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輝
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個環節,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有鑒于此,廈門市集美區后溪中心小學扎根鄉土,因地制宜,選擇了“苧溪鄉土”主題作為校園文化特色建設,初步建成了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特色基地。
一、選擇——傳承苧溪鄉土
后溪中心小學沿溪而建,因溪而名。她身邊流淌的苧溪是廈門第二大河流,被譽為廈門兩大母親河之一。在唐宋時期,開發苧溪流域的石氏先民,書寫了父子登科、兄弟連捷、叔侄同榜的“一門九進士”科舉神話,留下了底蘊深厚的苧溪流域文化。
苧溪鄉土文化源自古代中原儒學,融合了當地的土著文化,還在明清時期的下南洋浪潮中吸收了舶來文化,苧溪鄉土文化具有開放包容、山海交匯、兼收并蓄的閩臺文化特色。這種文化特征,與當代后溪中心小學所在地再度契合。現在學校所在的后溪片區被重新定位為以海西交通樞紐為核心的廈門城市門戶地帶,大量涌入的外來人口使這片土地再次成為五方雜居的移民城鎮。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學校所在的集美區各中小學,隨遷子女數占比接近八成。在這樣的環境下,急需尋覓既能適應新時代特點,又能讓來自不同區域的奮斗者相互認同、樂于接受的文化,以此同構精神的歸宿。于是,集美區在2014年提出不斷挖掘弘揚“一精神三文化”(嘉庚精神和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的寶貴財富和時代價值。
基于此,后溪中心小學深入挖掘、傳承和弘揚苧溪鄉土文化,打造“悅園教育”,著力建設讓師生幸福工作、快樂學習的“生態樂園、成長學園、精神家園”,促進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文集美建設者及其子女們和諧融洽,合力共贏,同筑新時代的中國夢!
二、導向——守護苧溪清流
在后溪中心小學巨大的門柱之上,有一副引自清代三防縣主簿,被稱為“教育官員”的余小霞的對聯:“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意在告訴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后溪人,要把在這里工作、生活、學習,看作是與當地人的緣分;為人處世要做到心中無愧,不做對不起這片土地和人民的事。同時也在告誡全體教師:不忘當初從教誓言,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珍惜緣分,教化萬民。
走進學校南門,可以看見鑲刻在富有閩南特色紅磚景墻上的“廉訓”。有淺白接地氣、帶有濃濃苧溪鄉土味的方言俗語,如“小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等;有沿溪十一個主要姓氏家族流傳已久的廉風廉訓,如楊氏的“廉垂四知,清白傳家”等。墻內還有流傳當地民間的廉風、廉俗、廉訓、廉范,以濃郁的苧溪風情格調,營造出“唱廉倡廉、為廉唯廉”的文化清流。
在學校綜合樓五樓,學校利用空余場所,如柱子、廊道等,緊扣“苧溪清流”主題,展現家鄉清廉人物故事、俗語等,用心打造浸潤師生的廉潔文化。如展廳主景是盛開的蓮花,高科技裸眼3D效果令其更加鮮艷奪目;輔以散落回廊的八幅閩南紅磚雕刻蓮花,營造出古今交錯的穿越感,寓意廉潔清流從古至今,川流不息。
在廊道宣傳的設計上,緊扣“苧溪清流”主題,分為“上善若水”“為官似水”“清廉如水”“交情猶水”四個板塊,展現了黃晟、蘇頌、洪朝選、林希元等本土清正人物故事,作為全體師生學習的楷模。
側邊的銅鏡,配以師律、師德、師風、師范等內容,是為了提醒所有教師踐行“照照鏡子,正正衣冠,紅紅臉,出出汗”。
為了加強黨的領導,在營造“苧溪清流”景觀的同時,后溪中心小學黨支部創建了“苧溪清流”黨建品牌,確立了“苧溪清流,永葆本色”的核心價值觀,擬定“黨建引領,師長合力;從淺入深,由外及里”的品牌路線。結合后溪中心小學苧溪鄉土特色校園文化,緊跟新時代需求,立足當地作為新興移民城鎮這一最大實際,挖掘弘揚“拓閩荒”“下南洋”“過臺灣”的閩南移民文化精神,從學生和家長的日常熏陶入手,耕耘鄉土,以文化人,促進新老市民和諧共融,邁上新時代征程。
三、凝聚——融入苧溪鄉情
學校文化環境可以陶冶人、塑造人,但要讓苧溪鄉土文化深入學生心中,還要回到學校教書育人的本職,讓傳統閩南文化進入課堂。
學校聘請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民間賢達,作為木偶戲、歌仔戲、武術、民族鼓樂隊等社團的外聘輔導員。利用鄉村學校少年宮社團載體,弘揚閩南優秀傳統文化,傳習閩南文化藝術。此外,學校聯合廈門理工學院、東宅社區書院、城內五祖拳傳習中心、廈門市月嬌木偶戲劇團等社會資源,致力于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
截止到2019年10月,學校已研發“苧溪鄉土文化系列校本教材”之《閩南童謠》《后溪鄉土文化》《體育講古》和《二十四節氣》等,并在各年段每周的校本課上傳習,讓傳統文化在課程中落地生根。
與此同時,近年來學校加強與家庭、社區、共建單位在學生教育工作中的溝通與配合,營造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傳習網絡,確保各種教育渠道的暢通和各種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引進了當地著名民間曲藝進校園、“智慧家長”進校園,教學生制作閩南傳統美食、閩南童玩、體驗閩南習俗等,讓學生近距離感受苧溪鄉土古韻,融入鄉土鄉情。
四、激勵——弘揚苧溪精神
“愛拼才會贏”被譽為閩南文化的精髓,也是苧溪精神的核心所在。苧溪流域的先民遷徙于戰亂紛飛,耕作于窮山惡水,歷史與現實逼迫他們只能愛拼敢贏,不斷進取。
在后溪中心小學東門,有一個“苧溪鄉土·閩南文化”標識異常醒目。標識頂部為閩南特色的古厝燕尾脊,底部為后溪標志性文物——宋代苧溪橋,象征愛拼才會贏。
走進主樓中間,兩條長達十余米的“巨龍”昂首天外——這是讓學生課間休憩的座椅,以當地常見的龍舟為造型設計,坐在上面,可以感悟齊心協力、團結進取的閩南龍舟文化和拼搏精神。在一、二層的多功能廳外,學校采用浮雕、3D立體光柵、彩繪、圖片等現代載體,再現了苧溪先民“拓閩荒”“下南洋”“過臺灣”的艱辛歷程,展示了閩南人“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開放包容理念。
傳承和弘揚“苧溪鄉土·閩南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承好新老移民共有的“遷徙精神”,增強隨遷子女對第二故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加自覺地愛鄉愛國——這就是后溪中心小學著力“苧溪鄉土·閩南文化”建設的主旨所在。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后溪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林彥 劉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