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梅霞
【摘要】藝術教育既是以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為中心,也是美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德育建設的外在表現,對人的終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全民文化素養的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高中美術鑒賞不僅要兼顧學科特點,又要兼顧美術與科學、美術社會等綜合人文素養的內容。美術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人文審美能力,還是美術鑒賞的最重要內容、美育建設的重要的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價值觀最重要的途徑。
【關鍵詞】美術鑒賞課 人文審美意識 人文審美能力
著名的哲學家卡爾·斯貝爾斯曾說過,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棵樹,是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真正的教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不僅關注人的情感體驗,還注重生命本身的表現;教育不僅重視人的感性生活,還通過理性生活讓人們充分領略生活之美;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人文審美能力,還是美術鑒賞的最重要內容,還是美育建設的重要的部分,還是培養學生價值觀最重要途徑。因而,在美術鑒賞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審美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高中美術鑒賞課大多數教師都將課堂的立足點放在課中,學生學了什么、課堂氣氛的好與壞、作業的優與劣的基礎階段。教師對于學生的感知美、表現美、創造美在實際教學中沒有硬性的衡量指標。高爾基曾說過:“藝術靠想象生存”,這不由地讓我想到了美術的三種表現類型?!熬呦蟆薄耙庀蟆薄俺橄蟆?。一般教師的教學模式僅停留在“具象”階段,課堂教學環節齊全,但效果不佳;好的教師教學很“意象”,課堂中不僅關注教學內容,還注重對作者、作品的思想情感的升華;還有的教師很“意象”,會藝術地教,他們不僅關注課堂的知識傳遞,還關注知識藝術呈現的方式。從“具象”“意象”到“抽象”,教師的關注點從教師的教什么轉換成學生學什么,看似是身份的轉換,實則將“全人教育”鏡頭聚焦學生身上了。教師“藝術”的教,是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實踐探索。
教師如果綜合素養不高,美術的人文素養就無法滲透于課堂之中。如果僅從育人的功能來看,藝術的人文審美功能,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也是時代所賦予的每個教師的時代任務。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現階段,我們生活的現狀是:文盲越來越少了,美盲卻千千萬萬??纯次覀兊挠耙晞≈星宦傻摹皹藴誓槨?,再看看我們的身邊,大到城市商鋪的“門臉”,小到居民裝修,這些都折射出我們全民的藝術審美力不高。最可悲的是,抖音中“斗奇斗怪”“以丑為美”,還能獲得了無數人的點贊和追捧。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深感壓力重重,卻又自嘆力量薄弱,只有盡可能在高中美術課教學中滲透人文審美的內容,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結中認識美術,領略高中美術課之獨特的藝術魅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源泉。美育建設好了,文化必然豐韻。中國古典藝術就是集詩、書、畫、印、琴于一體,它注重對人的綜合素養的培養。中國園林建筑就是綜合人文素養用生活凝固的音樂,“雖由人造,宛自天開”、天人合一的歷史文化的典型呈現??梢?,人文審美能力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曾經美國有一所大學對其校的畢業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剛畢業或畢業時間不長的學生大多會選擇知識與技能,而畢業超過15年的學生大多數學生會選藝術。藝術最有用,伴隨時間的流逝,越發散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美術鑒賞從來都不是脫離藝術教學而單一存在的,如果將音樂、戲曲、視頻、舞蹈等藝術形式整合于鑒賞之中,藝術教育學科的交融性將大大加強,教師、學生的生活體驗都成為人文學習必不可少元素,注重知識整合,尊重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竇桂梅在剛登上講臺之初,就被安排去任教這些科目,她以全身心的熱情投入到教學中,后來事實證明,恰恰是這幾年使她的綜合素養,使她面對心愛的語文時,能夠有效地利用藝術信息,整合自己的課程資源,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如果僅僅讓學生從美術基本的繪畫語言、形式法則去鑒賞抽象作品,學生很難懂抽象藝術。但當教師播放不同風格的音樂,讓同學們找到對應感覺的美術作品。同學們一下子明白了藝術語音也可以獨立表達藝術家的對生活,對生命的感受。原來,藝術語言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不論音樂還是美術,藝術家們對藝術語言和形式不同組合和構成就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感受。在此基礎上,再對比分析冷抽象與熱抽象,同學們的思維頓時就被打開了。
高中美術鑒賞不僅要兼顧學科特點,又要兼顧美術與科學、美術社會等綜合人文素養的內容。美術、音樂等藝術來源于生活,就意味著它離不開特定的歷史人文環境,也意味著離不開當時的人文審美習慣。藝術如果脫離了歷史生活,去單純的賞析技法的妙與不妙、畫得似與不似,會有失藝術之根本,也違背了高中美術鑒賞課的課程標準。教育部將高中美術科之所以定位為美術鑒賞而不是美術,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全面的人、會審美的人,會創造、會踐行美的人。
美術鑒賞活動的主體是教師與學生,而人與人之間交流最基本的是情感。作品、教師、學生,之間的連接點是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文化和情感。如果能從人文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將學生的情感遷移到具體的作品中。通過“以小觀大”,感受當時當地的具體藝術作品。如在欣賞中國瓷器、青銅器時,學生就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美術的文化內涵及獨特的藝術魅力,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學生的情感從文化情結上升到國家情節,這不正是習總書記所提倡的家國情懷嗎?如果是西方美術作品,我們可以采用“以大觀小”的鑒賞方法。理解不同的國家、地區、民族的時代特點,從中感受美術作品所體現的藝術性和人文審美情懷。
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師還要盡可能的挖掘本地資源,擴大學生的視野。農村有美麗的土地,有舊的窗花和古老的房子。藝術的表現方式是多元的,也是獨特的。教師應有意識地挖掘本地美術元素,如剪紙,面塑、秦腔等。也許再過幾年,這些民間瑰寶就不再是我們想看就能看到的,有些藝術的作品就會變成我們參觀博物館陳列的展品。美術教師更重要的職責是要引導學生不僅要作為美術的鑒賞者,還要成為美的創造者。
藝術教育是以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為中心,既是美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德育建設的外在表現,對人的終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全民文化素養的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美不僅來自優秀的作品,更來自于生活。藝術不僅是生活的精髓,還是人們人文審美的體現。因而,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如何培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河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