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將學生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如何巧妙的設置教學問題,并運用教學問題驅動學生探究,是教學中應當思考的。需要以生為本,圍繞學生中心;以學定教,促進課堂提升;以學致用,落實知識踐行。
【關鍵詞】情境? 問題?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2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0-0070-02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應當注重問題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如何巧妙的設置教學問題,并運用教學問題驅動學生探究呢?筆者以蘇人版《道德與法治》九下第一課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國》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第一次修改:根據學生的生活情境,創設連貫教學情境
第一次上課前,我先讓學生預習、提問,根據學生的問題,準備了大量時政材料及新聞案例,在每一個知識點的講授中都用事例論證。本以為這節課一定會在我的充分準備中順利進行,可實際授課時,卻發現時間不足,每個環節都很倉促,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德國一位學者有過這樣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你難以下咽。但若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在享用佳肴時,就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問、善導,要做到這一點,創設情境必不可少。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愉快吸收;而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
這節課后,我立刻將素材進行取舍、整合。結合授課期間的熱點新聞“明星翟天臨博士論文抄襲”,用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及進展,巧串了“依法治國的要求”相關知識點,使之成為連貫的教學情境。設計如下。
以“是否原諒翟天臨抄襲行為”網友的不同觀點引發學生辯論,確定價值導向“學術不端行為應當受到相應的懲罰”,并討論對這一行為進行懲罰的依據,從而引出課本知識點“科學立法是依法治國的前提”。以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回應這一事件,聲明對這些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引出課本知識點“嚴格執法是依法治國的關鍵”。以隨著事件的升溫,網友爆料出翟天臨存在稅務問題,結合明星偷稅漏稅被處罰,引出課本知識點“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國的生命線”。以翟天臨事件的導火索“不知知網”,結合大學生狀告知網案件,引出課本知識點“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備課組老師指出,連貫的教學情境為學生創設了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體現了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能力。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被忽視,缺乏問題抓手,不利于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因此,在創設連貫教學情境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修改。
二、第二次修改:設置不同類型問題,激發學生探究活力
根據布魯姆的認知層次理論,課題中的問題可分成六類:記憶性問題;理解性問題;應用性問題;分析性問題;評價性問題;創造性問題。
本次修改,設計問題時將學生的問題分類,體現了問題的多樣性。
1.記憶性問題:
依法治國的主體、領導、依據、客體分別是什么?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理解性問題:
材料體現了教材的什么知識點?
3.應用性問題:
如何讓青少年懂法?請你從不同角度提建議。(國家、學校、青少年)
4.分析性問題:
翟天臨及其導師被撤銷相應資格,這是目前的處罰,你覺得是否公正?為什么?
你能運用所學知識,幫助小劉找出狀告知網的法律依據嗎?
5.評價性問題:
經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同學感慨:只要堅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就能避免下一個“翟博士”的出現。請你對此觀點進行評析。
6.創造性問題:
你認為小劉接下來會做什么?和知網的官司,他能勝訴嗎?
在本次修改中,課堂提問類型涵蓋了布魯姆認知層次中的全部層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備課組老師提醒,提問中,應注意問題的層次性,通常先是理解與記憶的問題,然后是應用與分析的問題,再出現評價與創新性問題,一步步提升學生的思考。
三、第三次修改:根據學生課堂表現,生成新的探究問題
本節課正式上課時,課前布置學生自己看書、預習,用鉛筆畫出重點,并試著歸納課本問題。上課時,在連貫情境及多層次問題激發下,現場氣氛活躍。
在拋出追究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需要科學立法時,有學生提問:“對于治理高等學校的‘學術不端,國家有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但是為什么這樣的事件屢屢發生呢?”并且這個同學還給我們分享了他所知道的南大明星學者學術造假事件,并追問“還有其他方面,比如對偷稅漏稅,國家也有專門的法律,但還是有很多明星偷稅漏稅。那法律還有用嗎?”我原以為課前已經歸納了本節課所有的問題,課上只要帶領學生一個個解決就行了,沒想到學生自己提出了新問題,超出了原來的預設,怎么辦?
我決定把問題推給學生。趁機就這個同學的提問組織新一輪探究,要求學生好好梳理思路,善于合作,充分討論,形成對這一問題的認知。
在討論中,學生的爭辯很激烈。持“法律有用且很重要”觀點的學生,列舉了法律的發展歷程以及在國家社會中的作用,指出文明的社會離不開法,國家的治理離不開法。但也有部分悲觀的同學認為法律是沒有用的,并且列舉了很多社會上的負面新聞。一時之間僵持不下。這時,我借機追問“沒有法律的社會是什么樣?為什么剛才幾個同學舉的事例中,法律沒有發揮作用?”學生就新的問題再去探究,很快就達成了共識:法律是治理社會的重要規范,但法律必須要貫徹落實才能有效發揮作用。既解決了困惑,又為后面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四、總結
1.以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
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有三點:第一,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對自己的挑戰性期望;第二,合適的學習時間和有效的學習機會;第三,教師的針對性教學。這三個因素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把學生的成長放在課堂教學的中心位置。
本節課教學設計前,就充分走進學生,了解學生學習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創設連貫情境、形成核心問題,并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新生成的問題進行探究并解決,為學生探究問題積極性的提升打下基礎。
2.以學定教,促進課堂提升
本節課充分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面對學生意料之外的提問,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自主討論、探究。接下來,基于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教師進行引導性追問,在師生互問互答中,提升了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其思維全面、辯證的發展,實現學科教育價值。
3.以學致用,落實知識踐行
本節課保護了學生提問、探問的意識,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創造提問的條件,幫助學生打開探究問題之門。
此外,學生最后的疑問,引發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思考、探尋,拓展課堂教學的時空,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豐富的生活中,彰顯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旺盛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孫運錫.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1992.
[2]徐勇,龔孝華.《新課程的評價改革》[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周愛紅.以“情”點燃“學科核心素養”的明燈:初探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
作者簡介:
曹蘭(1986-),女,漢族,江蘇揚州人,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