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玉米產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在確保玉米種植質量的基礎上,利用新型種植方式和種植技術提高玉米種植產量,對促進玉米產業發展非常重要。在濱州市玉米種植試驗田中開展試驗,分析不同種植方式對玉米田間表現、干物質積累與玉米產量造成的影響,探尋更好的玉米種植方式,為玉米種植產量的提高提供技術支持。從試驗結果可知,采用側向施肥、行間距為60 cm,玉米的產量最高。
關鍵詞:玉米;種植方式;玉米產量;玉米品質
王淑蘭. 山東濱州市不同種植方式對玉米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 農業工程技術,2019,40(11):20+23.
玉米具有適用范圍廣、種植面積大等特征,玉米產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經濟的發展進程。在玉米耕種過程中,要時時關注農田周邊的小氣候變化,掌握土壤的散熱程度與進程,為農業種植活動提供便利條件[1]。
田間小氣候變化條件與玉米種植方式兩者之間有一定的相互影響作用。技術人員結合濱州地區的土壤土質、水文條件以及氣候特征等情況確定當地玉米高效、高產種植方式,并通過試驗不斷完善,合理配置農田資源,為玉米種植產量的提高提供便利條件。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在濱州市玉米種植試驗田中開展本次試驗。試驗田寬100 m,長260 m,土壤肥力中等,采用的玉米品種為登海9號。播種機械選用山東地區應用較為普遍的2BYE-2/3型玉米化肥精量播種機,收獲同樣采用機械收割方式,機械型號為福田雷沃谷神4YZ-4。
1.2 ?試驗設計
2017年試驗研究中主要研究要素為施肥方式和種植行距。在本試驗中分別采用四種種植方式,即在同一環境和土壤條件下,分別采用正向施肥、65 cm行距,側向施肥、65 cm行距,正向施肥、55 cm行距,側向施肥、55 cm行距。每一種種植方式試驗區域中,播種12行,行長均為80 m。每10000 m2種植密度為75000株,3次重復。玉米植株隨機排列,采用大田常規種植管理方式。
在2018年的試驗研究中研究要素為種植行距,即在同一環境、土壤條件下,種植施肥均采用側向施肥方式,種植行距分別為65 cm、60 cm、55 cm。每一種種植方式試驗區域中,播種12行,行長均為80 m。每10000 m2種植密度為67500株,3次重復。玉米植株隨機排列,采用大田常規種植管理方式。
2 ?試驗調查項目和方法
在玉米收獲期,以每區段3行為標準,在每個試驗小區中清理出5個20 m長的區段,分別記錄每個區段清理所用的時間,以此為依據判定作業效率,并對每個試驗小區的落穗損失和落粒數進行考察。采用均穂法,在每個試驗小區內取20穂,在自然環境下晾干,之后進行考種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
3 ?試驗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種植方式對玉米田間表現造成的影響
通過表1可知,2017年的試驗中,施肥方式不同對登海9號玉米品種的穂位高、莖直徑、根系狀態、預計株高的影響并沒有顯著差異。因為在2017年玉米授粉和灌漿過程中,試驗區域內發生連續陰雨天氣,導致玉米在不同施肥方式下,發生倒伏和空桿的幾率存在較大差異。采用側向施肥方式的玉米試驗小區中,倒伏率和空桿率顯著比采用正向施肥方式的試驗小區低,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因素可能為正向施肥方式要比側向施肥方式的玉米根系廣度少4 cm左右,有利于植株的穩固。
綜合兩年2017、2018兩年的試驗結果可知,種植行距對玉米穂位、莖直徑、株高等的影響并不顯著。2018年種植行距對登海9號的倒伏率和空桿率并沒有顯著影響,但是2017年進行的試驗,采用65 cm行距種植方式下的登海9號玉米品種空桿率7.4%,相較于55 cm行距下種植的同品種空桿率13.1%要低很多;且65 cm行距下種植的登海9號玉米品種倒伏率,相較于55 cm行距種植方式下玉米的倒伏率要低,兩者之間的差異近2倍左右。登海9號玉米品種在不同行距種植方式下植株根系的廣度和深度均有大幅增長,其中,根系深度變化在5 cm以內,廣度變化大約在6 cm左右。
3.2 ?不同種植模式對玉米干物質積累的影響
玉米產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器官向子粒的轉運量以及玉米干物質的積累量影響。如表2所示,試驗中登海9號玉米品種在抽雄前期,在同一自然環境、相同土壤條件下,采用不同種植方式,玉米干物質積累并沒有顯著差異。在玉米灌漿期,干物質積累差異開始出現;在成熟期,干物質差異進一步提升。
2017年,試驗田中采用側向施肥、行距65 cm種植方式的玉米單株干物積累量最高可達216.2 g,比采用側向施肥、行距為55 cm的種植方式增加31 g左右。但是,這兩種種植方式下均采用正向施肥方式情況下并沒有顯著差異,并且相較于側向施肥方式有顯著降低。
2018年試驗中,行距為65 cm和60 cm種植方式下,單株干物質積累量并沒有顯著差異。行距為55 cm種植方式下,干物量大約增加20 g,與其他種植方式具有顯著差異。
3.3 ?不同種植方式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采用不同種植方式,對于登海9號玉米品種的產量變化情況如表3所示。2017年,采用行距為65 cm種植方式,玉米產量要比行距為55 cm種植方式下的產量要高。2018年,采用行間距為60 cm種植方式下,玉米總產量最高,每10000 m2的總產量可達9492.21 kg。相較于行距為55 cm種植方式下,每10000 m2的玉米產量高803.53 kg左右。由于2017年和2018年在天氣氣候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因此,種植方式相同,玉米的產量也存在顯著差異。
4 ?結論
在本次研究中,試驗設置了相同的研究因素,并分別從兩個年份進行。試驗采用不同的種植方式,由于不同年份之間自然氣候存在差異,因此造成兩年中試驗研究數據存在較大差異。但是,在同一年份中,可以清楚了解到施肥方式和行距的差異,都會影響玉米種植的產量。2017年試驗中,采用側向施肥方式更利于玉米根系的橫向發展,可以達到增強玉米抗倒伏的能力,而且側向施肥種植方式下玉米產量相較于正向施肥產量更高。2017年種植方式設置兩種行距,是不是65 cm行距為最優種植行距,并未得到明確驗證。2018年的試驗研究中,在均采用側向施肥方式的基礎上,增加了行間距為60 cm的種植方式,驗證了采用側向施肥,行間距為60 cm種植方式下玉米的產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