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慧
【中圖分類號】G718.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0-0013-02
歷史是一面鏡子,當前許多職業教育思想問題,都有深刻的歷史根源。在職業教育中深刻地了解其過去,可以指導現在、預測未來。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為現代職業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鑒,可以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參考。現擷取一二,以饗讀者。
一、循循善誘,以溫和生動的人格教育鋪就人生底色
中國教育的本源是儒家的孔子,孔子的時代并沒有普通教育,只有專為從政的“職業教育”,在當時即使是專為從政而設的教育,也多為貴族子弟所壟斷。從孔子開始則給予了庶人子弟以受教的機會,因此孔子又被后世稱為“至圣先師”。
1.“孝”的教育
“孝”是為人之根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人之初,最先接觸到的是家庭,“孝的文化”是教育產生的根本和出發點。這一根基奠定好,“弟子”才能夠立足,對于當今學生的教育這也是很好的切入點。
2.“學習”的教育
學習的重要性。學習能夠使一個人有長足進步:“性相近,習相遠也”;學習能夠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學習能夠提高辨識力。例如“仁、智、信、直、勇、剛”是人的六種美德,但如果不加強學習,善于運用,仍然會有重大弊病,即“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弊也狂。”
3.“君子”品格培養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儒家培養的是具備“君子”品格的人,在《論語》中有多處論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應有光明磊落的胸懷;“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行動更勝于語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應該“義以為上”。君子應該有使命、有擔當。君子品格培養的豐富內容成為涵養學生美好品德的沃土,教育者要適時引領,讓傳統文化的縷縷光芒照進學生的心田,為學生鋪就良好的人生底色。
二、依仁游藝,進則富貴可求,退則安身立命
1.教育內容和教育理念
孔子教育學生重視品德教育和文化修養,提倡“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借,游弋在六藝之中。”即特別重視以“六藝”為基礎的社會實踐活動。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這些實操類的社會活動和職業教育是非常類似的,對于當今職業教育有指導意義。
2.人無業不立
職業教育如何能走得更遠,“依仁游藝”是很好的方法論指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以哉!”說的是一個人如果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即便是孔子,也拿這種人沒辦法。由此可見,生而為人,獨立于世,必須有一份謀生的職業。“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孔子認為如果富貴可求,即便去趕馬車也是正當合適的職業,能夠獲得生活來源,在此基礎上能讓自己“樂道”而不斷精進。
三、知行合一:“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1.處理好“學”與“仕”的關系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這段話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針和辦學目的。做官之余,還有精力和時間,那他就可以去學習禮樂等治國安邦的知識;學習之余,還有精力和時間,他就可以去做官從政。在孔子看來,從政是學以致用最好的方式。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2.處理好“出世”與“入世”的關系
對于匆匆忙碌周游列國的孔子來說,當時有人評價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但孔子認為“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在“待價而沽”。即便面對不太理想的從政環境,孔子也主張:“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他認為只有積極入世,只有鍥而不舍,孜孜以求,經過艱苦努力和奮斗才能離淑世理想更進一步。
四、萬世師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1.為人師者的模樣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一位溫和而又威嚴的師者形象躍然紙上。孔子與弟子之間的交流真切而生動。比如:“居,吾語汝。”;“盍各言爾志?”;“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既平易近人又循循善誘,有時也開開玩笑。這樣的老師非常有親和力。教誨之言也如春風化雨,沁入心田。
2.教學有方,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時善于啟發誘導,即“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并且善于因材施教,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學生,孔子會給出不同的處理方法。比如對于“聞斯行諸”這個問題,孔子認為“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研究《論語》,學習儒家文化,能夠為我們當今的職業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鑒。無論是學生自身的修養與技能的掌握,還是為人師者的修養與教育方法的恰當與否,都能從中找到淵源及發展的方向。所以,新時代下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既要大力弘揚,又要在繼承中有所創新,才能真正培養出復合型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從而服務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