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寐
【摘要】為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新文科專業建設的意見,適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傳統的基礎學科,應全力推進專業轉型發展,構建應用實踐型融合培養的育才新模式,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增加應用型課程,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文科拔尖人才。
【關鍵詞】新文科? 漢語言文學專業? 轉型? 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0-0059-02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新文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等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要求全面推進新文科、新工科、新農科和新醫科建設,全面啟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新文科將突破傳統文科的思路,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路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強化學科轉型升級,以廣博的學術視角、開闊的問題意識、深厚的學術積累為基礎,對新型知識和技術加以吸收、消化和應用。[1]面對新文科專業建設的新形勢,迫使各院校加緊文科專業轉型,構建新的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確保人才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傳統的基礎學科,更應清晰地認識到其傳統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存在滯后之處,人才培養模式扁平化,主要問題包括:重課內輕課外,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重知識輕能力的問題;窄口徑,單一化培養人才的問題;寫得少,說得少,練得少的問題;困守校園,不接觸社會的問題;學生培養脫離社會需要,未能立足行業和地方需求等問題。因此,在新形勢之下,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傳統基礎學科,如何適應新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如何重塑人才培養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是專業建設轉型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新時代的轉型方向
為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新文科專業建設的號召,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文科專業應及時轉變辦學理念,打破專業培養模式的壁壘,優化學科結構,創新培養方式,打造具有區域特色、中國特色的新文科,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基礎學科,轉型的方向是在堅持學科傳統基礎上的實施應用型改革,一方面,立足重人文、重經典的傳統基點;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大力創新培養模式。在夯實學科傳統基礎方面,包括師資隊伍、科研項目、課程體系、課堂教學等方面的基礎建設;在創新學科建設方面,應全面實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強化實踐動手能力,以培養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知識寬廣的復合型新時代專門人才為教育目標。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新時代的發展路徑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轉型發展,應立足學校特色、區域發展、社會需要,教育理念必須與時俱進,注重改革、試驗,突破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單一化、扁平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拓實踐平臺,培養能夠為國家所用、為地方所用的綜合性人才。
1.融合式辦學機制。各高校可通過構建應用型融合培養的新模式,采用學科專業融合、課內課外融合、研究應用融合、學生教師融合以及校內校外融合等方式,一方面鞏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雄厚的知識優勢,另一方面融合其他學科的思路、技術和研究工具等新元素,以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自我革新。
2.創新實踐體制。漢語言文學專業應大力促進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構建課程實踐、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體系,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打造多元化實踐平臺。除了實施傳統的課堂教學實踐、第二課堂實踐、社團實踐、畢業實踐、校外實踐基地外,還應拓展教學空間,面向社會開放辦學,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建設,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活潑,實踐教學更加多樣化,切實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3.深化應用型課程改革,開發、增設應用型課程。漢語言文學專業應根據社會新增需求,及時更新課程庫,例如,根據新媒體發展的趨勢,訓練學生寫作新興文體,增設創意寫作課程,如文案、小劇本、電子書推送文等,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
4.推進教學資源共享,改革教學評價機制。為了更好地深化專業建設向應用方向轉型,漢語言文學專業應開拓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將課程、項目成果、行業信息、就業信息等,以網站、APP、公眾號等形式發布,建立學生與課程、項目、行業的聯動關系,打造自主互動交流平臺。
結論
在新文科建設形勢下,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轉變專業建設理念,立足傳統,面向新時代,全力推進專業轉型發展,探索構建應用實踐型融合培養的育才新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新文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新時代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文科拔尖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銘玉,張濤.高校“新文科”建設:概念與行動[J].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