產業分工,提升區域競爭力的路徑及保障措施,對實現新疆高質量發展,切實提高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快速提升區域競爭力都將產生重要的實踐意義。
該書以國際分工理論、競爭優勢理論為基礎,首先,對新疆參與經濟帶沿線產業分工的基礎條件進行分析,測評新疆與周邊沿線國家的區域競爭力狀況及產業分工現狀;其次,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分析產業分工對區域競爭力的傳導機理,運用VAR模型和錢納里半對數模型對新疆產業分工的區域競爭力效應進行測評,剖析基于區域競爭力提升的新疆產業分工的缺陷和制約因素;最后,運用TOPSIS模型對新疆參與分工的優勢產業進行了選擇,并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框架下基于區域競爭力提升的新疆產業分工調整方案。
該書研究對象涉及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九個國家和地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系統梳理了新疆與沿線國家產業分工與區域競爭力的現狀及困境,進而結合定量分析的結果,從以沿線國家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加速產業結構升級;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借助國際化空間帶動經濟騰飛;建設出口生產基地,以集群效應提升產業競爭力;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相結合,提高核心競爭力四個角度,提出了新疆參與經濟帶產業分工,提升區域競爭力的路徑和具體措施,為新疆深入開展與沿線國家的分工合作提供依據,對促進絲綢之路產業帶和生產網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該書學術性與實踐性、區域性與國際性相結合,體系完整、方法科學,是一本關于區域經濟研究的好書,值得推薦。
責任編輯 ? ?王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