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錫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結合教學內容,采取合理的教學手段,將德育貫穿教學的始終。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借助課題,滲透德育
課題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因此,在教學中,應抓住題眼來揭示課題內容。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達到學文明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時,緊緊抓住課題“金色”,讓學生想想:“為什么這個魚鉤是‘金色的?”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了解到課文講的是革命戰爭時期,一位老班長為了完成指導員交給的任務——把三個小病號帶出草地,不顧自己的安危,每天都用縫衣針做成的魚鉤釣魚給他們吃,可是他自己從沒吃過魚,只是吃草根和他們吃過的魚骨頭。最后,老班長終于把三個小病號帶出草地,完成了任務??墒?,就在他自己快走出草地時,卻犧牲在了草地上。這篇課文體現了老班長忠于黨、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革命大無畏精神。這個魚鉤體現了老班長的崇高品質,所以說是“金色”的。借助題眼“金色”,學生認識到,在革命戰爭時期,有許許多多像老班長這樣的革命戰士,為了革命的勝利,為了他人,舍己為人、英勇獻身,進而激發全體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小學語文課文中,很多課文題目都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如《難忘的一課》《富饒的西沙群島》《釣魚的啟示》等,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關鍵字眼展開教學,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二、抓住關鍵,滲透德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緊扣教學內容,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裁、寫作方法等方面的同時,還要幫助他們了解中國的悠久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了解中國曾經遭受的深重災難,以及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歷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英勇斗爭,取得最終勝利的歷史,以此培養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例如,《豐碑》這篇課文,贊揚了紅軍隊伍中的一個軍需處長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最后為革命事業英勇犧牲的高貴品質。通過學習,除了讓學生了解軍需處長的感人事跡以外,還要讓學生學習老紅軍的崇高精神。
三、引導閱讀,滲透德育
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延伸,是對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不但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見識和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而且還有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為了達到更好的課外閱讀效果,教師要做好課外閱讀的指導工作。首先,由于小學生辨別能力有限,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書目,最好能列出具體書單,引導鼓勵學生閱讀。其次,教師要加強閱讀指導,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特別是評價和欣賞的方法,使學生讀有所獲,同時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最后,教師還應該及時組織學生開展閱讀心得交流會,讓學生互談自己的讀書心得,特別是對書中人物的認識、評價等,以達到相互影響,提高德育效果的目的。一本好書相當于一位良師益友,不但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還能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訓練作文,滲透德育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在開展作文教學時,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通過寫作讓學生內化學到的思想品德,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思目前的作文教學,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一篇作文,如果沒有好的立意,即使再好的表現形式,也依然不是一篇好作文。一篇好的作文,必須是把好的立意注入內容中去,德育與智育完美結合。這樣,學生才能從作文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一件最難忘的……》時,教師一定要再三強調“一定是你最難忘的……”這幾個字,引導學生好好回憶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許許多多的人。他們中有父母、同學、朋友、鄰居,也有警察、醫生、老師、清潔工等,這些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為社會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從他們的所作所為中體現了他們美好的心靈。這樣的引導,既解決了學生選材、構思的難題,也無形中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不同主題的作文寫作來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例如,有關拾金不昧的,有關師生情感、同伴之情的,有關大自然美好的,有關孝敬父母的,等等。這些寫作,都是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題材。
五、注重方法,滲透德育
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德育滲透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筆者較為贊同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
例如,在教學《爺爺的小樹》時,在引導學生看圖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的意識,認識到樹木和人類是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在此次教學活動中,筆者首先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認知能力以及性格特點,將他們分為若干個小組,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一次角色扮演的游戲。小組內兩名同學分別扮演爺爺和小樹,其余的同學進行分工:有的制作角色扮演的道具,有的念旁白,還有的準備一首與大樹有關的歌曲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在整個活動中,筆者放手讓學生去做,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讓學生在整個活動中不斷培養自己的策劃、協調能力,讓學生在活動的資料搜集以及表演中去感悟課本所想要表達的情感,去體驗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同時,在無形之中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不能僅僅只局限于課本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不斷將學習的空間向自然、社會等領域延伸,將德育教育如細雨般浸入學生的心田,從而更好地發揮出德育的價值和功效。
總而言之,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勇于發現,把握每一個開展德育的機會,將德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赤水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